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順政府和市場關係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

2024-07-29     鄭州日報

喻曉雯 喻新安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闡述了改革的主要任務,概括起來就是「七個聚焦」。而列第一位的,是「聚焦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其中,進一步理順政府和市場關係,是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中之重、難中之難。

習近平總書記在「關於《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的說明」中指出:「當前,推動高質量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依然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比如,市場體系仍不健全,市場發育還不充分,政府和市場的關係尚未完全理順」;指出:「決定稿圍繞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係這個核心問題,把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擺在突出位置,對經濟體制改革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作出部署。」可見,理順並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係,是抓住和推動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牛鼻子」。

政府和市場的關係,是一個十分複雜且多維度的話題,它涉及經濟體制的要求、資源配置的效率、市場體系的建立以及宏觀調控的必要性等多個方面。

從國際發展經驗看,1960年全世界達到中等收入水平的國家和地區共有101個,到目前只有10多個經濟體成功進入高收入國家和地區行列。大多數經濟體之所以掉入中等收入陷阱,主要教訓之一,就在於未能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的關係。我國從計劃經濟體制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也始終是圍繞著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係展開的。而所謂政府和市場的關係,實際上就是在資源配置中,政府和市場各扮演什麼角色、各起什麼作用的問題。

在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的實踐中,我們對「政府和市場關係」的認識經歷了不斷深化的過程。在資源配置中,市場經歷了從「被排斥」到起「輔助」作用,又到發揮「基礎性」作用,再到發揮「決定性」作用的轉變。在實行計劃經濟時期,政府調控一切資源,市場「被排斥」。在實行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的階段,政府主張「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市場對資源調配起「輔助作用」;黨的十四大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從制度上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歷史性地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又重申「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將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改為起「決定性」作用,雖然只有兩字之差,但對市場作用是一個全新的定位。這一修改,是實踐的呼喚,體現了鮮明的問題導向。經過多年改革實踐,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發展,但仍然存在不少束縛經營主體活力、阻礙市場和價值規律充分發揮作用的弊端。2014年,一位人大代表在地方兩會上「畫」出一張「行政審批長征圖」:一個投資項目從獲得土地到辦完手續,需經過30多項審批,蓋上百個章,全程最少需經歷272個審批日。在不少地方,民營企業遭遇「三山」「三門」,即「市場的冰山」「融資的高山」「轉型的火山」和「玻璃門」「彈簧門」「凱旋門」。顯然,不改革行政管理辦法,不廢除束縛企業經營活動的陳規舊習,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難以形成。

為了從廣度和深度上推進市場化改革,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決定性作用,我國在實踐中採取了一系列重大舉措。建立「小政府」即壓縮行政機構,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和對微觀經濟活動的干預,把市場機制能有效調節的經濟活動交給市場,把政府不該管的事交給市場;簡政放權,中央政府取消和下放行政許可事項1000多項,國家層面核准投資項目壓減90%以上;完善法律體系,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推動制定和修訂一批法律,將公平競爭審查制度上升為法律規定,智慧財產權的法律體系得到健全;建設服務型政府,儘可能提高行政效能,「證照分離」等商事制度改革讓企業開辦時間壓縮到平均4個工作日以內,企業去政府辦事,「最多跑一次」甚至「一次都不跑」的情況越來越多;堅持依法行政,在工程建設和招標投標、政府採購等領域,不當市場干預行為被專項整治;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單之外「非禁即入」;加快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讓創造財富的活力競相迸發,讓市場力量充分釋放。市場化改革的成效是明顯的,截至2023年底,全國登記在冊經營主體達1.84億戶,是2012年的3倍多。

在新的形勢下,政府職能部門自覺擔當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決定性作用的推動者、維護者,十分重要的,是要深刻領悟中央將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改為起「決定性」作用的邏輯和深意,堅定市場是配置資源最有效的形式的認識。經濟發展就是要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以儘可能少的資源生產儘可能多的產品、獲得儘可能大的效益。理論和實踐都證明,市場是配置資源最有效率的形式。首先,市場機制在處理和傳遞有關生產與消費、供給與需求的巨量信息方面,有著其他機制無法比擬的優勢。其次,市場能夠自動協調利益關係,使各個經濟活動主體相互間的利益關係通過市場得到平衡,從而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再次,市場能夠有效校正供求失衡,從而形成社會勞動在各個生產部門按比例合理分配的長期趨勢。此外,市場還能夠鼓勵創新、優勝劣汰,有助於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構建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前無古人的事業,怎樣理順處理政府和市場的關係,還需要在實踐中繼續探索。理論與現實都證明,市場經濟是資源配置最有效率的體制,也是發展生產力和實現現代化的最優途徑。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其實質就是讓價值規律、競爭和供求規律等市場經濟規律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但市場不是萬能的,不當的市場競爭還會導致嚴重的社會問題。因此,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並不是把一切交給市場,政府對市場可以撒手不管。而是要用法治、規則去調節和保障,要用政府「有形的手」有效配合市場「無形的手」發揮作用,即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歸結到一點就是履行好政府的職責和作用,目標是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保障公平競爭,加強市場監管,維護市場秩序,推動可持續發展,促進共同富裕,彌補市場失靈。需要強調的是,「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著眼點是「更好」,而不是「更多」,要害是在保證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前提下,發揮政府在資源配置中的引導性、彌補性、規制性作用,管好那些市場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事情。

理順並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係,關鍵在政府。目前看來,調整政府與市場的關係,主要是要克服一些地方面臨的思想觀念束縛、傳統行為慣性與利益固化三大障礙。在操作層面,既要解決目前存在的一些地方政府越位,對市場和微觀經濟干預過多和干預不當,不利於經營主體獨立運行的問題,又要解決政府缺位,該管的事不去管、不會管、管不好,以及調控簡單化、過猶不及的問題。要找准政府和市場相互補位、協調配合的結合點,研究劃定政府管理的邊界,弄清政府服務的邊界,明確政府引導調控的邊界,努力使我國的經濟體制更加符合現代化經濟體系的要求,推動經濟社會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作者單位:河南財政金融學院 黃河科技學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2735e0692f608f1516e1d588b53cb7c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