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生活的「含詩量」

2024-07-08     鄭州日報

陳魯民

我們平時常會說到「含金量」這個詞,意即某件事物的內在質量,蘊含的價值、意義。譬如,奧運會獎牌比省市運動會獎牌含金量高,諾貝爾文學獎比茅盾文學獎含金量高,企業高管工作的含金量比一般員工的含金量高等。所以,人們都在竭力提升自己的含金量,這是值得鼓勵的好事,多多益善。

但也不要忘了,生活中還有一種「含詩量」,即生活中詩意的濃淡大小。有人會說,生活無非就是上班下班,吃飯唾覺,生娃養老,一地雞毛,滿眼瑣碎,哪有什麼詩意可言?

此言差矣!所謂詩意,就是能給人以美感的意境,浪漫、樂觀、曠達、激情,帶有強烈抒情意味。詩意可以說在生活中無時不在,無所不在,人人都有,只是多少不等而已。關鍵是我們要有一雙善於發現詩意的眼睛,有一顆敏感、陽光而愛美的心靈。

在詩人眼裡,萬事萬物皆有詩意,皆可入詩。在李白那裡,飲酒、交友、尋旅、賞花、品茗、離別,都詩意濃濃,一寫再寫,總有新意。在杜甫看來,登臨泰山、茅屋秋雨、生離死別、烽火三月,劍外聞捷,均詩意盎然,不寫也實在可惜,一寫就成千古佳句。詩人以詩為專業,其人生「含詩量」之高,自然沒什麼好奇怪的,所以,楊萬里一生寫詩一萬多首,不乏傳世之作,陸遊一生寫詩九千多首,多有名句佳構。

我們雖不是詩人,但生活中依然需要有一定的「含詩量」,否則,生活就會枯燥暗淡乏味,活得渾渾噩噩,毫無意趣。要提高「含詩量」,其實說難也不難。前提是要熱愛生活,樂觀向上,不甘平庸,積極進取,追求真善美,鄙視假醜惡,若具備了這幾條,即使不懂平仄押韻,對仗用典,也可以活得如詩如畫,詩意不俗,「含詩量」很高。於是,就有了民族英雄林則徐的「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有了抗日誌士李兆麟的「火烤胸前暖,風吹背後寒」;有了鐵人王進喜的「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有了科學家于敏的「身為一葉無輕重,願將一生獻宏謀」,有了飛彈司令楊業功的「老牛明知夕陽紅,不用揚鞭自奮蹄」……

普通人的「含詩量」大體包括三個層次:一是既熱情擁抱生活又寫詩讀詩。他們的詩情來自生活,生活孕育了詩意,雖不是詩人,卻把寫詩讀詩與生活密切結合,不僅忘我勞動,無私奉獻,時不時也會有新詩問世,不為發表,不圖活動,就為了言志抒情,美化生活,其生活「含詩量」肯定會很高,也是最可欽佩的。

二是雖不寫詩但喜歡讀詩。他們不輕易動筆,也無詩詞結集,不參加詩歌協會,卻愛讀詩品詩,有自己喜歡的詩人偶像,會欣賞詩的境界,能領略詩的思想,並將詩情帶入工作生活,在工作中做出創造性的貢獻,在生活里追求浪漫,嚮往自由,做到了詩意地生活。

三是既不寫詩也不讀詩但詩意盎然。他們不認識幾個詩人,不知道詩壇有哪些流派,也不會背幾首古詩今詞,但卻在心裡裝著詩與遠方。有三個建築工人在砌牆,甲說我們在幹活掙錢,乙說我們在蓋高樓大廈,丙說我們在創造世界。相比較而言,丙的勞動態度更自豪、樂觀、富有成就感,「含詩量」顯然更高,而丙正是千千萬萬充滿詩意的創造者的縮影。他們的詩意就體現在創造性的勞動上。雄渾壯闊的港珠澳大橋,風馳電掣的復興號高鐵,巡天遙看太空的嫦娥系列火箭,鬱鬱蔥蔥的塞罕壩林場,滿布北疆的光伏發電,無不如詩如畫,美輪美奐。

海德格爾說:「人生的本質是一首詩,人是應該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的。」因而,我們不論再忙,也別忘提高生活的「含詩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266ea23bf2d054cc2190b02dc72fe3b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