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獲諾獎?你的眼光要足夠「小」

2019-10-08   中科院物理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蝌蚪五線譜(ID:kedo2011),轉載已獲得授權

按照慣例

本年度的科學盛典

2019年諾貝爾獎

從昨天開始陸續公布

和很多人想像中不同

諾貝爾獎並非總是宏觀、華麗、波瀾壯闊的

而是更關注那些在某一領域的關鍵環節

做出突出性貢獻的人

換句話說

在「探索」這條路上

時不時會出現一些羊腸小道、死胡同

甚至高山絕壁

而有的人

卻可以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

拓寬道路,架起飛橋

走出那關鍵性的一步

他們的研究

有些過於艱深

有些涉足微觀

常遊走於眾人的視線之外

但絕不應該被遺忘

光電效應

1905年的愛因斯坦

1905年,愛因斯坦的頭髮還沒有變得凌亂,卻已經有了濃密的鬍鬚;他還不是那個滿臉皺紋的「智慧象徵」,但已積攢了足夠的才華和勇氣。這一年,他先後在《物理年鑑》上發表了四篇論文,分別探討光電效應、布朗運動、質能等價和狹義相對論,好比一個武功高手,既精通少林絕學,又擅長武當心法,抽空練了兩下小李飛刀,居然就「例無虛發」了……

現在,高中畢業的人都知道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但是在20世紀初,這可是個了不得的原則性問題。自艾薩克·牛頓爵士精巧地解讀了薄膜透光、牛頓環之後,光的粒子學說成為主流,漸有一統江湖之勢;奈何半路上殺出個托馬斯·楊,後者以雙縫衍射為武器,重塑光的波動學說;再後來,泊松亮斑現象使得光的粒子學說潰不成軍;最終,麥克斯韋關於電磁理論的論述,奠定了光的波動學說的霸主地位。

——起碼,當時人們是這麼認為的。

但是,沒等波動派高興太久,光電效應就來了。1887年,德國物理學者海因里希•赫茲發現,紫外線照射到金屬電極上,可以幫助產生電火花。倘若波動學說是對的,那麼光是一種波,不管何種光線,只要強度足夠大,就能從金屬內部激發出電子來;而光的頻率,即波震動的次數,決定著激發電子的數目。然而,實驗結果表明,對於特定金屬,能不能激發出電子,只由光的頻率決定,激發出的電子數目,則和光線的強度有關。

理論推導和實驗現象不符,那麼其中就必然有一個是錯的。

愛因斯坦在《關於光的產生和轉變的一個啟發性觀點》中假設,「從一點發出的光線,在不斷擴大的空間中傳播時,它的能量不是連續分布的,而是由一些數目有限的、局限於空間某個點的能量子所組成的。這些能量子是不可分割的,它們只能整份地被吸收或發射……」【1】

這篇三月發表的論文,也像三月里的春雨一樣,融化了粒子派和波動派之間的冰封,打破了經典力學的黑雲壓城,催生了量子論,引燃了新能源的希望,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而且,它也很值錢,因為在光電效應上做出的理論性突破,愛因斯坦被授予1921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原子結構

碳原子結構示意圖

1900年4月27日,倫敦阿爾伯馬爾皇家研究所舉行了一場眾星雲集的科學報告會。德高望重的開爾文男爵說:「動力學理論斷言,熱和光都是運動的方式。但現在,這一理論的優美性和明晰性卻被兩朵烏雲遮蔽,顯得黯然失色了……」

科學史上常有一些集大成者,他們在前人的基礎上,憑藉著傑出的才智,總結、發展出一套理論,比如牛頓和他的經典力學。然而歷史是在否定之否定中前進,隨著科學發展,總會出現一些原有理論解決不了的問題。這並非不可知論的藉口,恰相反,它表明我們對世界的了解,更深了一步。

開爾文男爵口中的兩朵烏雲,一朵指的是經典力學在光以太上遇到的難題,另一朵指的是黑體輻射研究中的困境。二者最終導致了相對論和量子論的誕生。【2】

前者,幾乎是由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獨立完成,後者,則交給了玻爾和他的學生。

和愛因斯坦不同,尼爾斯•玻爾出身優渥,不需要進入專利局養家餬口。1911年,玻爾獲得了卡爾斯伯格基金會的獎學金,成為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博士後,隨後,他認識了歐內斯特•盧瑟福,開始著手將盧瑟福的原子模型和普朗克的發現結合起來。

盧瑟福通過粒子轟擊實驗,提出了自己的假說:原子是由原子核和電子組成的,原子核極小,居於中心,電子則像行星環繞恆星一樣,環繞著原子核運動。因而,這一模型也被稱為行星模型。

玻爾的原子模型

這一假說可以解釋轟擊實驗的結果,但不能回答一個致命的問題:倘若電子環繞原子核運動,那麼,電子會在這一過程中輻射能量,跌出軌道,一步步地向著原子核滑落,最終,所有的原子都會塌陷,這顯然和現實不符。

玻爾參考了普朗克對黑體輻射的研究,提出:原子核外的電子,只運行在特定的軌道上,由於勢能,保持穩定,稱之為定態;假如條件發生改變,電子也只能從一個特定的軌道,躍遷到另一個特定的軌道,輻射出恆定的能量。這一模型,稱之為玻爾模型。

玻爾模型是個折中的方案,引進了量子論,但半隻腳還踩在經典力學上,所以,很快被更好的模型所取代。不過,這無損於他的傑出,因為玻爾模型,他被授予了諾貝爾物理學獎;除了學術成就之外,他還是個偉大的導師,泡利、海森堡、赫維西、朗道、蓋莫夫,這一連串偉大的人物,都曾在他的哥本哈根研究所里學習、工作。

晶體X射線衍射

如果說,愛因斯坦和玻爾是「求仁得仁」的話,那麼,晶體的X射線衍射,就有些「無心插柳」的意味了。雖然布拉格父子,很快因為他們的發現,榮獲1915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但後來的事情表明,這一發現的價值,仍然被低估了——起碼值三五個諾貝爾獎。

喜歡折騰數碼產品的朋友肯定知道,路由器有兩個頻段,一個是2.4G,一個是5G。這裡的2.4G、5G指的是頻率,2.4G頻率低,波長長,遇到縫隙容易發生衍射,因而2.4G路由器看上去「穿牆」效果更好;5G路由器發射的波長較短,更傾向於通過反射直來直去,所以,5G路由器的能夠很好地覆蓋特定房間,但是「穿牆」能力比較差。

波,不管是可見光波,還是X射線這種不可見的電磁波,在遇到縫隙的時候,都會面臨一個選擇:倘若縫隙比波長大,那麼,光波就會直射進去;倘若縫隙和波長相當,甚至更小,就會發生衍射。縫隙的數目、形態,影響著衍射後的條紋樣式。三者(波長、縫隙、衍射條紋)之間的關係,可以用公式描述出來。這也就意味著,明確其中的兩者,可以推導出第三者。

1895年11月8日倫琴發現了X射線,這種不可見的光,很快引起了物理學家們的興趣。X射線到底是高穿透性的中性粒子流還是波長較短的電磁波呢?眼瞧著粒子派和波動派又要大打出手,勞厄卻用一個精巧的實驗,化解了爭議。

晶體是由一系列重複的結構組成的,這些不斷重複的結構,稱之為晶胞;晶胞和晶胞之間,存在著縫隙。換句話說,可以把晶體看作一個三維的充滿縫隙的衍射工具。那麼,假如X射線是電磁波,它在穿過晶體後,一定會產生衍射。

1912年4月弗里德里希、克里平成功地觀察到X射線透過硫酸銅後的衍射斑點,證實了X射線的波動性。這一消息傳到英國,引起了布拉格父子的高度關注。1912年暑假後,W.L.布拉格開始做X射線透射ZnS晶體實驗時,發現衍射斑點的大小隨底片與晶體的距離而變化,判定可能是晶面反射的聚焦結果。同年10月,W.L.布拉格導出了著名的布拉格方程。【3】

DNA X射線衍射圖譜

晶體X射線衍射的研究,到此可算告一段落,但是它所醞釀的風暴,才剛剛開始成型。41年後,卡文迪許實驗室的兩個年輕人,正是靠著X光衍射圖,解開了生命掩藏最深的奧秘——DNA分子結構。

一直到現在,晶體X射線衍射,仍然是結構分析的利器,在藥品分析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比如,2005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運用X射線晶體衍射技術,在SARS病毒基因組中發現了一個特殊的RNA片段,在不同的 SARS 病毒株系中,這一片段並不變化,因此這一RNA 片段可能成為未來抗 SARS 藥物的「標靶」。【4】

柯霍氏法則

著名的曲頸瓶實驗

數學是當之無愧的諸學科之母,在數學之外,物理則擔當起了兄長的角色。沒有對凸透鏡成像的研究,哪來的顯微鏡呢?沒有顯微鏡,又怎麼可能發現致病菌呢?

十九世紀中葉,醫生們已經建立了近代解剖學,知道了柳樹皮解熱、消炎、鎮痛的有效成分,但是,疾病原因,仍然是一個謎。希波克拉底的體液學說漸漸失去市場,中國的陰陽五行,洋大夫們一概不信....

1864年,偉大的生物學家巴斯德設計了著名的曲頸瓶實驗。他把肉湯倒入燒瓶內,然後將燒瓶放在火焰上,拉出彎曲的長頸,將其靜置,結果發現,肉湯很長時間也不會變質;一旦將長頸去掉,肉湯則很快腐敗變酸。

巴斯德的實驗表明,空氣中存在著一些微生物。這些微生物雖然看不見、摸不著,卻可以對肉湯產生實實在在的影響。

那麼,這些微生物是否就是某些疾病的原因呢?

羅伯特•科赫在前人的基礎上(卡西米爾•達韋納發現炭疽病在牛與牛之間可直接傳染),以其傑出的才智,化解了血液純化、細菌培養等難題,最終在1876年,發現了炭疽桿菌的致病作用,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發現致病原的科學家。其後,他又運用染色、純化、培養等技術,找出了結核病病原菌——結核桿菌,並因此獲得了1905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炭疽桿菌

在研究微生物的過程中,科赫總結出了一套判斷病原菌的方法,稱之為柯霍氏法則。這套法則一共四條:首先,在病人或患病部位,可以發現某種微生物,但這種微生物,不能在健康個體中找到;其次,這種病原菌可以被分離培養,同時應該記錄它的各種特徵;再次,將分離、提純過的病原菌,接種到健康個體內,健康個體應該會和患者出現類似或相同的症狀;最後,這位新患者體內,應該可以分離出與之前完全相同的病原菌。

不管是分離提純技術,還是培養基的發明、製作,又或者這一套判斷原則,都在生物學界和醫學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也因為這一連串的突出性貢獻,和巴斯德並稱,被尊為細菌學的鼻祖。

當然嘍,技術也好,方法論也罷,總是不斷向前的。隨著新的檢測手段、新的病原菌不斷出現,如今,柯霍氏法則已經不是金科玉律,不過,這一方法裡體現的嚴謹精神和聰明才智,一直會是筆寶貴的財富。

心電圖

說到檢測技術,就不能不提到心電圖。

1791年,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裡,義大利解剖學家路易吉•伽伐尼(意:Luigi Aloisio Galvani),擺動著試驗台上的青蛙。在一個電光石火的瞬間,他忽然發現,切下來的蛙腿,碰到電火花會出現抽動;之後,他又發現,即使不直接接觸電源,只用金屬解剖刀,也能複製這種抽動。於是,他得出了結論:動物體內存在肌肉電流。

儘管這個說法是錯誤的,但是,生物學家們的興趣已被成功點燃,神經電生理的研究一發不可收。

時光荏苒,到了1832年,義大利生理學家們在進行了一系列的有關蛙肌肉的實驗後,發現並不是肌肉存在電流,而是收縮的肌肉產生了電流;接著,德國的同行們重複了他們的實驗,並且用動作電位來描述這種隨著肌肉收縮產生電反應。就這樣,一步一步,順理成章地,科學家們向著人體內最神秘的肌肉——心肌——進發了。

現在我們知道,靜息狀態下,心肌細胞的細胞膜外排布著帶正電荷的陽離子,膜內排列著同等比例的帶負電荷的陰離子。當細胞的一端受到刺激時,細胞膜的通透性產生改變,受刺激部位,細胞膜內外的正負離子分布發生逆轉。這種逆轉沿著心肌細胞傳遞,就形成了電流。

既然心臟是由心肌組成的,而心肌每次收縮都可以產生電生理變化,那麼,可不可以通過檢測這種電生理變化,來推斷心臟的健康狀況呢?

1887年,英國皇家學會瑪麗醫院舉行了一場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科學演示:該院生理學教授Waller在犬和人的心臟上應用毛細管靜電計記錄心電圖。演示中,Waller當場成功記錄了人類第一例心電圖。儘管以現代眼光看來,這一心電圖十分粗糙,連心房的P波都沒有,但是,0到1的突破已經完成了。

Waller的實驗吸引了很多人,許多科學家們從此投身心電圖的改進,試圖減少外在環境的干擾、創造出有臨床意義的測量工具。

十六年後,威廉·埃因托芬拿出了自己的方案。

受阿德(Ader)於1897年發明的弦線式電流計的啟發,他將鍍銀石英拉成弦線(直徑僅2.1μm,用放大鏡才能看到),懸浮在兩側的磁鐵間;當體表心電有微弱變化時,弦線便出現擺動;通過裝置,將這種擺動放大近500倍後,他終於得到了清晰的心電圖,並且將各波命名為P、Q、R、S、T、U波。這些命名,沿用至今。【5】

搭載生物信息晶片,可以檢測心電圖的智能手錶

又過了21年,即1924年,為表彰埃因托芬發明心電圖,當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了他。100多年來,因為價格低廉、檢測準確、不會對病人造成痛苦,心電圖一直是臨床最常用的檢測手段。時至今日,心電圖技術正在朝著更小、更智能的方向邁進。比如今年,三星宣布開發出了一種新型的生物信息處理器。這種處理器專門為可穿戴設備(如智能手錶)設計,具有心電圖監控、血流量記錄等功能。假以時日,說不定能取代四四方方的心電圖機,成為醫生們的可信賴的新一代「雷達」。

G蛋白偶聯受體

G蛋白偶聯受體生理作用示意圖

馬克思曾說:「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不過,對於醫生們來說,生命的奧秘太過艱深,能夠合理的解釋,就已經很難了。

古詩有云:「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人的嗅覺、味覺是怎麼來的呢?

不同的人,有不同層次的答案。愛看書的小朋友,可能會說:「氣味從食物里跑出來,進到鼻子裡,人就聞到了。」大學生們,對神經系統有著基本的了解,知道神經元之間存在著突觸。神經元通過突觸釋放神經遞質,神經遞質使相鄰神經元興奮,一環扣一環,最終將神經衝動傳進嗅覺中樞。

問題是,在氣味分子進入鼻腔之後、神經元興奮之前,發生了點什麼呢?

這就需要專業人士去回答了。

2012年的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了美國科學家RobertJ. Lefkowitz 以及 Brian K. Kobilka,以表彰他們在G蛋白偶聯受體」研究中作出的突出貢獻。其中,Robert J. Lefkowitz首先詳細地闡述了β2- 腎上腺素及其相關受體的序列、結構和功能,同時他還發現了兩個可以調控其功能的蛋白家族,即G蛋白偶聯受體(GPCR)和β-arrestins。而Brian K. Kobilka則因為其在 GPCR 結構和活性方面的研究而為世人所知。【6】

G蛋白偶聯受體是一類膜蛋白受體的統稱。所謂膜蛋白,顧名思義,它長在細胞膜上。G蛋白偶聯受體具有很多不同的種類,每一種結構皆有所不同,但不管是哪一類,都跨越細胞膜七次。這也是G蛋白偶聯受體最典型的特徵之一。

當某些化學物質,比如氣味分子,藥物中的有效成分,和G蛋白偶聯受體結合時,會引起G蛋白偶聯受體的結構發生改變,這種改變,又會使其他物質產生變化,層級傳遞之下,引起各種各樣的生物效應。目前已經知道的和 G 蛋白偶聯受體相互作用的化學物質或者激活因子,包括氣味、費洛蒙、激素、神經遞質、趨化因子,等等。這些受體可以是小分子的糖類、脂質、多肽,也可以是蛋白質等生物大分子。

這就好像是工廠里的流水線,各種原料被分揀機分析傳遞,經由諸多工人的手,最終變成成品。G蛋白偶聯受體在其中扮演了分揀機的角色,不僅重要,而且是個多面手。

由於 G 蛋白偶聯受體的廣泛功能性,以及其與癌症等相關信號通路之間的緊密聯繫,使得 G 蛋白偶聯受體作為一個藥物設計的靶點,有著十分廣闊的應用前景。

倘若你能在小學、中學、大學的諸多考試中脫穎而出,如果你能在各種技能訓練、若干理論突圍、無數實驗挫敗中堅守,假如你覺得金錢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聲名與你如浮雲,那麼,你很可能會成為一個科研工作者。

愛因斯坦和貝爾代表了科研工作者的一種,他們崇高的品格、嚴肅的態度毋庸置疑,但是相比於國計民生,他們更關注科學本身。對未知的好奇支撐著他們,走上了人類智慧的巔峰。

埃因托芬等則代表了另一條道路,他們在知識和實用之間找到了平衡。

那麼你呢,你會選哪一種?

1927年,索爾維會議合影

參加這次會議的29人中有17人獲得或後來獲得諾貝爾獎

參考文獻

1.On a Heuristic Point of View Concerning the Production andTransformation of Light,Ann. Der. Physik,17(1905)132

2.曹天元. 量子物理史話: 上帝擲骰子嗎[J]. 2008.

3.麥振洪. 晶體 X 射線衍射的發現及其深遠影響[J]. 現代物理知識, 2003, 15(5): 53-55.

4.美國發現SARS病毒特異RNA片段[J]. 中國生物工程雜誌, 2005, 25(1): 95.

5.郭繼鴻.百年輝煌,萬眾澤被——記心電圖百年發展史.中國醫學論壇報,2014.10.13

6.肖鵬, 楊樂, ZHANG C, et al. G 蛋白偶聯受體家族的發現和結構機理研究——2012 年諾貝爾化學獎解讀[J]. 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 2012, 39(011): 1050-1060.

本文為蝌蚪五線譜原創文章

作者:趙言昌

原標題:那些看不見的諾貝爾獎

原文略作刪改

編輯:T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