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用愛情來宴請自己的童年

2023-12-21     時尚COSMO

原標題:別用愛情來宴請自己的童年

心疼黃綺珊,別做李同光。

芒果的音綜《生聲不息·家年華》這一季整了個完全《歌手》級別的頂配唱將陣容,是想好好唱一點年代情懷出來的。但沒想到第一個讓觀眾動容的,是黃綺珊關於愛情的一段自白。

「我腦殼裡裝兩件事,一個就是唱歌,一個就是談感情。唱歌還不賴對吧,感情不說了,上網查吧,但是最終解釋權在我這裡。」

台上對著觀眾的黃綺珊扭了兩下腰,故做俏皮和輕鬆。但真的上網一搜,就知道經歷三婚三離的她,必然是百孔千瘡。節目的後台錄像里,黃綺珊毫不避諱,說自己與母親幾乎不認識,父親幾乎不存在,這些缺掉的東西長大了就從愛情上找,結果談一次栽一次。一晃五十多歲,想收的沒人給,要付出去的無處放,孑然一身。網上傳她「屢次輕生」,這未經「最終解釋權」認可,可是大家都聽過,她唱《剪愛》唱得格外疼痛。

黃綺珊這樣的女性,其實生活里並不少見。你心疼她們,為什麼偏偏是這種愛情至上的人,總在行差踏錯,卻也知道未經他人苦怎笑他人傻,所以一句「不要戀愛腦了」總也勸不出口。

另一邊,熱度榜月冠《一念關山》已在提前點映中收了關。小侯爺李同光的角色喜愛度高開低走。觀眾當初愛他表面玉樹臨風、溫文爾雅,背地裡卻暗戀成痴魔,這是瘋批美人、可奶可狼,網際網路上最流行的反差感tag都被他一個人標全了。可短視頻一條心動不過15秒,別說真戀愛,就是看劇也是40分鐘乘以40集,誰能接受這種扭曲常伴身邊。所以戲裡男主寧遠舟對李同光說,沒有女人想要一個隨時失控男人的愛。女主任如意更是直截了當的表示:失望、噁心。

李同光的悲劇在劇本邏輯上,有個紮實的解釋——童年缺失、恨父戀母,情感補償。這何嘗不是性轉和誇張版本的「黃綺珊們」。他是個配角就罷了,喜歡也好、嫌棄也好,不失一抹顏色,但人生的劇里誰都是下不了台的主演,誰甘心去萬劫不復。

前段時間,網上流行一句話「我們長大成人後,都在宴請自己的童年」。成箱囤積辣條、薯片、方便麵,可勁兒的染頭髮、扎耳洞,跳舞到天亮、遊戲到天黑。這就是從弗洛伊德起,很多心理學家都堅定認為的:童年經歷對個體的心理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如果在童年時期,某些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當成長到擁有執行能力的時候,第一時間就要去補償這個空洞,而且往往是過度補償。就像正在上映的《旺卡》,因為是嚴厲牙醫的兒子,命中注定就會開一家糖果店。

穿越時空招待一下童年的自己,是無可厚非的。但我們得知道,這席宴會你可以隔三差五、長長遠遠地辦,但有一道你永遠不能端上桌的菜,叫愛情。

長大後再喝的橘子汽水都不是小時候那個味道了,而愛情,壓根就跟童年裡想要的那種呵護不是一個東西。我們有時候會說愛情久了會變成親情,但從未逆操作,把一段親情長久了成為愛。

是有不少女孩子立誓「將來找一個像爸爸一樣寵我的男人」。但這是被寵大的小公主給自己的標尺,愛情的甜度不能低於此。這只會有些難,但不代表行不通,而「沒有過被父愛包圍的感覺,所以找個男朋友來實現」就是徹頭徹尾的尋錯了方向。親情是包容、理解和庇護,愛是刺激、陪伴和承諾,再相似也不能通用。

一旦錯誤的用愛情宴請了童年的自己,隨即造成求滿足的不對稱。童年缺失的親情往往涉及到深層次的情感需求,如安全感、歸屬感和自我認同。但愛情本身也具有其獨特的需求和動態,如浪漫、激情和個人成長。相互的錯識、錯付,只會導致不切實際的期望和過度依賴,無論與對方還是與那個過去的自己,終究是給不夠、得不到。

愛情這道菜不能隨席,有自己的專賣店。像薛凱琪在《蘇州河》里唱的「愛只是愛,偉大的愛情到頭來也只是愛」,看起來冷漠了、消極了,但其實去掉神話性,不失為對愛情正視的一種態度,尤其對心中有傷的人。要知道愛情既不能飲水飽、更不治百病,「偶遇而來、相互依賴」之後,幸福只屬於當下的自己,不是為了給記憶深處瑟瑟發抖小孩投影出一雙慈愛父母。疤痕長不好,但我們可以忘掉痛,而不是遮和掩。

劇情落幕後的李同光已經無處迴旋,但是我們看到現實中的黃綺珊變漂亮了,還上了幾次熱搜,為她的積極欣慰。愛只是愛,能否快樂一半靠他人、靠緣分,但另一半健康的底色,只有自己能給。

圖片來源: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2b651bb8488b207b57e9e55701f04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