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網的「權力」從何而來?天下苦知網久矣
昨日,「知網涉嫌壟斷行為被立案調查」的消息迅速點燃全網討論。
知網風波由來已久
讓我們來回顧一下這半年來,「知網輿論」為何受到了那麼多人的強烈關注,甚至引發大量批評。
自去年底以來,知網就始終處於輿論的風口浪尖。首先, 89歲的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退休教授趙德馨同知網維權5年後,官司全部勝訴,獲賠70餘萬元。
繼趙德馨狀告知網維權後, 其妻子周秀鸞也選擇了維權,法院判決知網單篇文章賠償周秀鸞2100元到2400元不等。知網後就賠償金額過高等問題提出了上訴,由北京智慧財產權法院二審時駁回了知網的上訴,並作出了維持原判的終審判決。
圖源:中國裁判文書網官網
對此,網友紛紛表示終於知網也有一天遭受了「價格高」這個問題。
但是,趙德馨教授勝訴同時,其論文也被知網下架。事後,中國知網提出將妥當處理趙德馨作品繼續在知網平台傳播的問題。 可如今,在中國知網資料庫檢索,可以發現其所著的《中國近現代經濟史》一書,論文仍然不可見。在學者看來,大量論文被知網下架無異於「被封殺」,被學術的歷史遺忘。
截止2月8日,以《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電子雜誌社有限公司為當事人,在中國裁判文書網檢索出288條以著作權為關鍵詞的裁定書、判決書。趙德馨起訴知網後,朱劍撰文寫道, 「挑戰知網模式的,趙德馨教授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只是迄今為止最轟動的一個。」
面對高額採購費,各大高校很無奈
中國的大學生但凡是自己寫論文的,很難沒聽說過知網。沒了知網,找文獻與查重都會變得舉步維艱。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為了讓學生們享受到知網的服務,各高校付出的代價可真不小。如今,還在採購中國知網學術資料庫的高校真的不多了。
根據教育部,2021 年中國高等院校數量超過 3000 所 。但據中國政府採購網顯示的成交公告,在 2021 年購買或續訂了中國知網學術資料庫的高校不到 100 所。
這些高校採購知網資料庫的成交金額總計超 6000 萬元,平均每所高校向知網付出了近 70 萬元。
而且絕大多數採購項目的使用期只有 1 年,還不包括採購「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即查重系統)的錢。2021 年採購知網資料庫花費排名前列的高校,多為 985、211 院校。花上百萬購買知網資料庫一年使用權,是稀鬆平常的事。
此外,除了貴,知網還年年漲價。2019 年,中南大學採購知網資料庫時,中標金額為 119.5 萬元,2021 年就攀升到 142 萬元。蘭州財經大學 2020 年時還能維持上年價格採購知網,到了 2021 年,採購價同比也上漲了約20%。
武漢理工大學圖書館稱,2000年以來,知網每年的報價漲幅都超過10%,從2010年到2016年的報價漲幅為132.86%,年平均漲幅為18.98%。
圖源:穀雨數據
面對知網水漲船高的價格,許多高校與科研機構都預算吃緊,宣布計劃放棄續訂知網。連一年預算超 200 億元的北京大學,都曾在 2016 年發通知說即將停用知網,理由是「資料庫商漲價過高」。
同時,對比機構採購不同學術資料庫的價格,可以發現, 知網的一年使用費要明顯高於其他常見學術資料庫,比如萬方、維普、超星讀秀等。
2021 年,合肥工業大學一口氣購買了中國知網、萬方數據、超星讀秀、維普四個資料庫,其中知網的費用達到 82 萬元,而萬方數據不過才 24.8 萬,不到前者的三分之一。
2022年,西南民族大學採購萬方資料庫的金額是33.8萬元;青島哈爾濱工程大學創新發展中心採購萬方資料庫的金額是18萬元。
知網暴利引起質疑
根據財報數據顯示,2020 年,同方股份整個公司的凈利潤不過 1.03 億元,而同方知網就凈賺了 1.93 億元(毛利率近54%) 。 可以說要是沒有同方知網這個子公司,同方股份就要陷入虧損了。
隨之而來的,知網的暴利自然引起了「涉嫌壟斷」的質疑。浙江理工大學的副教授郭兵就曾起訴知網「濫用市場支配地位」。
2022 年 4 月 25 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在回復長江日報記者網上留言時也表示:已關注到各方面反映的知網涉嫌壟斷問題,正在依法開展相關工作。
除此之外,知網的天價查重費一直以來也受到大家的關注。
中科院一位教授接受採訪稱,其早前曾收到過一個知網的連結,稱如果在知網上查到了畢業論文,可以填表索取稿費,「我沒時間去弄這個事,表格挺複雜,要填挺多東西的,稿費在幾十到一百,就像個象徵性的費用。」
他對知網最印象最深的,就是存了高校很多屆學生的畢業論文,包括本碩博,「它最大的意義就是論文查重,我有幾個學生說過,他們要花錢去知網查重。」
據《新周刊》報道,不少學生吐槽「知網天價查重費」, 在市面上,每篇論文的查重費用基本在750元以上,最高每篇950元,加急1200元,到了畢業季,更是一天一價。
知網的機械查重機制也讓學生們迷惑,文章中有重複文字就會觸發判定,但這對語言文學系、法學等,本來就需要大量引用原文的學生造成很大困難。有學生對比了同一論文在知網和其他資料庫的查重結果,知網比其他網站的查重率多了20%。
而以上的種種,也終於造成了最終的「天下不滿知網久矣」,在昨日「知網涉嫌壟斷被立案調查」消息爆出後,網友們紛紛發聲支持。
當學術搬上網際網路
知網把中國學術搬上了網際網路,這是一個共識。這不僅是指知網收錄的那2億餘篇中文文獻。還包括幾千萬學生、學者,10320種期刊,3萬多個高校及研究機構。在中國知網那個藍色調網站上,一個學術共同體的關係網被塑造出來。據中國知網官方提供的2019年導報, 其用戶覆蓋全球56個國家和地區的3.3萬家機構,個人讀者2億人。日訪問量達1600萬人次,全文年下載量23.3億篇。
前南京大學學報主編朱劍評價,知網模式已經超越了自身的生產經營,具備了更核心的功能:規約作者、期刊、讀者與知網各自的角色定位和相互關係。
在這張巨大的網形成之初,我國的版權法規尚在完善。 它從學術期刊、高校獲取論文的方式,如今在法律學者看來並不合法,得不到法院的支持。而知網和學術期刊、高校、學者、學生之間的利益分配也被認為「顯失公平」。
學術文獻是以智力成果為內核的知識產品。應當肯定的是,知網在中文學術文獻信息服務和知識服務市場不斷創新和開拓,成為我國最具市場影響力的學術文獻數字化服務平台。但同時,知網在經營過程中涉嫌實施壟斷行為,損害消費者利益,反壟斷執法機構依法啟動調查程序,十分及時和必要。
市場監管總局依法對知網開展反壟斷調查,制止學術文獻資料庫服務市場的壟斷行為,維護市場公平競爭,讓期刊、作者以及機構用戶和讀者有更多的選擇,同時釋放出對平台經濟依法實施常態化監管的重要信號。
尾聲
目前,知網已發布公告稱,將全力配合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調查。 此次立案調查,根本目的在於規範知網的經營行為,儘快恢復相關市場競爭秩序,充分激發市場活力和創新動力,促進行業持續健康發展,更好地保護消費者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
值得注意的是,規範學術文獻資料庫服務市場健康發展,需要多方面、多角度同步完善和改進相關機制和措施, 堅持規範與發展並重,多措並舉推動學術文獻資料庫行業持續健康發展。
希望通過本次事件, 各方積極研究探索公益性學術平台建設方案,實現公益性和市場化的有機結合,更有效地破解知識獲取成本高、信息交流共享不暢等問題, 進一步提升創新資源供給能力,打造良好學術生態,推動知識共享、學術創新和技術進步,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社會整體福利不斷提升。
希望今後的大學生們,再提起一個學術文獻平台,第一反應不再是「咬牙切齒」。
來自:財經早餐、 財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網易數讀、科技日報、九派新聞、穀雨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