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全羊
烤全羊蒙語為「不禾勒」,是蒙古族招待貴客的傳統佳肴,又稱「整羊席」。烤全羊是成吉思汗最喜愛吃的一道宮廷名菜,是成吉思汗接待王宮貴族,犒賞凱旋將士的頂級大餐。這種宴席是蒙古族最古老、最隆重的,一般只在盛大宴會、隆重集會、舉辦婚禮或接待高級貴賓時擺設。烤全羊外表金黃油亮,外部肉焦黃髮脆,內部肉綿軟鮮嫩,羊肉味清香撲鼻。
柴雞燉蘑菇
柴雞燉蘑菇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漢族名菜,屬於河北菜。雞洗凈剁成塊,用清水浸泡一會,去除血水;雞塊飛水,然後用溫水沖凈,瀝干;鍋入油燒熱,倒入雞塊和蔥姜翻炒至雞塊稍微變色;倒入黃酒和適量生抽,炒勻;將鍋中的材料移入砂鍋,倒入跟材料齊平的溫水,蓋上蓋子,小火燉30分鐘;蘑菇剪掉根部,用溫水泡軟,洗凈瀝干,泡蘑菇的水留用;將蘑菇和泡蘑菇的水(適量)一起倒入砂鍋中,繼續燉至雞塊熟爛,最後加鹽即可。
手扒肉
手扒肉是大草原各族人民千百年來最喜歡、最常用的傳統食品,「手把肉」就是吃肉時一手把著肉,一手拿著刀,割、挖、剔、片,把羊骨頭上的肉吃得乾乾淨淨。其實羊、牛、馬、駱駝、狍子等牲畜或獸類的肉都可以烹制手把肉,但通常說的手把肉多指手把羊肉。將肉放入不加鹽和其它佐料的白水鍋內,用大火燒,保持原汁原味,適當控制火候,只要肉已變色,即可食用。手扒肉肉鮮而不膻,肥而不膩,易於消化。手把肉是草原牧民千百年來的傳統餐食,來草原觀光不吃手把肉就不算真正來過這裡。
馬奶酒
馬奶酒蒙語稱作「乞戈」或「艾日戈」,是用馬奶釀製的一種酒精含量頗小的飲料。製法是將鮮馬奶裝入生皮囊中,掛在向陽處,用一根特製的木棍每日攪拌數次,使馬奶逐漸發酵變酸。當馬奶變成清淡透明,味道酸辣時,即成為馬奶酒。在壩上草原的景區里可以喝到馬奶酒,草原上一些可供遊客住宿的蒙古包也提供馬奶酒。
鮮花玫瑰餅
鮮花玫瑰餅是乾隆御廚得意之作,很對乾隆的口味,他常常以鮮花玫瑰餅賞賜王公大臣。
工藝:主要是利用避暑山莊自產的鮮玫瑰花,以精白面為主,和以白糖、植物油、香油,佐以桃仁、瓜子、青紅絲等製成。吃起來一點兒也不膩,香甜酥嫩,鮮美可口。
南沙餅
南沙餅用精白面、白糖、植物油、苜蓿、桃仁、瓜子、青紅絲等為原料製成。當時清朝皇帝命避暑山莊的御廚房大量製作南沙餅,供給往返的蒙古王公當乾糧,因為這種糕點可以久存,便於攜帶。
據說當時山莊的御廚房忙不過來,就請地方飯館幫忙,這樣便成為地方流行食品,現在承德許多飯館都有南沙餅供應。
御土荷葉雞
源於「叫化雞」,其作法也和叫化雞大同小異,先將宰後的生雞,取出內臟後洗凈,不褪毛,用荷葉包好,再用黃泥糊好,放在火上燒熟後,摔開泥土,雞毛隨之脫落。因選用承德特有的離宮黃土、熱河泉水和湖內的荷葉作輔助,故名「御土荷葉雞」。
荷葉雞味道鮮美,尤其是那一股淡淡的、似有若無的荷葉幽香,更令你胃口大開,回味綿長。
油酥餑餑
北方習慣把許多面制食品統稱為「餑餑」,分有蒸、烙、烤、煮幾種製作方法。承德一帶製作各類餑餑歷史悠久。據說康熙、乾隆及後世帝王每年來避暑山莊,幾乎都要吃餑餑。承德最受歡迎的餑餑是油酥餑餑,有酥脆、鬆軟、層多的特點。
碗坨
是承德壩上地區常見的一種小吃,其形狀及吃法與北京的灌腸極為相似。
做法:先將蕎麥麵同豬血揉和,上鍋熬成粥糊狀,晾涼後,將它切成薄薄的三角塊,在油鍋中煎熟,即可。食用時再佐以芝麻醬、蒜汁、陳醋、鹽、味精等。
汽鍋野味八仙
它根據汽鍋密封性好、易熟的特點,選用優質山珍野味為原料,諸如狍子肉、山雞脯、野兔、冬筍、口蘑、青椒等,一齊放入鍋中蒸製,出鍋時俱是原汁原味,湯鮮且清,肉質酥爛,味道醇厚。
口蘑
口蘑是壩上出產的一種名貴蘑菇。因為這種蘑菇通常運到張家口市加工,再銷往內地,故稱口蘑。
口蘑是直接食用的名貴真菌,主要品種有白磨、青腿子、馬蓮杆、杏香等,其中以白磨色、香、味最佳。口蘑用來清燉、紅燒、做湯均可,其味清香、鮮美,歷來為席上珍饈。
蕎面河漏
是北方面食三絕之一,與北京抻面、山西刀削麵齊名。
蕎面分白蕎面和黑蕎面,是承德特別是壩上地區的傳統作物,用它為原料作成的麵食滑潤筋道。
其作法是,先把蕎面用淡鹼水和好,然後用一種特製的工具-河漏床子,把麵糰壓成長條,下入鍋中煮熟,加蒜末、香油、醋等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