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鼠父子讀戰國」系列故事之(67):廉頗大敗燕軍
文/松鼠爸爸
燕王喜
「燕王,我這次出使趙國,發現一個重大秘密。」燕國國相栗(lì)腹道。
「什麼重大秘密?」此時的燕王乃燕國末代國君、燕昭王孫子的孫子姬喜。因死後無諡號,史稱「燕王喜」。
栗腹湊近低聲道:「趙國的青壯年幾年前都在長平之中死光了,他們的遺孤還沒有長大成人,眼下趙國缺兵少將,是一個可以進攻的好機會。」
前251年,也就是一代牛君昭襄王駕崩那一年,燕王喜派栗腹攜百金為趙孝成王祝壽,在邯鄲飲了三天大酒,賓主盡歡。
這原本是個進一步鞏固燕趙友誼的好機會,可是栗腹回國後,卻反目成仇,慫恿燕王喜攻打趙國。
為什麼呢?
前260年,趙國因長平大敗受重創。之後的兩三年,國都邯鄲又持續被秦軍包圍,多虧魏、楚兩國救援,趙國才躲過一劫。
大部分人認為,戰國七雄中實力僅次於秦國的趙國,恐怕也快不行了。
牆倒眾人推,燕王喜有點心動,於是召見燕國將軍、昌國君樂(yuè)間,問他是否可進攻趙國。
樂間乃燕國名將樂毅之子。前面我們說過,前284年燕昭王
(燕王喜爺爺的爺爺)
派樂毅率五國聯軍伐齊,只差兩城就全滅齊國。
燕昭王
但前279年燕昭王駕崩,燕惠王即位後,誤中反間計,另派將領取代樂毅。
樂毅一怒之下,投靠母國趙國。之後燕軍被齊國名將田單大敗。燕國在戰國時的唯一一次擴張和振興機會,就這樣被燕惠王白白葬送。
樂毅被免職後,逃往趙國,來不及帶家眷,樂間就是他遺留在燕國的兒子。
燕惠王倒也沒有為難他的家人,封樂間為昌國君,繼續帶兵為燕國效力。
燕國名將樂毅
樂間不愧是名將之子,頭腦清醒,聽說燕王要伐趙,立即表示反對:「大王,趙國是一個四戰之國,百姓善戰,軍力強大,燕國萬萬不可與趙國開戰。」
燕王喜問:「寡人用兩倍於趙國軍隊的兵力進攻它,可以嗎?」
「不可。」
「那寡人用五倍於趙國軍隊的兵力進攻它,可以嗎?」
樂間繼續否決:「還是不可。」
燕王喜徵求樂間意見時,主意已定,只是「走過場」,誰知他一點面子不給,燕王喜大怒,當然不再用他。
他又向左右大臣徵求意見,除一人外,眾人都認為趙國可打。
將渠反對伐趙
這個唱反調的人,便是燕國大夫將渠。他對燕王喜說:「我們剛與趙國互通關卡、結成聯盟,還送五百金給趙王賀喜,轉過來就要起兵攻伐人家,這種出爾反爾之舉大為不吉,此戰必然不能取勝。」
燕王喜不聽,欲親率大軍進發。將渠拉著燕王喜腰帶,拚命阻止:「大王千萬不要親自前往,這場仗勝不了的!」
燕王喜見將渠一而再、再而三說晦氣的話,一腳將他踹開。
將渠流淚道:「微臣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大王啊!」
趙孝成王
燕王喜下定決心,讓栗腹和卿秦率大軍,兵分兩路攻打趙國。
趙孝成王見燕國反目,於是派廉頗率軍迎擊栗腹,派樂乘(樂毅族人)率軍迎擊卿秦。
廉頗乃當世名將,連秦軍都不怕,燕軍哪是對手,當場被打得大敗,樂間乘機投靠了趙國。
廉頗狂追燕軍五百餘里,包圍了燕國國都。燕王喜這才發現,自己大大低估了趙國的實力,請求講和。
廉頗
趙國人不允許,一定要讓之前反對攻趙的燕大夫將渠出來調和。
燕王喜於是派將渠主持議和,割讓五座城池給趙國,趙國人接受條件,解除對燕國的包圍。
燕王喜還學習當年燕惠王責備樂毅的故事,給樂間寫了一封信,希望他捐棄前怨,看在先王的面子,重回燕國效力。
樂間怨恨燕王不聽自己的忠言勸告,不搭理他,最終選擇留在趙國效力。
「廉頗大敗燕國」這件事發生在前251年,距離秦始皇一統天下,還有30年。
松鼠父子讀戰國:燕國為什麼要打趙國?
小松鼠問:「秦國眼看就要一統天下了,燕國為什麼還要打趙國?難道不應該合縱伐秦嗎?」
松鼠爸爸笑道:「秦國眼看就要一統天下了,是我們後人看史書得出的結論。在當時人看來,秦國什麼時候統一天下、能不能統一,都是未知數,不如先圖眼前痛快。再說,戰國是一個弱肉強食的時代,燕國認為趙弱,自然要趁火打劫。」
「會不會與這一年秦昭襄王駕崩有關?」
「當然。這是一個重要誘因。秦昭襄王在位56年,打遍天下無敵手。他死了,東方六國應該都會暫時長舒一口氣。」
「燕惠王當年責備樂毅是什麼故事?」
「樂毅投趙後,燕惠王擔心樂毅助趙攻燕,派人去趙國,先責備他為自己打算,全然不顧燕國利益,對不起先王
(指燕昭王)
的一片深情厚意,後又勸他不計前嫌,回燕國發展。」
燕惠王
小松鼠一愣:「明明是燕惠王自己逼走樂毅的,他怎麼倒打一耙呢?」
「是啊。樂毅後來回信,委婉解釋自己離開燕國的原因, 謝絕了他的邀請,只兼任燕國的顧問
(客卿)
。樂間投趙的原因,應該跟他父親一樣。畢竟,趙國跟以前相比,實力再弱,也比燕國強。畢竟,他們本身就是趙國人。」
(註:文中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