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這個村,「三篇文章」讓村子大變樣

2019-08-12     大眾融媒

從乏善可陳的居住環境到用詩意景致扮靚鄉村容顏,近年來,洪洞縣辛村鄉南段村通過寫好「推動產業發展、壯大集體經濟、開展環境整治清潔行動」三篇文章使村子舊貌換新顏,「美麗鄉村」成為村莊的一張靚麗名片。



美在村民鼓起的錢袋子

 風過,果樹枝葉沙沙作響;雨過,樹下蘑菇旺盛生長。洪洞縣南段農業科技種植專業合作社的蘑菇生產基地已從原來的閒置地蛻變成當地農民致富增收的「金土地」。

2010年,南段農業科技種植專業合作社成立,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幫扶生產模式,合作社總投資1500萬元,流轉村集體土地200餘畝,年產鮮平菇2500噸,產值900餘萬元。




「一部分鮮銷,一部分深加工為蘑菇香醋,出完菇的菌料還有延伸產品,可作為生物飼料、生物燃料和生物質有機肥。」在距離蘑菇種植基地不遠處的廣和聚釀造有限公司內,負責人王建剛手指著高效農業循環經濟體系流程圖,向記者介紹著他們是如何把集食用菌生產、加工、廢料利用為一體的高效生態循環農業變為現實。

——2012年引進生物質燃料加工設備,把出完菇的廢菌棒加工成無污染的清潔燃料,供應合作社生產中的滅菌爐。

——2013年開始研製食用菌醋,通過傳統的釀造工藝配合研製的多曲種單獨發酵技術配方加上菌類的健康營養,研製出高營養、新口味的「博蕈」品牌蘑菇香醋。

除了發展高效生態循環農業,該合作社還有另一張王牌:菌果一體化項目。「就是水果、蘑菇一起種。」在種植基地里,葡萄架下、石榴樹下,一個個蘑菇在地面探出腦袋。王建剛總結道:「果實掛在枝頭,蘑菇在樹下生長,雙贏!單一種植模式並不能發揮農業的最大效益,下一步,我們還要發展觀光休閒採摘旅遊。」

產業發展是美麗鄉村建設的基礎,產業興旺,農村才有希望。南段農業科技種植專業合作社的良性發展鼓起了村民的錢袋子,也激發了年輕人返鄉創業的熱情。「在外沒有歸屬感,在家鄉沒有幸福感」是讓崔巍曾經糾結了很久的一道「選擇題」。「如今,村子裡每年都有新變化,賺錢養家在農村不再是難事兒,所以我選擇回鄉創業。」2016年,崔巍加入南段村昶瑞專業合作社,並成立了環巍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大力發展魔芋種植。

「為鄉親們提供種子、肥料和技術指導,魔芋成熟後以不低於市場價的價格回收。」除了公司種植的1000多畝,崔巍還扶持鄉親們「零成本」在自家地里種植魔芋增加收入。「如今,我們年產鮮魔芋225多萬公斤,年產值上百萬元。」崔巍在家鄉實現了致富夢,參與項目發展的農戶也跟著鼓起了腰包。

美在「當家人」敢為人先

寬闊平坦的飛虹大街穿村而過,把南段村分為南北兩部分,沿路綠樹成蔭,街市繁華,低矮樓房整齊劃一。

「新鮮事兒都走在前頭,別人不敢做,書記帶著我們闖。」當了25年村委會副主任的鄭長安雖然已經從村「兩委」班子裡退了下來,但說起南段村大變樣的原因,他很篤定地給出了答案。

「通自來水、安裝固定電話和有線電視、規劃二級路商業街……」鄭長安如數家珍向記者介紹著南段村「當家人」為村子謀發展的每一步。「我們書記是軍人出身,思想先進見過世面,膽量大肚量也大,有事大家一塊商量著辦。」正如鄭長安所言,南段村的發展離不開這個做事果斷、富有遠見的村黨支部書記楊和生。

2001年的夏天,學校剛放暑假,南段村委會議室里就開始了翻修學校的討論會。「學校房子太舊,每年翻修要花6萬元,兩年12萬元,三年就是18萬元,有這個錢,還不如蓋一座新教學樓。」大家都認為這筆帳划得來,會議當即決定:蓋新學校。



說干就干,散會後大家顧不上吃午飯,馬上叫來施工隊做預算,第二天簽訂合同立馬開工。暑期過後,一座嶄新的二層教學樓出現在村民眼前,「其他村都沒有像樣的教學樓,咱南段有,娃娃們有福了!」這是感慨,更是村民們對「當家人」的肯定。

「咱還得有像樣的農貿市場,帶領大家發展經濟。」楊和生向大家許諾。於是,2014年,南段村利用集體經濟積累資金,投資7000萬元建成了大型綜合農貿市場,通過攤位出租、勞務派遣、保潔服務、物業管理等方式,每年為集體創收。為持續增加農貿市場收入,2018年村委會依託市場屋頂實施光伏發電項目,集體經濟年增收175萬元。

「窮家難當」一直是制約農村發展的瓶頸,楊和生卻帶領大家硬是闖出了一條壯大集體經濟的新路子。

美在一聲聲讚揚聲中

一片片老舊去除、一方方陋顏改變,取而代之的是美麗整潔的居住環境。

「這都是美麗鄉村建設的成果。」南段村村委會主任王興民告訴記者,自人居環境整治村莊清潔行動開展以來,南段村以綠化、亮化、凈化、硬化、氣化、牆體文化為基礎實現「六化」,助力鄉村面貌大提升,建設美麗宜居鄉村。

於是,銀杏樹、塔松、柳樹、柿子樹在12條主幹道旁迎來送往,大街小巷矗立起230盞路燈,傳統美德、文明鄉風、核心價值觀躍上牆壁、遍布鄉村各處……大家發現,南段村變美了。

茶餘飯後,王晉梅喜歡帶著小孫子在村子裡走走。「以前村子裡可沒逛頭,現在路乾淨了,牆上面有字有畫很好看,我家小孫子都感興趣。」王晉梅會把牆上朗朗上口的宣傳語讀給孫子聽,既可以打髮帶娃的時間,還能教孫子識字。

讓王晉梅讚不絕口的還有村子裡新建的10個垃圾池,提起之前倒垃圾的情形,王晉梅苦不堪言,「可別說了,髒、亂、臭。」的確,大家把垃圾集中扔到村子裡的幾處空地上,一到夏天,蚊蟲亂飛、臭味四散,誰都不願意往跟前走。現在,原先的垃圾堆早已被放置在地面以下的垃圾池代替,留一個四方的小口,大家把垃圾扔進去,既不影響美觀也不會占路面。還有固定的清潔人員每天巡查,確保能夠及時把垃圾清理完。

村民富了、村子美了,幸福生活翩然而至,「鄉村振興」這個時代課題,也在南段村演繹出別樣風景。南段之美,更美在為這裡的幸福生活不懈奮鬥的每一個人……


臨汾日報全媒體記者 荀丹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2FnTiGwBvvf6VcSZb8b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