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哪裡的湯湯水水最最好吃?一個月還不重樣,為了吃也要去一次!

2022-06-09     愛旅遊的哆啦

原標題:中國哪裡的湯湯水水最最好吃?一個月還不重樣,為了吃也要去一次!

作為最有歷史底蘊的城市之一,洛陽沉寂了許久。

它是「最早的中國」,是十三朝古都,華夏文明發祥地之一,中國第一個王朝在此定都,唯一被稱為「神都」的都城。

火爆全網的《洛陽水賦》《唐宮夜宴》《龍門金剛》等作品,讓這座千年古城再次聚焦了許多目光。

拋開響亮的底蘊,洛陽的美食歷史也頗為深遠。這裡還是一座經常被忽略的美食城市。水席、胡辣湯、牛肉湯、鮮花餅、果子油茶......單是各種湯水和麵食,足以慰藉一顆吃貨的心。

為什麼洛陽人每天必喝湯湯水水?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而洛陽地處中原腹地,地處天下之中。但每年初春常刮大風,天氣故而乾燥。在這種乾巴巴的氣候里,有什麼能比來碗熱乎乎的湯,還要更幸福的事呢?

於是,洛陽人每日早起必喝一碗湯,街頭巷尾更是三步兩步湯鋪子。

為什麼洛陽湯類如此繁多?

歷朝歷代,洛陽是座開放的城市。在宋朝以前,一直都是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東方絲綢之路上的胡商,所居之地寒冷乾燥,便以湯水取暖。往來的貿易,使得牛羊肉帶入繁華的洛陽城,接納融合、世代傳承的生活習慣與民俗便流傳下來。

因為疫情被延期了的「是個好地方 x 洛陽」站,終於回來了。洛陽直播的第二場,我們將帶大家雲遊洛陽古城,穿越神都夜色,感受神都的地道美味與人間煙火氣。

01

早起喝碗湯

是洛陽的全民運動

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原想「漢化」百姓,實現民族大融合,民間卻也將「胡食」融合到了洛陽的飲食里。當地百姓在食用豬肉的同時,也開始嘗試牛肉、羊肉的食用。沒成想大口喝湯、大口吃肉,似乎風味更足了。

洛陽四面環山、地處盆地,降水量少,所以更愛吃點湯湯水水,冬天一碗湯驅寒,從頭暖到腳;豪爽熱情的老洛陽人,唯獨對待喝湯有獨特的儀式感,俗稱「老喝家兒」。

幾步一家店的牛肉湯、羊肉湯、驢肉湯、丸子湯、豆腐湯,河南人打招呼不說你好,只說「喝湯某?」,而洛陽更甚。洛陽的湯文化印在骨子裡,說句「嗜湯如命」都不為過。

洛陽盆地地貌

湯,分葷素兩樣,四葷:牛肉湯、羊肉湯、驢肉湯、雜肝湯;四素:豆腐湯、丸子湯、不翻湯、胡辣湯。

醇厚香濃的牛骨湯

要熬好一碗牛肉湯,絲毫不簡單。得先把牛骨在流動水中浸泡許久,直至清澈見底,才可下鍋熬制。從頭天的中午開始熬制,整整十多個小時,不放任何佐料與水,直到湯底變得綿白濃香。

洛陽大部分牛肉湯是「甜湯」,不放鹽,講究湯的鮮和醇厚,奶白的湯順著喉嚨往下滑,溫潤絲滑。自己加鹽之後便成「鹹湯」,牛肉、蔥粒澆上湯,澆上油辣子,把餅絲往湯里一泡,香氣撲鼻。

洛陽牛肉湯的「甜湯」(上)和「鹹湯」(下)

洛陽人喝湯講究「三美」:「瘦肉、薄餅、肥湯」。肉要選精瘦肉,而且要切成大片,才能充分吸收湯汁的鮮味;餅一定是用死面做成,這樣泡在湯中不化,混著湯的鮮味與餅的麥香,口感很是筋道。

豆腐湯雖是素湯,料兒卻是十足的。以白豆腐為主料,姜做輔料,再加上燙好的粉條、油豆腐絲和生菜,撒些蔥花和辣椒油,把湯往上一澆,鮮香四溢。

別看豆腐湯簡單,光是料油就要用香葉、小茴香、八角、丁香、桂皮等十幾種香料炒香,羊脂般的嫩豆腐,四四方方,不破不碎,光是咬上那麼一口,豆香便與湯味融為一體。

喝湯講究姿勢:不能用勺子,要用手捧著大口喝。

喝頭鍋湯:在洛陽人認知里,七點鐘喝湯,八點鐘喝油,九點鐘喝水,早上七點的頭鍋湯味美鮮香,爭著搶著喝頭鍋湯。

免費續湯:洛陽的湯店可以免費續湯,鹹淡自己掌控。

/洛陽水席/

隨著南北大運河的開通、絲綢之路的開闢。隋唐時期,作為都城的洛陽已然成為了全國最大的商業交易中心,船舶貿易往來不絕。經濟的繁榮、各國遣唐使的來朝,又把洛陽的湯文化帶上巔峰。

洛陽水席,和龍門石窟、洛陽牡丹並稱為「洛陽三絕」,是洛陽一帶的特色名宴,已經流傳一千多年,代表著盛唐,又代表著洛陽。

所謂水席,一是所有熱菜皆是湯湯水水,全席共24道菜,8涼16熱,全菜皆湯;二是吃完一道再上一道,上菜猶如「行雲流水般」。其中的重頭菜,是征服了女皇武則天的牡丹燕菜。

很多美食博主復刻牡丹燕菜,主料是蘿蔔絲,配以蟹柳、火腿、筍絲等,食材可穿針而過,絲絲均一,菜品上桌,中間如一朵盛開的牡丹花

除此以外,這桌水席還有料子全雞、連湯肉片、焦炸丸子等等,口味有咸有甜、有濃有寡,賓客皆宜,盡興而歸。

02

洛陽的面

一天不吃想的慌

洛陽人對湯湯水水的偏愛延續到了麵食,以湯麵為主。湯與面是不可相分的,洛陽因處中原,以生產小麥為主,多米麵。早在2000年前,中國就已經開始製作食用麵條,且形式多樣。

如果選一種穀物代表河南,那必定是小麥。從麥穗青青時就被烤了吃,到剛成熟被碾轉、釀酒、磨成麵粉,小麥承包了河南人的胃。省內小麥產量占全國近四分之一,十八個地市主產小麥就有七個。

早起,洛陽人一碗肉湯配麵餅或者水煎包開啟新一天;中午,一海碗麵條填肚;到了晚上,一碗麵湯撫慰一日疲憊。

/洛陽漿麵條/

制面熬漿等等繁瑣步驟讓河南人一般不會在家裡自製燴麵,做法簡單、味道也不賴的漿麵條成為家常麵食。

拿著勺子呼嚕嚕喝進嘴裡,熱乎質樸的味道總是能鑽進心裡。

洛陽老城區,隱藏著諸多漿坊,整座城裡最好的漿水。

綠豆浸泡研磨和水一起引入漿池,之後發酵好的老漿混合,迅速散發出讓洛陽人魂牽夢縈的獨特酸味。

漿水煮沸,倒點油,下入麵條,加入黃豆、芹菜丁、花生、胡蘿蔔絲,一鍋煮,之後裝碗上桌。

發酵的酸味、腌制過的黃豆、芹菜丁讓這一碗不寡淡。呼哧黏糊糊的麵條,芹菜丁上爆個汁,脆生生的惹人喜歡。

/三皮一線/

三皮一線是洛陽人對米皮、擀麵皮、涼皮和米線的統稱。把它們歸為一類,是因為這幾樣美食經濟實惠而且特別適合休閒快餐食用。

「三皮」滋味爽口,「一線」口感順滑,吃它們的時候配上洛陽地道的飲料--海碧,或是一個香噴噴的肉饃,食慾一下便被激發起來。

/涼皮/

滾水焯過的豆芽是涼皮的忠實伴侶。

軟乎乎的麵皮配上脆生生的豆芽,再點上幾滴開胃的香醋,便達到了口感上的完美融合,讓人只吃一次,就念念不忘。

/擀麵皮/

擀麵皮較之涼皮則更有嚼勁。一抹辣油、芝麻醬提香,香氣濃醇,辣勁在後半段逐漸提升。配菜麵筋吸滿了醬汁,彈彈的,又多汁。拌勻了夾一筷吸食而盡,爽!

/米皮 /

米皮有勁道且不沾牙,入口滑軟,細嚼還透著絲絲米香。

說到米皮,那肯定要提一下莫家米皮,估計在洛陽長大的孩子都有耳聞。他家的辣椒油看著紅紅的,但香而不辣,把食客的食慾吊起來,想不吃都不行。紅油米皮,香軟中帶著一點點嚼勁,味道尤其突出~

/ 米線 /

米線是有名的風味小吃,始於雲南,經過千年的傳承,至今遍布全國各地。儘管是外來美食,卻在洛陽生根開花。

幾十年前,洛陽的米線品種不像如今這樣豐富,沒有各種噱頭,規格上都是統一的粗細,做法也大同小異,店鋪多集中在居民區樓下或學校旁邊。

即便如此,洛陽人對米線依然情有獨鍾。從90年代初成長過來的人,學生時代一定都有心儀的米線店貫穿其間。

當店家把泡好的米線放在罩濾中,在滾燙的水中過上幾下後澆上湯頭,一碗熱乎乎香噴噴的早餐就上桌了。

03

最接地氣的古都

老牌喝家的一碗湯

喝湯,最「得勁」的洛陽享受。

老洛陽人有句口頭禪:「早上豆腐湯,晚上丸子湯」,形象地道出了洛陽人的飲食習慣。

洛陽人早上愛喝牛肉湯、羊肉湯、豆腐湯、雜肝湯等,泡上餅、饃、鍋盔,直吃得大汗淋漓;晚上,喝一碗酸辣可口的丸子湯、不翻湯,香噴噴的湯里,再放上外焦里嫩的豆面丸子或薄如蟬翼的豆麵餅,既養胃又舒坦。

在洛陽,喝牛肉湯、羊肉湯已經成為一種民間文化,特別是老城、瀍河的「老湯」,或濃或淡,風格各異,但都擁有大量的固定食客。一大早開一小時車程,為的就是能喝上一碗正宗地道的牛羊肉湯,日復一日,樂此不疲。

老城人喝湯的鹹淡程度,就像圍棋選手的段位一樣,能夠看出一個人喝湯的「道行」。往往年齡越大,喝湯時間越長,要求湯的味道越淡,而習慣喝「甜湯」(即不放鹽)的人,才是最正宗的「喝家」。

強盛的唐朝,讓都城洛陽空前絕後繁榮。從精緻的官府菜水席,到市井小吃湯麵、餺飥胡餅都可兼容。不難發現,洛陽是一座市井和精緻並存的城市。

保留悠久的歷史韻味,煙火氣藏在街頭小巷的美食中,尋找過程中和這座千年古城對話。

接地氣的小吃與市井生活牢牢聯繫在一起,洛陽的美食就如同它的歷史一樣,悠久而有魅力。

04

雲遊洛陽古城

最愛生活的煙火

以麗景門為始,以這座中原第一樓為軸,穿越古都第一門,來到繁華的神都鬧市。

西大街、東大街、鼓樓,夜市、南大街共組成洛陽十字街,每到夜晚,繁華熱鬧,自隋唐以來,便是貿易重鎮,商人云集之地。

小街聚集了很多洛陽特色小吃,新安燙麵角、洛寧蒸肉、榆樹園燒雞、洛陽牡丹餅、果子油茶、小街鍋貼、炸鹹食......

新安燙麵角

走過人聲鼎沸的麗景門,一起品嘗洛陽水席中的代表名菜:牡丹燕菜;一起在熱鬧的街頭吃一海碗的牛肉湯麵,撒上紅油、澆上油頭;一起穿梭夜市,嘗一口洛陽的在地小吃。

看燈火通明下的神都風采,和老洛陽人一同開啟一場穿越古今的奇幻之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2b057fad2613e72e0777913d682a5f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