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gad • line+ studio
錢塘江畔杭州「水」文化的代表性坐標
上個世紀杭州的城市發展
是圍繞西湖的單中心積聚生長
而自新世紀以來
杭州的城市建設正沿著運河水系不斷南下
隨著多中心的城市結構不斷成型
杭州也自延續千年的
「西湖時代」
正式邁向一江兩岸的
「錢塘江時代」
錢塘江兩岸
正以前所未有的能量順勢而起
為杭城文化注入新的精神內核
從「西湖時代」邁向「錢塘江時代」
順勢而起的錢塘江沿岸
錢塘江博物館選址於京杭大運河
與錢塘江的匯流之地
俯瞰江河匯海
遠眺2022年亞運會主場館
世紀蓮花
項目地處杭州最重要江河的地理交匯點
肩負著向世人展示和傳播
杭州下一個世界文化遺產候選項目的重任
中標方案模型
實施方案模型
line+團隊在2018年7月
通過國際競賽獲得了該項目的設計權
經過了歷時15個月的反覆論證和設計深化
項目於2019年12月18日正式開工建設
土建部分預計將於2021年底完工
-場域背景-
-Location Background-
錢塘江博物館的區位
兼具地理區位和歷史意義上的
重要性與敏感性
地形鳥瞰圖
區位圖
一方面
場地處於世界文化遺產
京杭大運河的南端起始點
杭州兩大母親水系
京杭大運河和錢塘江在此匯流
大運河始建於春秋時期
流經富庶儒雅的錢塘古地
記錄繁華古都的滄桑沉浮
和白牆粉黛的市井百態
錢塘江
古稱「浙江」
既是浙江省最大河流
也是浙江一省之名的由來
作為吳越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俯瞰東南
縱覽古今
兩大水系文明交匯此地
是杭州「水」文化象徵當之無愧的代表性坐標
區域位置與場所關係
另一方面
項目地處杭州城市CBD
錢江新城一期與二期交接處
貼臨項目用地北側
以及大運河對岸
則是規劃中的江河匯城市綜合體
未來此處將成為杭州中心區域
重要的城市商業和人居地標
此外
一江之隔即為2022杭州亞運會的主場館
杭州的過去
當下與未來在此交匯於一點
-公共空間-
-Public Space-
「江河交匯之處,新舊更替的場合,面對一座城市的古往今來,跳出象徵性和紀念碑的誘惑,以更直截了當的方式重塑人流,激發更多的行為可能,為城市公共生活的參與者提供開放、親切而富有參與感的場所,這即是我們的設計目標和追求所在。」
——主創建築師朱培棟
項目面臨著多重挑戰
一方面是廣受關注的城市區位
另一方面則是苛刻的規劃條件
3386㎡的基地面積
24米規劃限高
1.2萬平米的建設需求以及多樣化的陳展需求
面對項目的敏感性和複雜度
line+設計團隊選擇謹慎
但積極地介入這一場地
形體生成
設計首先將場館2/3的體量置於地下
以平衡展廳高度要求
規劃限高和建設規模之間的衝突
並結合錢塘江游步道和項目地形的高差
區分了觀展入口流線和服務入口流線
總平面圖
其次
在杭州兩大濱水公共空間
運河游步道和濱江步行道交匯處
建設博物館這一公共屬性強烈的
城市場所的行為
激發了line+建築師
進一步強化其公共屬性的想法
江面與室內間的室外觀江廊道
大尺度的懸挑觀景台
為更積極地回應城市的訴求
line+提出「公共空間返還率」的概念
即將博物館定義為
一個新型的全時段公共空間
博物館不僅是在白天運營時間發揮它的職能
晚上閉館之後
也能成為城市公共空間的有機組分
和市民公共活動的重要載體
使其因時間和空間上的多重利用而衍生出更多的價值
螺旋上升的步道提供抬升的公共空間
設計通過周邊場地步道的延展
和建築自身形體的處理
將或在此交匯的四股人流
博物館的觀展人群
江河匯商業客群
運河游步道人群
錢江新城江濱步道的公眾
通過盤旋而上如水漩般的公共步道
引導至24米標高處的博物館屋面
通過空間上的抬升和視野的延展
鼓勵人們探尋不同空間高度
和維度上的視覺觀感與城市風景體驗
剖面
面對有限的建設用地
設計通過博物館內、外兩組流線的組織
推導出盤旋交織下小上大的倒圓台建築形式
為底層留出充分公共空間
和迴旋場地的同時
也順勢在視覺上形成了
如多股水流盤旋交織而上
建築由水而生的識別性
探尋人在不同空間高度和維度上的觀感體驗
通過螺旋上升的步道
多股不同目的的人流
將最終交匯在錢塘江博物館的屋頂
大尺度的懸挑觀景台
則成為了城市的公共空間無限延展的一個象徵
博物館的公共屬性
也在此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
登屋頂懸挑平台,觀城市今昔交匯
-空間敘事-
-Narrative Space-
錢塘江博物館內外空間設計中
暗含著獨特的敘事語言
建築師以建築手法構築空間敘事的推進方式
組織參觀者游觀體驗
從而在有限的空間內完成
對錢塘江所承載的歷史傳承的感受共鳴
展廳流線
內部空間剖面模型
作為濱江步道與運河綠廊的交匯與延伸
建築師在低於堤岸高度的場地上
以人流流向為節點
試圖對城市景觀做出指導性調整
以融合的態度將場地以草坡的形態自然抬升
形成連接江岸與建築之間的新路徑
內部空間剖透視
室外
交錯的建築外部廊道構成螺旋上升的路徑
拾級而上進而體驗屋頂花園的全景觀江平台
室內
在有限的用地和容積率要求下
部分展陳空間置於地下
展覽流線由地下一層盤旋攀升至三層屋頂
從錢塘江迂迴的歷史及至可期的未來
入口空間
室內展廳
博物館內部觀展與外部遊覽的人流
在博物館休息停留
視線交匯的的瞬間
富有戲劇性的場景在此展開
觀者本身也與博物館一起成為
錢塘江歷史沿革的記憶共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立面語言-
-Facade Language-
建築造型中的螺旋廊道
直接反映設計理念的真實邏輯
而立面語言則從錢塘江古海塘
五縱五橫的模塊化築塘法中得到啟示
立面大樣模型
立面大樣模型
在當代數位技術的幫助下
以單元式鈦鋅板幕牆交錯「砌築」
不同尺寸的外凸
內凹或平板的鈦鋅板單元幕牆
環繞於建築表面形成一系列立面肌理的變化
並在不同的光環境下
呈現出波光粼粼有如水波般的圖像
這一形式亦恰好映射了王安石
「波者,水之皮也」
的字意解讀
表皮生成
-結語-
-Remarks-
螺旋上升的步道
作為杭州轉向「擁江發展」的橋頭堡
錢塘江博物館將以
開放、共享、包容的姿態
賦予此地更豐富的場所精神
在多元價值觀並存的當代城市背景下
我們鼓勵博物館主動發聲
這裡不僅是江河的地理匯聚點
也是不同人群和文化活動的空間匯聚點
更是錢塘江的
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交匯之處
鳥瞰
-項目信息-
項目名稱 杭州錢塘江博物館
項目位置 浙江省杭州市錢江新城江河匯西南區塊
建築面積 11535.5平方米
主持建築師/項目主創 朱培棟 / gad • line+ studio
建築設計及室內概念設計團隊 朱培棟、孫嘯宇、李彬淼、洪洋、張琦琪、杜夢穎
景觀概念設計 李上陽
設計單位
gad • line+studio(建築方案及擴初設計、室內及景觀概念方案)
浙江綠城建築設計有限公司(結構機電方案及擴初設計)
業主 杭州錢江新城管委會、杭州錢塘江博物館
施工圖設計及EPC單位 浙江寶業建設集團
建築結構 鋼結構(地上部分)
外牆材料 單元式鈦鋅板幕牆
模型照攝影 陳曦
聯繫方式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