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1年底,中國共有直轄市4個、地級區劃數333個(其中地級市數量293個),地級市數量較2012年底增加8個,2021年城區常住人口超過500萬的城市共21個,較2012年增加了10個。其中,超過1000萬的超大城市共7個,包括上海、北京、深圳、重慶、廣州、 成都、天津,城區人口在500萬一1000萬的特大城市共14個。
今日,賽迪顧問城市經濟研究中心重磅發布《2022年中國城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究報告暨2022賽迪百強區》。
2022年百強區延續地區生產總值>800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0億元的「雙門檻」,採用23個指標建構的城區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通過動態權重、數據建模等方法對除直轄市和港澳台地區外的910個市轄區進行高質量發展水平評估,最終形成2022賽迪百強區。
數據顯示,百強區強支撐強引擎作用突出,僅用不足全國0.6%的國土面積和9.6%的人口,創造了全國17.4%的地區生產總值,高質量高效益集聚態勢明顯,是引領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中堅力量。
廣東省前十強占位8席
從地域分布情況來看,2022年「百強區」分布在16個省(自治區)內,其中,江蘇、廣東、浙江三省分別以19席、18席、14席位列前三,東部城區地區優勢較為明顯。
深圳南山區、廣州天河區、深圳福田區、青島黃島區、深圳寶安區、深圳龍崗區、廣州黃埔區、佛山順德區、蘇州吳江區和佛山南海區入圍「十強」城區。
廣東省「一騎絕塵」,不僅包攬前三甲,而且前十名中獨攬8席,前11名占據9席。
百強區地區分布仍不均勻,南強北弱趨勢進一步加劇
從省(區)分布來看,2022年百強區仍呈現出"東強西弱,南強北弱」的空間結構特徵。 「東強西弱」的格局趨勢有所緩解,但東部百強區個數仍占60%以上;同時,南方地區城區實力 進一步增強,百強區個數達到87個,較2021年增加5個,"南強北弱」的格局趨勢進一步加劇。
強區引領:「三千億城區」為12個,「兩千億城區」達34個
「兩千億城區」數量進入快速增長期,2018年新增4個,2019年新增4個,2020年和2021年均新增7個。至此,經濟總量突破兩千億元的城區達到了34個。這34個城區的地區生產總值總和達10.8萬億元,其總經濟體量幾乎可與廣東省(2021年地區生產總值為12.43萬億元)和江蘇省(2021年地區生產總值為11.64萬億元)這兩大經濟強省相匹敵。
相比去年,四川、湖北表現亮眼
就百強區數量而言,江蘇省依然領先,占位19席,比廣東省多一席。而去年,江蘇、廣東分別是22、20席,今年數量略有減少。
其中數量變化較大的是四川省、湖北省,分別新增了3席。
四川省本次上榜共有13個區,其中9個區均位於成都市,瀘州市江陽區、成都市新都區和德陽市旌陽區是首次躋身榜單。
湖北省則新增江岸區、漢南區、江夏區。
山東省今年減少了4個席位,變動較大。浙江新增2個席位,湖南、福建、陝西分別新增1個席位。
來源:賽迪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