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檔爛片浮沉史2013-2019

2019-08-27     貓影文娛

作者 | 小滿

2019年暑期檔接近尾聲,《哪吒》票房突破45億,一騎絕塵。

盛光之下,猶有暗痕。

比如,令人聞風喪膽、深惡痛絕的「爛片」

作為一年中時間跨度最長的電影檔期。

暑期檔不僅能催生《戰狼2》《哪吒之魔童降世》這樣的票房奇蹟,也總有孕育出一大批荒唐的令人噴飯的奇葩爛片。


從《小時代》到《愛情公寓》,從《封神傳奇》到《上海堡壘》。

爛片。

見證了中國電影的點滴成長,也督促著中國觀眾的審美提升。

從2013年的「富二代」三部曲開始,「板磚與票房齊飛」的現象愈演愈烈,中國電影市場也被資本的熱情徹底點燃。


6年前,被爭議聲包圍的《小時代》,無比英勇地搶下4.84億票房。

6年後,口水戰不斷的《上海堡壘》,只能以1.2億的票房黯然收場。

同樣是小說改編,同樣是一流卡司,同樣是養眼大片,但卻走向了不同的結局。

時間,讓觀眾從傷痛中不斷成長。

在時間的遊戲里,中國電影的發展進程走走停停,而「爛片」的命運也隨之起起落落。

我們時常關注聚光燈下的靚麗寵兒,但也不能遺忘角落裡的炮灰陪跑者。

因為他們,是一部清晰而真實的光影啟示錄。

今天,貓影文娛(ID:maoyingtv)重新梳理審視時代進程中,那些暑期檔「爛片們」的生與死。



2013年

對於所有電影人來說,這都是一個無比夢幻的年代。

6月27日,《小時代》上映。

8月8日,《小時代2》上映。

兩個月,200場策劃。

在《小時代》系列上映期間,郭敬明化身金牌勞模,各種上鏡節目來者不拒,目的只有一個:保持曝光率。


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郭敬明用浮華的辭藻和甜膩的濾鏡,組建出一個超脫於現實的青春烏托邦。

《小時代》人物的每一件名牌,每一句裝X,都猶如飛彈般精準無誤地擊中青年群體的內心。

事實也證明,這群青春年少的觀眾的確沒有讓郭敬明失望。

兩部《小時代》,最終豪取票房7.8億元。


《小時代》開啟了國內小妞電影的風潮,貢獻了「青春片」「IP電影」「粉絲經濟」等電影高概念。

粉絲們沉浸在郭敬明的「騙術與幻境」中,選擇用這樣的方式對抗殘酷的現實。

但郭敬明與《小時代》,卻戴上了一頂難以脫下的「爛片」帽子。


無獨有偶,6月7日上映的《天機·富春山居圖》,也成為了一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爛片」。

影片號稱投資3000萬美元,集結了劉德華、林志玲、佟大為、張靜初等一線明星,是國際超一流水準的華語巨製。

然而。

影片憑藉自己極度混亂的敘事邏輯,惡俗辣眼的美術表現,以及不知所云的類型雜糅,成功讓所有觀眾巨大的期待變成了洶湧的憤怒。

奇,奇就在這裡。

《天機·富春山居圖》憑藉自己爛出天際的水準,成功吸引了不少觀眾的審丑慾望。

就這樣,豆瓣2.9分的《富春山居圖》,最終頑強的拿下了3.億元的票房成績。


短短一個月時間內,《富春山居圖》《不二神探》《小時代》三部影片,輪番轟炸大銀幕。

一邊是主流媒體的口誅筆伐,一邊是年輕觀眾如洪水般的觀影熱情,這個肆意妄為的時代,映射一個光怪陸離的現實世界。

屬於中國奇葩爛片的舞台,才剛剛拉開帷幕。



2014年

或許,是受到了徐崢與《泰囧》的啟(ci)發(ji)。

鄧超與俞白眉拍攝了自己的導演處女作《分手大師》。

令人意外的是,儘管口碑遭遇滑鐵盧,但《分手大師》還是在與《變形金剛4》的暑期對決中,拿下了6.65億的票房成績。

當然,《變形金剛4》其實也並不比《分手大師》強到哪兒去。


《變形金剛4》劇照

在這場「菜雞互啄」中,《分手大師》取得了市場成功。

不僅給予了鄧超和俞白眉以信心,也為國產惡俗喜劇打開了一扇敞亮的大門。

從此,說相聲的、演小品的、當演員的……凡是跟喜劇沾點關係的,都開始向著脆弱的中國電影市場發起了衝刺。


8月22日,陳嘉上的「吃火鍋三部曲」,終於迎來了落幕。

《四大名捕》系列越拍越扯,越扯越拍。

反響平平的市場票房和口碑,預示著陳嘉上「武俠類型創新實驗」的失敗。


同樣以撲街告終的武俠影片,還是趕在七夕節前上映的《白髮魔女傳之明月天國》。

這部由黃曉明和范冰冰共同主演的愛情古裝動作片,用一流的卡司、二流的製作、三流的水準徹底彰顯了自己只想圈錢的野心。

3.89億票房,給足了范冰冰和黃曉明的面子,也順便掐滅了國產武俠類型的希望。

在這個夏天,我們能看到的,是屬於華語武俠片的最後一次「垂死掙扎」。

而一個狂熱的IP電影時代,已經悄然來臨。




2015年

郭敬明的《小時代》系列,在這個夏天完美收官。

4部電影,票房累計近18億元,影片投資回報率超過250%,堪稱票房史上的一段傳奇。

郭敬明因此也被稱為,中國電影圈的第一位「產品經理」。

「大家其實都很愛錢,只不過你們不說,我只是更直白。」在票房為王、金錢至上的扭曲語境里,讓郭敬明有了驕橫的底氣。

但他也絕不會想到,《小時代》系列是郭敬明粉絲經濟的起點,卻也是他電影春天的終點。


7月10日上映的《梔子花開》,集合了「國產青春片+跨界導演」兩大元素。

由一首流行歌曲改編的電影,你還能指望它會有多好看?

豆瓣齊刷刷的一星評價,已經足以說明一切:


對於何炅來說,努力多年積累的好口碑、路人緣,就這樣被一部電影所輕易擊潰。

何炅一直是一個很聰明的人,所以到現在也沒拍第二部電影。


在這個暑期檔,還有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

那就是拿下了11.62億票房的《煎餅俠》。

中國電影也此刻膨脹到至高點,一眼望去,仿佛遍地是錢。

2015年暑期檔總票房高達124.31億,較於去年同期增長35.12%。

得益檔期市場體量的擴容,讓《小時代4》《梔子花開》《煎餅俠》這樣的作品,也能分到一塊甜美的蛋糕。

但實際上,無論是郭敬明、還是何炅、大鵬,從本質上來說,他們所做的其實都是「IP電影」

郭敬明以書迷作為流量變現的基礎,何炅以《快樂大本營》觀眾作為變現基礎,而大鵬則是以《屌絲男士》的粉絲作為變現基礎。


在中國電影市場蓬勃發展的同時,我國的爛片事業也隨之不斷推進。

作家拍電影,主持人拍電影,網劇主演拍電影……

電影導演門檻之低,產業訴求之畸形,讓人驚掉了下巴。

但別忘了,盛夏的熱情令人流連,可隨之而來的,就將會是蕭瑟的秋天。



2016年

這一年,中國電影總體增長乏力。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資本偏向於IP項目的過度傾斜。

所謂「IP電影」,就是資本化思維的產物,電影與藝術客觀規律脫鉤,演變成一件無情感、無思考的商業產品。

結果……

往這兒看:

《致青春2》票房3.36億、《微微一笑很傾城》票房2.75億、《夏有喬木,雅望天堂》票房1.56億。

「立秋」的寒意,不禁讓人陣陣發抖。


「流浪小生+當紅小花+言情IP」,這樣的經典組合,在收割票房時逐漸失靈。

這一年的暑期檔,國產青春片大潰敗。

此前三年積累下的口碑惡果,在此刻集中爆發。

觀眾對於粗製濫造的所謂產品化電影,已經忍無可忍,最終只能用腳投票,不再踏入電影院半步。

而作為粉絲經濟鼻祖的郭敬明,帶著他的野心之作《爵跡》,在征戰這一年的國慶檔時,也同樣鎩羽而歸。

暑期檔爛片浮沉史2013-2019


當然,還有一部爛到喪心病狂的《封神傳奇》。

影片基本複製了《富春山居圖》的「成功經驗」。

先是用「大明星+大製作」的口號,將觀眾誘騙進來,然後再用天雷滾滾的劇情,將觀眾雷的外焦里嫩。

這樣噁心人,真的有意思嗎?

2016年全國總票房為457.12億人民幣,同比增長3.73%,年初「全年600億」的美夢落空。

黯然,寫進了時代的情緒里。




2017年

這一年,我們明顯感到了國產青春片的「垂垂暮氣」。

由初中教科書改編的《李雷和韓梅梅》,用簡單拼湊的劇情,給予了我們每個人青春回憶以沉重的一擊。

影片最終只收穫票房4072.1萬元,與之前動輒破3億的青春片難以相比。


而純玩票性質的跨界導演的惹到,在這個夏天被徹底打消。

黎明執導的《搶紅》,劇情莫名其妙、令人費解,上映時甚至鮮有人知,票房最終定格在1625.4萬元。


與此用時,好萊塢爛片也在此時洶湧來襲。

麥可·貝的《變形金剛5》,阿湯哥的《新木乃伊》,都給了觀眾本就脆弱神經以致命的一擊。


至於玄幻IP,無論是《悟空傳》,還是《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都未能達到票房預期。

由劉亦菲和楊洋主演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則極致詮釋了「敷衍」二字。


坦白說,2017年暑期檔諸多國產大片的撲街,已經徹底為「粉絲經濟,IP電影,流量表現」的夢幻模式畫上句點。

資本絕望的發現,觀眾已經逐漸清醒,過去簡單粗暴的產業模式已經難以為繼。

若不是《戰狼2》狂收56.83億的票房,成為國產片的遮羞片,那麼這個暑期檔就將徹底塌陷。



2018年

2018年的中國電影市場逐漸回春,優秀力作層出不窮。

但依然有不少不思悔改的「爛片」。

這些爛片無一例外,都是停留在過時產業思維的畸形產物。

如上映三天就緊急下映的《阿修羅》。


又比如,集結了梁朝偉,吳亦凡,唐嫣等一票明星的《歐洲攻略》。


當然,還有首日狂掃票房3.03億,最終票房定格在5.55億的《愛情公寓》。

錯估市場形勢,高估自身能力,低估觀眾智力的行徑,必將在大浪淘沙的時代風雲里,被湮滅為片片齏粉。


小瀋陽執導的喜劇《猛蟲過江》,最終拿下票房2.03億。

比起商業喜劇《西虹市首富》、雜糅喜劇類型的現實主義電影《我不是藥神》,幾近是小巫見大巫。


純惡搞類國產喜劇,早已經失去了市場。

就連王晶,都調轉方向開始拍攝《追龍》系列了。

人才濟濟如開心麻花,後來也因包袱質量的下降,導致《李茶的姑媽》票房敗北。

類型的融合。

是喜劇力量煥春的關鍵所在。

陳思誠將喜劇與懸疑結合,炮製出了《唐人街探案》、文牧野將喜劇與現實主義題材結合,拍攝出了《我不是藥神》。

誠如今年的爆款《哪吒之魔童降世》,也隨處可見無厘頭幽默的影子。



2019年

接著從喜劇談起。

束煥執導,岳雲鵬、佟麗婭主演的喜劇片《鼠膽英雄》,最終票房9868.2萬元。

市場表現尚不及去年小瀋陽的《猛蟲過江》。


時間越久,這些「思維僵化,類型單一」國產片的希望越渺茫。

鹿晗與舒淇主演的《上海堡壘》,便是最好的證明。

投資3億,耗時6年多打造國產科幻大片,最終淪為了一場笑談。

很明顯,這是一次完全失敗的科幻嘗試。


6年前,正是郭敬明粉絲經濟風起雲湧之時。

製片方買下了《上海堡壘》的原著版權,隨著鹿晗確定加盟主演,其欲收割流量紅利之心,昭然若揭。

但可惜,電影做的實在是太慢了。

不僅IP電影的風潮,早在兩年前就已結束。

而《流浪地球》也已經搶先在春節檔,為國產科幻片定下了類型標杆。

兩相比較之下,《上海堡壘》口碑票房的全面潰敗。

既是偶然,也是必然。


從2013年的「爛片元年」開始。

中國爛片經歷了一段時期的快速發展,在2015年以《煎餅俠》代表達到頂峰,隨後市場逐漸回歸理性。

觀眾識破了爛片的套路,同時囿於「囊中羞澀」,也無法再資助我國爛片事業的日益壯大。

「爛片」涼了,好事。

是泡沫,終究會有破滅的一天。

在2016年中國電影經歷陣痛轉型期,國產電影開始重視夯實基礎,構建堅實的類型敘事表達,完善本土化的特色電影語言。

2017年的《戰狼2》、2018年的《我不是藥神》、2019年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均得益於此。

我們已經可以清晰的感覺到,在今天的電影市場,「爛片」已經越來越難以興風作浪。

比如去年的《愛情公寓》,經歷跳樓式的票房增長曲線;再比如今年的《上海堡壘》,從一開始就「發揮相當穩定」。

事實上,無論是《上海堡壘》、還是《鼠膽英雄》,都是前些年電影產業積攢下的「庫存」。

用它們再來檢驗當下觀眾的審美水平時,正像是完成了一場過去與現在的對話。

所謂「爛片」,正在被這個冷靜而克制的市場啪啪打臉。


以警覺的鄧超為例。

他和俞白眉一改往日無厘頭的面孔,褪去了身上的浮躁,認認真真拍起了溫情題材《銀河補習班》。

這恰好印證著,中國電影與中國觀眾的共同進步。

「人傻錢多速來」的中國電影市場,必將會有走向成熟的一天。

而如今,我們也已經踏上了這條征途。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出現,給予了無數人以希望與驚喜,也讓「國產電影保護月」的聲音漸漸匿跡銷聲。

我們很難去想像,如果沒有先前的「撤檔」風波,這個暑期檔將會幸福成什麼樣子。


在內地票房榜單前十位中,春節檔影片占4部,暑期檔影片占4部。

如果說春節檔是全年電影市場的一顆明珠。

那麼暑期檔,就是明珠下那頂堅實而華美的王冠。

以前的中國電影走的很快,但卻踉踉蹌蹌。

現在的中國電影腳步放慢,但卻扎紮實實。

人們常說行業寒冬已至。

但誰又能保證,這不會是下一次衝刺的蓄力呢?

爛片的潰敗,必將倒逼產業的良性改革。

而爛片的消亡,才能給好片騰出地方。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2OOw1mwBJleJMoPMZGi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