回望歷史的長河中,無論過去了多久,偉大的領袖是永遠不能忘記的。尤其是帶領中國民眾打跑日本帝國主義,建立新中國的偉大領袖毛主席。
有一種信心叫做「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有一種氣魄叫做「紅軍不怕遠征難」;有一種豪邁叫「萬水千山只等閒」。毛主席是把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一人,為中國找到了適合的道路,將中國從一個咿呀學語的嬰兒親手培養成了優秀的人。
在毛主席晚年的時候,廚師長為了照顧好主席的身體,做飯講究搭配且富有營養。但毛主席最後一次生日時,廚師長煮了一碗長壽麵卻沒有一根完整的,看了之後便淚流不止。
少年時不常過生日
毛主席的父親毛順生在少年時代,因為負債過多,所以被迫從軍,也希望可以通過當兵來改變命運,謀取一條出路,這一當就是好多年。
毛順生退役後,回到韶山沖村,手裡擁有了一些積蓄,通過這些積蓄置辦一些買賣和其他的小生意。
通過自己的勞動,毛順生一點一點攢下錢,買回了曾經贖出去的田地,家裡的日子慢慢開始變好,最後家裡成了富農的水平,擁有二十多畝地,這些都是毛主席父親通過勞動實現的。
毛主席便更加明白,從一個一無所有的農民到富農,需要付出加倍的辛苦與努力。
而毛主席的母親是湘鄉縣人,名叫文七妹,在一個宗族的姐妹中排行老七,所以文七妹成了她的名字。經人介紹毛順生和文七妹成親結為夫妻。
1893年,毛主席出生於湖南湘潭縣韶山沖。毛主席在童年時代家庭不算富裕,並沒有機會過生日,即使偶爾父母為他過生日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
小時候母親送毛主席去私塾讀過兩年學,後來毛主席便迷上了讀書。毛順生最看不慣的就是兒子讀書就像「鬼迷心竅」常常忘記吃飯,無論是田地邊還是炕頭沿,一轉身就能看到兒子沉迷讀書的樣子,讓毛順生氣不打一處來。
父子倆經常爆發爭吵,覺得兒子耽誤了干農活,毛順生認為「一個農民,最重要的就是可以把莊稼種好」。父親的嚴厲雖讓毛主席更加叛逆,但是卻養成了執著、踏實的性格。
1910年,16歲的毛主席走出村莊,發誓「學不成名誓不還」。雖然在外面經常思念父母,但是為了心中的志向,沒有回過家,逢年過節還會給家裡寄去藥品和錢。在母親去世後,便將父親接來和自己同住,以前緊張的父子關係,早就很融洽了。
毛主席自加入共產黨起,忙於領導農民發起各種武裝鬥爭和革命,腦子裡想的全是農民。所以在那個時候,毛主席也從不過生日。
中年時拒絕過生日
在新中國成立後,毛主席也不喜歡過生日,但經常有人想為他祝壽,毛主席卻說:「我不做壽,把工作干好比什麼都重要。」一些外國領導人發來祝毛主席長壽的祝福時,毛主席沒有公開在報紙上,解釋道中國人沒有這種習俗。
當有人祝賀毛主席「福如東海、壽比南山」或者「長命百歲」「萬壽無疆」,經常被他懟回去。毛主席笑說:「哪有人活到一萬歲的?100歲也很了不得,我覺得90歲就很好了。」
雖然毛主席不過生日,但很多老革命家,例如周恩來、朱德等人都會用書信或者字畫的形式,慶祝毛主席的生日。
新中國剛成立的時期,國家起步還比較困難,自己過生日會引起不良影響,所以中年時期毛主席也不怎麼過生日。
毛主席不給自己過壽,但會在生日時,邀請鐵人王進喜等勞模一起進餐,犒勞他們;也會邀請同住一起的老人一起用餐。充分體現了毛主席關心關愛老百姓的高尚作風。
最後一次生日
毛主席一直不做壽,但會在生日的時候請人來吃飯。老年時,毛主席對於自己的生日比較看重,在過70歲的生日時,過得很充實也很滿意。在主席80歲的時候,卻發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
1975年12月26日,是毛主席82歲的生日,也是最後的一個生日。一大早,毛主席的女兒和護士長、秘書一起來到毛主席的起居室,大家歡聲笑語,一片喜慶氛圍。
像往常一樣,毛主席的長壽麵是由中南海的面點師傅田師傅親手擀的。做完後,正要到鍋里放麵條,可是意料之外的事情發生了,麵條放到水裡變成一節一節的,全都爛了。
這可嚇壞了做飯的師傅,哭著說:「怎麼會這樣,我活了大半輩子從沒有發生過這樣的事。」此刻,廚房裡充滿了濃濃的緊張和悲傷的氛圍。
但是如果重新擀麵條,時間肯定來不及。索性,他們乾脆用掛麵替代。就這樣,毛主席最後一碗長壽麵是掛麵,而不是手擀麵。主席看到後很開心,吃的也很香,直到主席臨終前,也不知道廚房發生的這件事情。
主席的最後一次生日時,朝鮮首領送來了一個果籃,裡面是朝鮮的紅蘋果,還有金正恩親筆寫的「祝福毛主席健康長壽。」
毛主席只挑出了兩個又圓又紅的蘋果,便對大家說,這兩個留下,其它的讓他們分著吃吧。可見毛主席時刻心繫人民。
小結:
不平常的年代,一定會孕育出不平常的人。在風雲激盪的年代,孕育出了毛主席這樣偉大的領袖,他的影響力不僅是在中國的土地上,更傳到了國外。
我們永遠應該永遠銘記毛主席,他的一生都投入到為老百姓服務中,就連過生日都不忘挂念百姓。致以偉大的毛主席最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