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典典
來源:凱叔講故事(ID: kaishujianggushi)
贏了孩子,只會把他們推得更遠。
01
4種不恰當的懲罰方式
要不要懲罰孩子?當然要。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孩子犯了錯,就應當受到懲罰。
但如果懲罰方式不當,很容易適得其反。
下面這4種懲罰方式,就是錯誤且低效的:
1. 把愛的剝奪當做懲罰
「再不好好學習,就把你送回老家。」
「再不聽話就不要你了。」
這種拿愛要挾孩子的懲罰,會讓孩子嚴重缺乏安全感。
尤其是那些膽小、敏感的孩子,他們會覺得一切都是真的,爸爸媽媽不愛我了。
2. 把打罵當做懲罰
前不久,浙江一個小女孩和弟弟吵架,小孩子之間起爭執很正常,可爸爸當場打了她5個巴掌。
小女孩選擇了報警。
民警到場後,她說的一句話戳痛了很多人:
「他(爸爸)打我這5巴掌,我這一輩子都記在心裡。」
在民警的協調下,小女孩要求爸爸向她道歉就可以原諒,爸爸也當眾道了歉。
打孩子很容易,讓孩子原諒也很容易,可在巴掌落下來的時候,你想像不到孩子會記多少年。
如果孩子因為恐懼選擇了服從,父母還會誤以為打罵的效果立竿見影,然後不斷強化:「看來只有打你最管用!」
從而越來越偏離正確的教育,耐心教育孩子的時間變得越來越短,最後演變成上來就打。
打罵表面上是懲罰了孩子,可背後何嘗不是父母在發泄自己的情緒?
因為知道,孩子不會反抗,因為知道,孩子只能依附父母。
而經常打罵孩子,就是在教孩子用暴力解決問題。
3. 把消極後果當懲罰
在教育中,我們要讓孩子體驗錯誤行為的直接後果,而不是消極後果。
什麼是直接後果呢?
比如,你跟孩子約好晚上6:30吃飯,結果孩子沉迷看電視,喊了一遍又一遍「該吃飯了」,他就是不來。
等到大家都吃完飯了,孩子餓了過來說要吃飯,就可以告訴孩子:
「對不起,咱們說好的6:30吃飯,你沒有按時來,現在飯沒了,所以不好意思,你今天沒有飯吃了。
媽媽理解你現在很餓,但是你只能等到明天早上吃早飯。」
晚飯沒有了——這叫直接後果。
什麼是消極後果呢?
孩子沒有按時來吃飯,懲罰他今天不能看動畫片。
這就是消極後果。
看動畫片和孩子不按時吃飯,這兩件事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繫,孩子也會感到困惑:為什麼我沒有按時吃飯,就不能看動畫片?
4. 把懲罰當做家常便飯
懲罰是必要的,但一定不能當做家常便飯。
對孩子應該正面教育為主,少用批評懲罰。
如果一個孩子在家經常受到懲罰,身心會受到極大的傷害,要麼變得自卑怯弱,要麼變得麻木,更加不服管教。
《正面管教》提到:
「儘管父母不願意承認,但他們喜歡使用懲罰的主要原因,是要顯示自己能『贏』孩子的權力,或者通過讓孩子吃苦頭而報復孩子。」
我是大人,你是孩子。你要按我說的去做,否則有你好看。
02
人民日報:9個科學懲罰方法
懲罰孩子,不是要和孩子進行權力的爭奪,而是和孩子站在一起,引導他做正確的事。
什麼才是正確的懲罰方式?
——在孩子的行為之後增加一個後果,用來匹配他的行為程度,並讓他意識到犯錯的後果。
比如,孩子打翻了牛奶,不需要大喊大叫,只需要告訴孩子打掃乾淨,再重新倒一杯就好。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小動作多,讓他靜坐。
沒耐心、粗心馬虎,訓練數豆子。
懶,一學習就犯困,陪他跑步半小時。
做事拖拉磨蹭,教他學會定鬧鐘。
亂寫亂畫,亂扔東西,教他打掃衛生。
看上去是懲罰,實際上卻是正面引導。
而且,孩子們千差萬別,要根據孩子的個性,找到適合孩子的懲罰方式。
比如,對膽小、不敢發言的孩子,就可以引導大聲朗讀。
人民日報總結了9個懲罰孩子的科學方法,照著做,相信孩子會越來越優秀:
教育,不是為了贏孩子,而是為了贏得孩子。
犯錯從來不是問題,所有的孩子都會犯錯,犯錯,恰恰是孩子成長的契機。
不當的懲罰,即使贏了孩子,可孩子內心不服,只會把他們推得更遠。
點亮 在看,為人父母,請放平心態,擺脫粗暴、不當的懲罰。
只有適當的懲罰,才能教會孩子認罰,認錯,收穫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