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丨張軍擴: 在新的起點上不斷深化改革,擴大開放

2023-12-25     中國經濟時報

原標題:焦點丨張軍擴: 在新的起點上不斷深化改革,擴大開放

圖片來源/攝圖網授權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劉慧

全國政協提案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理事長張軍擴12月24日在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2023年會(第十屆)上表示,在過去的40多年裡,我國的發展之所以能夠取得舉世矚目的歷史性成就,靠的是改革開放,而今後一個歷史時期,無論是保持和鞏固已有的發展成就,還是拓展和爭取新的更大的發展成就,都需要在新的起點上不斷深化改革,擴大開放。

張軍擴表示,新時期新形勢下深化改革開放,要緊緊圍繞穩經濟促發展的要求,突出以下重點問題,回應社會關切,力求取得實質性進展。

一是要按照「兩個毫不動搖」和「三個沒有變」的方針,切實把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各項要求落到實處,切實穩定民營企業預期,提升民營企業信心。民營經濟信心問題是當前比較突出的問題,不僅影響經濟的穩定回升,更關乎我國現代化進程和民族復興大業。黨中央對改善民營經濟發展環境、提振民營企業信心高度重視,2023年7月專門發布《關於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並陸續出台了一系列促進民營企業發展的政策和舉措,發揮了很好的作用。下一步要從兩個方面持續用力。一方面,要把文件提出的各項要求真正落實,讓企業真正見到實效。要抓緊出台細化、具體化的政策措施,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可檢驗性。比如,如何切實解決企業反映強烈的隱形壁壘問題,如何有效解決民營企業在參與招投標、獲得貸款支持等方面的不公平待遇問題,如何及時制止違反中央精神的針對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的不正確言論問題等,都需要有可操作性的政策舉措。另一方面,要著力解決一些深層的問題。民營企業發展並不需要太多特殊的支持或優惠政策,而是需要真正公平對待,真正實現法治化、市場化、國際化的發展環境,真正做到政策環境穩定、透明、可預期。進一步明確在國家現代化和民族偉大復興大業中民營經濟的地位和作用,為民營經濟長期健康發展奠定良好的思想理論基礎和社會氛圍。

二是要堅持市場化的改革方向,著力保障市場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的作用。過去40多年的改革開放,從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一個不斷擴大和加強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過程。近年來,隨著國內外環境、形勢的複雜變化,在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過程中,在一些領域程度不同地出現了政府干預增多而市場化力量減弱的情況。比如,為控制一些重要商品價格上漲,一些地方、部門動輒實施行政干預,甚至直接限價。雖然從短期局部來看,這樣的干預有一定必要性,但如果運用過多,客觀上導致行政力量增強而市場力量削弱,就會影響市場決定性作用的發揮,不僅會產生巨大的擠出效應,也不利於營商環境的優化和市場主體信心的增強,最終也會損害發展的後勁。在政府與市場的關係中,只有正確發揮政府作用,才能保障市場的決定性用。因此,下一步的改革,需要緊緊圍繞促進高質量發展的要求,進一步明確政府作用的邊界,努力做好政府該做的事情,該管的要管到位,該提供的服務要充分提供,同時,該由市場決定的事情要充分放開,要以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保障市場的決定性作用。

三是要著力促進重點領域改革落地見效。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分別將「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和「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列為2024年經濟工作九大重點任務的第三項和第四項,足見中央對新時代深化改革開放的高度重視。加快包括土地制度、國資國企、金融財稅、社會保障、幹部制度改革等重點領域改革,不僅對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十分重要,對於充分挖掘和釋放我國經濟的巨大潛力也十分重要。比如,如果宅基地制度改革能夠取得突破性進展,就會在鄉村建設和鄉村環境治理方面釋放出巨大的投資需求潛力;如果國資國企改革能在增強壟斷領域競爭、提高效益方面取得進展,就能有效降低上游產品成本價格,從而提升我國製造業的整體競爭力;如果能夠通過增加國有資產劃撥、國有資本收益上繳、適當延遲退休年齡、提高社保基金運營效率和收益率等措施有效降低我國的社會保險繳費率,也能在優化營商環境和提高我國企業競爭力方面取得較大的成效。

當前我國改革面臨的形勢是,一方面,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對新時代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重視程度和部署的重大改革舉措都前所未有,推進改革的力度也前所未有,改革開放在諸多重要方面,也不斷取得積極進展。另一方面,從對地方、企業的實際調查所反映的情況來看,還存在改革舉措真正落地不夠有力、與市場主體的期待還存在一定不小差距的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一分部署,九分落實。結合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推進改革的經驗,下一步推進改革落地見效要著重從兩個方面努力。一方面,要處理好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的關係,要給基層探索留下更大的空間。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差異很大,必須鼓勵各地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探索創新。另一方面,要充分調動廣大幹部尤其是地方領導幹部幹事創業的積極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之所以能取得快速發展,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地方政府和廣大幹部強烈的發展積極性。面對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創新發展、轉型發展的艱巨任務,必須強化對幹部的正向激勵和能力建設,建立健全容錯糾錯機制,更加充分地調動廣大幹部尤其是地方幹部改革創新的積極性。

第四,要進一步優化支撐和促進創新發展的環境和生態。習近平總書記講,創新決定未來,改革關乎國運。創新不僅是科技創新,而是一個包含文化、理念、制度等在內的社會系統工程。隨著我國發展水平、科技水平的進一步提升,這一點將會越來越突出。可以預見,今後創新方面的國際競爭也將會越來越激烈。為此,必須下大力氣著力改革我國的教育、科研和人才管理體制,著力解決制約創新的諸多「卡脖子」問題,著力營造與新時代創新發展需求相適應的創新生態和環境。創新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在地緣政治博弈和逆全球化潮流涌動的大背景下,如何加快營造良好的在全球範圍內具有競爭力的吸引人才的社會和文化環境,顯得尤為緊迫和重要。只有我們的創新環境、創新生態更加優惠,更有吸引力,才能最終在科技創新競賽中獲得競爭優勢。

第五,要以更加主動的姿態努力擴大對外開放。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一手抓改革,一手抓開放,在中華大地上譜寫了一首改革與開放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絢麗篇章。面向未來,黨中央一直強調,「中國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在逆全球化浪潮愈演愈烈、地緣政治博弈不斷加劇的背景下,我國擴大對外開放所面臨的環境將會更加複雜,挑戰與困難也會顯著增多。對此,我們必須保持戰略定力,在充分維護我國利益的前提下,以更加主動的姿態、更多的單邊方式擴大對外開放。比如前不久實行的對六個國家公民短期來華單方面免簽政策,就是很好的主動開放舉措,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時,要處理好釋放內部需求潛力與擴大對外貿易、自主創新與開放創新的關係,在內外互動、合作共贏中形成良性循環的新發展格局。

「我國獨特優勢顯著,發展潛力巨大,只要我們保持戰略定力,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不斷優化營商環境和發展環境,就沒有任何外部力量能夠阻擋中國的發展,就一定能夠在未來的發展競爭中化危為機,從而順利實現我們的現代化強國建設目標。」張軍擴最後表示。

本公眾號版權歸中國經濟時報所有。如轉載或引用本文內容須經許可,並註明轉自中國經濟時報。

熱點連結

智觀天下丨中國能源轉型遙遙領先綠色認證將「護航」國際合作

關注丨民宿行業迎豐年特色化品質化是趨勢

劉世錦:現階段更需要理解保護弘揚企業家精神

圓桌丨城市高質量發展為中國式現代化激活創新動力

總 監 制丨王輝

監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劉衛民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陳姝含

【中國經濟時報--中國經濟新聞網 http://www.cet.com.cn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2843a7933c77174e3d0e094dea074f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