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地理】「人口警報」再次拉響,二胎效果不佳,三胎沒人生,催生又無果,中國縣域人口密度榜出爐、高中地理人口遷移專題整理

2022-10-09     譚老師地理工作室

原標題:【人口地理】「人口警報」再次拉響,二胎效果不佳,三胎沒人生,催生又無果,中國縣域人口密度榜出爐、高中地理人口遷移專題整理

現如今,生孩子已經是一個熱度最高的話題,多數年輕人都表示「生不起、不敢生、不想生」,其實這是對當前我國生育大環境以及人們生育觀念改變的真實體現。

要想把一個孩子養大成人,付出的精力非常大,開銷也實屬不菲,而最重要的,是家長們會為孩子操碎了心。

而除此之外,現在女性的獨立意識越來越強烈,不願意單純地因為傳宗接代而生孩子,她們更願意追求自我,在生育上的意願比較弱。

諸多因素的影響導致我國出生率近年來持續下滑,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登記新生兒數量只有1003萬,比2019年減少了400多萬,再一次創下了建國以來的新低,「人口警報」已經拉響。

其實,我國在2016年便全面放開了二胎,就在今年也放開了三胎,但是效果並不理想,催生無果的情況下,怎樣才可以真正地把生育率提上去?

對此,有的專家提出了放開四胎的建議,希望從整個國家層面讓出更大的生育自主權。

實施計劃生育政策的年代

據統計,在1949年-1979年的31年時間內,我國實現了4.3億的凈人口增長,並於1982年突破10億人口大關,我國也因此而成為全世界首個人口破10億的國家。

但是,雖然人口的快速增長創造了極大的人口紅利,但其負面影響也不容忽視,例如我國就在人口增長過程中面臨了嚴峻的資源供給承載、貧困加劇以及經濟發展延緩等問題。

所以,國家智囊團從1980年開始便開始了對「應對之策」的研究與制定,並在1982年將「計劃生育」政策定為基本國策且寫入憲法,從此以後,我國人口快速增長的局面被有效地控制了下來。

在計劃生育政策實施的40年時間內,我國總的人口數量只實現了4億水平的增加,特別是從1998年開始,每年人口增加數量甚至都沒有超過2000萬,且呈現出每年逐漸下滑的發展態勢。

大家都知道,從改革開放戰略實施以來,我國基於顯著的人口紅利以及對外開放的貿易政策實現了國民經濟的迅猛發展,綜合國力逐漸增強,並由低收入國家躋身於中等收入國家之列,現在還有望走出「中等收入陷阱」而發展為高收入國家。

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升,然而新的少子化與老齡化問題也隨之而來臨。

目前,我國人口增長乏力,專家甚至作出預測:今後5-10年我國將正式步入「人口負增長」的發展階段。

與人口飛速增長所帶來的不利影響相比,人口負增長的負面影響更加引人關注。

在此狀態下,我國老齡化現象很可能會進一步加劇,進而引發勞動力短缺、社會生產力下降、國民生產總值降低等一系列惡果。

二胎催生效果差,人口警報拉響

在這種形勢下,國家並沒有坐以待斃,而是在2015年10月份宣布要以一個積極的態度開展應對老齡化的行動,實施二孩政策,也正是從這時開始,我國進入了「二胎催生」的時代。

但是,這一結果同很多專家的預測大為不同:

2011-2015年,我國每年新出生的人口依舊可以保持在大約1600萬的水平,然而就在2016年實施「全面二胎」的政策之後,每年新出生人口數量卻呈現出逐年下滑之勢。

統計數據顯示,我國2019年的人口出生率只有10.48%,新出生人口連1500萬人都不到,2020年則更低,剛剛超過1000萬。

另外,在2016年-2019年,我國一胎出生人口數量從981萬減少至593萬,表明現在有很多人連生一胎的意願都不強烈了。

2020年年底,民政部負責人表示,在諸多因素的影響之下,我國適齡人口的生育意願並不高,現在總和生育率甚至已經跌破了警戒線。

且這並非最為糟糕的事情,專業機構提出,現階段我國已經進入了「深度老齡化的社會」。

預計在2050年,中國65歲以上的老人在總人口中所占比例約為30%,60歲以上則將近有總人口的三分之一。

很顯然,今後我國將處於巨大的負增長人口壓力之下,人口警報已經拉響。

雖然今年已經放開了三胎,但專家甚至提出全面放開四胎的建議,讓出更大的生育自主權,這也和民意是相符的。

然而不少人都覺得這一建議沒有太大的用,畢竟大家連二胎都不願意生,更別提生三胎,甚至四胎。

而實際上,我國部分地區早就放開了三胎,但是並沒有取得很好的效果。

如果說三胎都沒有效果的話,那麼全面放開的話呢?

現在,國家專業機構提出建議,讓政策導向回歸到生育自主,簡單地說,其實就是將生育全面放開。

如果真的實施全面放開的政策的話,生育率一定會出現增長。

但不管是放開三胎或四胎,還是全面放開,很多人的態度都不是很樂觀。

我國人口專家提出,在放開之後,有條件的人是可以多生的,沒有條件的人可以選擇少生,這其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人口數量的增加。

全面放開的話,你有生的意願嗎?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在政策上其實已經有所鬆動了,十四五會議報告已經沒有計劃生育的字眼,還將優化生育提了出來,這表明十四五期間將有很大可能實施新的生育政策。

但是,要想將低生育率的局面扭轉,不能只通過生育政策的調整來實現,應將更多的關注點放在對年輕人負擔的減輕上,而這裡又以住房和教育成本最為重要。

人們敢生、願意生的前提之一是房價穩定,同時,可以享有經濟補貼。

但現如今房價高得離譜,著實是一個很難解決的問題,而這一問題一天不解決,多數人就一天不願意冒險去生二胎甚至是三胎。

以前,孩子們上幼兒園和小學基本上都花不了很多錢,也就是大學的學費最貴,但現在,從小孩上幼兒園起,所需支付的費用就已經趕上了大學,甚至比大學費用還高。

供一個孩子上學,需要支付非常高的成本,原因在於我國兒童教育機構的數量很少,致使孩子們上學又難又貴,因此應考慮進行更多託兒所等兒童教育機構的建設。

另外還有一點,就是女性的就業權益保障需要進一步完善,如果選擇生二胎甚至是三胎,女性的工作機會基本上可以說是完全泡湯了,對於現在獨立意識越來越強烈的女性而言,讓她們接受這一點顯然是很困難的。

所以,很多女性都拒絕生二胎、三胎,若是女性的職場權益不完善的話,就算是生育政策完全放開,用處也不會很大。

所以說,在這些問題沒有解決之時,如果只是放開生育,我想你也不會很願意去拼二胎、三胎吧?

寫在最後:

人口減少會對國家產生極大的不利影響,因此儘管我國是第一人口大國,三胎的全面放開依舊是必要選擇,但目前三胎效果很不理想,導致人口警報拉響,放開四胎或是將生育全面放開,在今後的幾年都是有可能實施的。

不過,不管實施什麼政策,要想讓年輕人願意生育,就必須將他們的生育負擔減輕,這是解決生育率低問題的根本途徑。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縣域經濟也在不斷壯大,吸引了大量人口流入。據第一財經記者梳理各縣域人口密度發現,當前,我國共有27個縣域人口密度超過了1000人/平方公里的大關,其中有26個位於東部地區;人口密度前十的縣域分別是石獅、晉江、龍港、崑山、江陰、義烏、玉環、溫嶺、三河和張家港,主要來自閩南、蘇南和浙中南以及毗鄰北京的廊坊。

數據顯示,福建南部的縣級市石獅人口密度高達4287人/平方公里,在所有縣域中遙遙領先。當前,石獅的人口密度已經超過了北上廣三大一線城市,在所有城市中僅次於深圳。

同屬地級市泉州、與石獅相鄰的晉江人口密度達到了3177人/平方公里,位居第二。

龍港以2526人/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位居第三。龍港地處浙江省東南部,位於浙江八大水系之一的鰲江入海口南岸。2019年8月30日,浙江省人民政府正式發文:經國務院批准,國家民政部復函浙江省人民政府,同意撤銷蒼南縣龍港鎮,設立縣級龍港市。

其中26個縣域來自東部地區,分別是浙江11個、江蘇6個、福建4個、河北3個、廣東和山東各1個;唯一一個來自中西部的縣域是河南鄭州下轄的新鄭,其人口密度達到了1343人/平方公里,位居全國第15位。

為何浙江超過1000人/平方公里的縣域最多?湯海孺說,浙江的市場化程度比較高。在充分的市場競爭之後,每個縣基本上都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產業鏈和發展方向,也就是塊狀經濟,不同縣之間沒有過度的產業同質化現象,產業的集聚的帶來了相關服務業的需求,因此很多縣域都集聚了大量的人口。

一、人口遷移的類型及原因

人口遷移的分類

一個地區人口數量的變化,包括人口自然變化和人口遷移。人口遷移就是一段時間內人的居住地在國際或本國範圍內發生改變。按照是否跨越國界分為國際人口遷移(如國際難民、永久性移民和外籍工人)和國內人口遷移(招生、分配等)。

人口遷移一般具備三個條件:

國際人口遷移:

國內人口遷移:

人口遷移的原因

一般認為,人口遷移是人們對特定環境中一系列自然的、社會的、經濟的和政治的因素的綜合反映。

【特別提醒】 自然環境曾經是影響人口遷移的最主要因素,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人類對自然適應、控制力的增強,自然環境對人口遷移的影響作用正在逐步減弱,社會經濟因素成為影響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但是自然環境仍是影響人口遷移的基礎因素。

人口遷移的影響

1.對遷出地和遷入地的影響

(1)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遷出地人地矛盾,保護生態環境;加強與外界的社會、經濟、科技和來好的生活條件,文化聯繫;更好地利用土地資源;但也會導致人更多的就業機才外流,勞動力短缺 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2)為遷入地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促進了商品流通和經濟發展;有利於第三產業的發展;但也會增加公共設施的負擔和管理難度;對自然生態環境產生深刻的影響

2.對社會、經濟的影響

(1)影響人口和人種的分布

(2)影響人口年齡結構

(3)影響經濟、文化的發展

(4)改變遷入地和遷出地的環境人口容量,進而影響人口對資源開發利用的地理分布

(5)改變世界產業中心的地理分布,促進了人類生產活動的發展

(6)促進了文化擴散和新文化區的形成

例1、圖1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部分國家或地區人口移動方向示意圖。圖中序號與選項排列對應正確的是 ( )

A. 中國 美國 俄羅斯 拉丁美洲

B. 中國 俄羅斯 美國 拉丁美洲

C. 拉丁美洲 中國 俄羅斯 美國

D. 中國 拉丁美洲 俄羅斯 美國

01 答案解析

解析:本題以四幅簡單的人口遷移方向圖切入,隱形考查人口遷移的類型、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不同地區人口遷移的狀況等知識,結合世界地理和世界近現代史考查同學們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是導致大規模國際人口遷移的重要原因。一般情況下,國內人口遷移,特別是國家或政府組織的大規模人口遷移都是為了開發國土。由選項提供的四個地區,結合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經濟發展狀況綜合判斷是解題的關鍵。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人口主要從黃河下游、長江下游等地區移向西南的雲南、西藏及西北、東北等地,其人口移動方向大體如圖所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拉丁美洲的人口大量向北流向美國、加拿大,向東北橫渡大西洋流入西歐,如圖所示;俄羅斯政治、經濟、人口重心主要在歐洲部分,近幾十年來一直組織移民向東開發西伯利亞地區,人口移動方向如圖所示;美國人口大量由東北部向西部和南部的「陽光地帶」遷移,如圖所示。

答案:D

二、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

  • 自然環境因素:氣候、水源、土壤、礦產資源、自然災害;

  • 經濟因素(主導): 經濟發展水平 交通和通訊的發展;

  • 社會因素:政策、戰爭、社會變革、宗教信仰、文化教育的發展、家庭和婚姻。

自然環境因素:氣候、水源、土壤、礦產資源、自然災害;

經濟因素(主導): 經濟發展水平 交通和通訊的發展;

社會因素:政策、戰爭、社會變革、宗教信仰、文化教育的發展、家庭和婚姻。

例2、讀「1850年以來美國本土人口遷移的主要流向示意圖」(圖2),回答下列問題。

(1)20世紀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東北部老工業區的人口大量遷往西部和南部,該工業區對其的推力

是 。

(2)圖中反映的人口遷移類型是 (按是否跨越國界劃分)。

(3)引起美國人口在本土範圍內頻繁遷移的主要原因有:戰爭、 、 的發展、 的開發、新工業區的建立、 的改善等。

(4)20世紀70年代以後,老工業區和城市出現人口回流現象,老工業區對其的拉力

是 。

02答案解析

解析:本題以美國的人口遷移為切入點,考查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注意聯繫美國歷史發展過程,掌握美國各階段人口遷移的特點。

美國從19世紀中期以來,國內人口流動非常頻繁,曾出現四次國內人口遷移的高潮。第一次是19世紀中期南北戰爭造成的人口大規模西移。第二次發生在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伴隨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人口由鄉村大量流向城市。第三次是20世紀20年代到60年代,農業危機、自然災害等原因使南部人口遷往西部和北部。第四次是20世紀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由於東北部緯度較高,東部又受拉布拉多寒流影響,夏季氣溫較低,北美洲地形南北敞開,北方冷空氣可長驅南下,東北部地區冬季嚴寒(因而被稱為「冷凍地帶」),陽光不夠充足,環境污染較嚴重,地價上漲,而南部和西部又開發了新能源、發展了新工業、陽光充足、空氣清新,促使人口大量從東北部老工業區的「冷凍地帶」向西部和南部的「陽光地帶」遷移。20世紀70年代以後,老工業區又具備了城市環境改善和老工業區經濟的重建等拉力因素,又出現人口向老工業區和城市回流的現象。

03答案解析

答案:(1)東北部氣溫較低,被稱為「冷凍地帶」;陽光不夠充足;環境污染較嚴重;地價上漲等

(2)國內人口遷移

(3)自然災害 工業化和城市化 新資源 環境質量

(4)城市環境改善和老工業區經濟的重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2a102be743942c7f653ecebd29536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