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斤榴槤稱出18斤還碰瓷,攤主被處罰

2024-06-08     新快報

廣西南寧市西鄉塘區市場監督管理局6月8日發布通報:6月7日,有網友在網絡平台發布「廣西路邊攤現榴槤鬼秤,8斤稱出18斤」的視頻或文章。南寧市西鄉塘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立即組織執法人員對該事件進行調查,對當事攤主進行了問詢,攤主已承認其存在缺斤少兩行為。經立案調查,依據計量法有關規定,對存在使用不合格計量器具行為的流動榴槤攤販攤主,作出沒收經檢定不合格的電子計價秤1台、沒收違法所得290元並罰款2000元的行政處罰。

下一步,南寧市西鄉塘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將持續加大對電子計價秤日常監管力度,從重打擊缺斤少兩行為,切實維護市場秩序,保障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

所謂「鬼秤」,指的是被非法改裝的電子秤,可以根據需要顯示虛假物重,讓賣家堂而皇之地缺斤少兩。

事實上,「鬼秤」已不是什麼新詞了。早在十多年前,就有媒體曝光海鮮市場多家商戶使用「七兩秤」。時至今日,用「鬼秤」作弊欺詐的現象仍不時出現,社交媒體上大量博主揭露「鬼秤」的套路,買點蔬菜瓜果、現宰生鮮,一不留神就可能被坑。

此前報道

6月6日晚,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西鄉塘區北湖路附近,有遊客稱,在街邊攤買了一個18斤重的榴槤,復秤發現榴槤僅8斤2兩,之後找攤販理論。就在遊客準備報警時,攤販突然大喊「來打我啊」。

網友在社交平台發布的多段視頻顯示,一男兩女在街邊與一位男攤販發生爭執,其中一名黑衣女子稱要報警時,正在打電話的攤販突然大喊「來打我啊」,黑衣女子反問「誰打你了」,之後男商販與三人發生肢體接觸,幾秒鐘後男商販突然倒地。圍觀市民拍攝的視頻顯示,男子自稱花300元從這位攤販處買了18斤榴槤,「我們拿著殼拿著肉,連皮都沒去,連袋子連殼直接復秤,只有8斤2兩。」男子一邊說,一邊展示他拍的視頻。

視頻截圖

楊先生稱,攤販雖然倒地,但沒有受傷,倒地後還曾打電話,之後由120急救車輛拉走,幾名男女則被警方帶走。

「鬼秤」為何難管?

從2022年11月開始,B站UP主「B太」就在全國多地揭露「鬼秤」和「偷梁換柱」、套路消費等貓膩亂象。從2023年11月的大連某海鮮餐廳到今年4月的青島某水產品市場,再到近期的河南商丘某加油站,他關於「鬼秤」的視頻多次登上熱搜。

據他觀察,「鬼秤」常常出現在販賣現殺活禽、海鮮、水果的攤販中,形式多種多樣,且非常隱匿,監管起來並不容易。

「普通的『鬼秤』,有不同的作弊檔位,比如『八兩秤』,八兩的東西就能稱出一斤;還有的『鬼秤』,不管東西原本有多重,都能稱出想要的重量。」

現在,不少「鬼秤」有遠程遙控和一鍵重啟恢復正常的功能。「一些商家的反偵察能力很強,一看到市場工作人員或者監管人員來了,馬上就把『鬼秤』復位了,也就一秒鐘的事,想要固定證據很難。」

2023年11月,「B太」在大連的某大排檔發現一「鬼秤」,有強檢合格證,卻沒有鉛封。「鬼秤」被商家重啟後,在市場監管局,他嘗試了500多個密碼都沒有破解成功,最後不得不把電子秤送到無錫檢測。

除了技術難度之外,「B太」認為,違法成本太低,是「鬼秤」泛濫的根本原因。

「買一個『鬼秤』也就一兩百塊錢的事,哪怕被發現了一般也就罰一兩千塊錢。對於賣高端海鮮、水果的商家而言,這些罰款不痛不癢,起不到懲戒的作用。」

國家計量法治研究基地負責人、中國計量大學法學院教授張雲長期從事計量法治研究,是原國家質檢總局《計量法》修訂領導小組成員。據她介紹,現在大家抱怨的「罰款太低」背後,涉及到長期以來處罰「鬼秤」時執法依據的爭議。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極目新聞、央視網

編輯:盧慧瑜

校對:陳澤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26f2845eee85f2dbe3266f857198adc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