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迪咖啡,能用瑞幸的模式打敗瑞幸嗎?

2023-06-11     單仁行

原標題:庫迪咖啡,能用瑞幸的模式打敗瑞幸嗎?

01

商業競爭,永遠都是一本值得揣摩和總結的教科書。

C端要直面大眾潮流的喜好變化,B端要追蹤和揣摩關鍵決策人的需求,紅海市場打的頭破血流,藍海市場挖掘創新也不容易,因為今天基本上所有行業都已經有玩家在做了。

這些行業的競爭千奇百怪,比如晚上偷偷溜進對手公司,拿開水澆死你家的發財樹;比如董事長親自翻牆去對手家工廠拍照,當著面研究你家的產品,堪稱硬核。

但也有高端的模式之爭,比如一手打造了瑞幸模式的陸正耀被掃地出門後,又憑著原創的「核心算法」創辦了庫迪咖啡。

有瑞幸在的地方,就有庫迪貼身緊逼,我抄不死你。

咖啡,作為這幾年中國增長幅度最快的行業之一,裡面有很多津津樂道和值得借鑑的地方。

02

瑞幸模式

瑞幸的成功仔細說起來,並不是偶然。

回顧瑞幸的發家史,靠的是這下面三板斧。

第一點是定位巧妙,

在陸正耀的布局之下,瑞幸當初是貼身緊逼行業頭部星巴克,處處跟你對標,用一句話描述就是:「花更少的錢喝到和星巴克一樣品質的咖啡」。

看看,在你還弱小的時候,怎麼讓別人認識你?

那就是借用老大的地位來彰顯自己,老大理你,顯得它掉價,不理你,老大的光輝也會照到你身上。

當然,這也是一把雙刃劍,因為老大如果不夠知名,你就是在幫別人打廣告;如果老大太出名了,你就得有所動作,因為那些好奇的用戶會來看你是不是真的有這個資格。

所以,第二點就是廣開店。

我個人認為這是瑞幸在初期做的至關重要的決策。

星巴克強在哪?

每一個大型商場的門面,每一個城市繁華商業區的中心,都會有一家星巴克立在那,用戶總能在顯眼的位置看到他,這就是品牌勢能和規模效應的累計。

所以,貼身緊逼老大的定位雖然取巧,省力,但你必須要有相匹配的實力。

瑞幸以最快的速度在全國大規模的開店,有星巴克的地方就有瑞幸,用了不到20個月開出3000家門店,而且為了保證口碑和統一管理,一開始全是自營店。

什麼概念呢?粗略算一算,以一家門店3-4個人,資金50萬來計算,一年多時間的啟動成本是15億,管理難度要管1萬人。

這非常考驗經營團隊的能力,開門店你還要考慮房租水電、坪效、人工各種因素。

一口氣開出3000家店,這種對經營能力的壓力,對管理團隊的壓力,對現金流的壓力堪稱巨大。

所以,越簡單的東西做起來越難,誰不知道要多開店,誰不知道要做品牌,但往細了掰開全是水磨的功夫。

陸正耀的神州系團隊是瑞幸一開始起步的根本,不要看後來有這麼多資本選擇了瑞幸,我一直都講一句話,資本從來都是錦上添花的,是助推你的,你一定是展現出來了與眾不同的價值,才能得到別人的加碼。

但一開始的砝碼一定得是你自己的。

瑞幸的砝碼就是神州系一群老幹部多年的管理經驗,以及自身就擁有強大的融資能力,前面的錢基本上都是神州系團隊自己內部融資出來的。

接下來就是模式的變招了。

也就是第三點、模式創新。

咖啡店就一定得是一個傳統的門店嗎?

星巴克把咖啡店叫「第三空間」,也就是你家和公司的第三個私人空間,來了都是自己人,就像回家一樣。

瑞幸把咖啡店叫「外賣店」,來了雖然是自己人,但不好意思,我家店不大,沒幾個桌子,你拿了咖啡趕緊走,下一個還在等呢。

這就是模式上本質不同,星巴克是重資產,看重體驗和場景塑造,瑞幸是什麼呢?

是全網營銷的高手,更準確點說是私域流量的高手。

他懂得一邊像滴滴、美團直接拿錢補貼,讓用戶喝上更便宜的咖啡,價格足夠低,味道也不差。

另一邊又會搞出各種分享、拼團、抽獎的自傳播玩法,一邊又會進行全網品牌投放,一會又會請湯唯、谷愛凌做代言,一會是專業咖啡師背書產品質量等等。

瑞幸塑造了一個「從線上到線下,再回到線上」的營銷閉環,它會用各種辦法,在全網平台撬動大量的公域流量進入到自己的私域當中,用戶從線上領取優惠下單,線下即拿即走,保證坪效,下次再點單就會停留在瑞幸的APP、私域群、小程序當中。

其中,最可貴的是,瑞幸沒忘記一點,產品是營銷的底色。

這一點最後挽救了財務假造的瑞幸。

在2021年上半年,我們做過一個統計,瑞幸推出了50款新品。

根據瑞幸團隊自己的說法,平均每研發22款產品,只會拿出其中1款上架。

那就意味著這50款新產品的背後,是1100次的創新品種。

雖然真實性我們無法保證,但是,效果是顯而易見的。

瑞幸的生椰系列,單月銷量突破1000萬杯,後來更是跟椰樹合作,推出的聯名款直接就出圈了。

雖然有著「薅美國人羊毛,補貼中國人」的取巧口號,但只有過硬的產品力,才最終解救了財務造假退市的瑞幸。

不然,我覺得無法解釋一家財務假造的公司憑什麼能活下來。

哪怕你營銷再好,你已經沒信用了,資本市場是過不了關的了,你走到哪身上都貼著這個「財務造假」的標籤,只有用戶的認可才完成了瑞幸的救贖。

當然,代價就是創始人陸正耀被掃地出門。

03

複製瑞幸模式

2022年10月,庫迪咖啡在天津註冊成立,這是陸正耀又一次的複製。

在價格上,庫迪咖啡9.9元/杯,價格比瑞幸還低,在開店速度上,庫迪咖啡也直逼當年瑞幸的速度。在5月已經達到了2500家。

定位的手法如出一轍,但不是對標星巴克了,這種定位只能用一次,後續再這麼來效果就不大了。

但沒關係,對象可以變一變,有瑞幸的地方,必須得有我庫迪貼身緊逼。

甚至在品牌建設上,庫迪咖啡也請了湯唯、張震代言。

同志們,這就是智慧,創新很多時候都是沒辦法,都是被逼出來的,而且重要的是你一定得有一套「作業系統」,從團隊、資金、模式都想明白了才能去創新。

創新一定是結合前人經驗和教訓進行整合而來的結果,不是什麼都沒有就能自己獨創一個新東西出來。

如果有已經被市場驗證過的模式,自己又有作業系統,創哪門子新呢?

無緣無故就喊著「企業要自主創新」的那幫子洗腦的話少聽一點,一定是有原因、看到危機和市場變化的需求,才會有創新的根本動力,不然搞不下去的。

當然,如果已經看到了危機,市場已經提醒你了,還無動於衷的,這樣的企業也很難持續下去。

所以,陸正耀選擇了複製瑞幸模式,但比較遺憾的是陸正耀前兩次「趣小面」和「舌尖英雄」的創業項目失敗了,給這套「作業系統」帶來了巨大的問題。

最簡單的一點就是資金和團隊能力不夠了。

瑞幸咖啡到現在主要以自營模式為主,加盟店只占30%,但庫迪不是,庫迪一開始就是選擇了加盟模式。

為了迅速擴大規模,庫迪當前沒有對加盟商收取加盟費,收取5萬元/店的保證金以及2000元起的門店設計費,後續總部再從門店毛利潤中分階梯抽成。

什麼意思呢?

起步沒錢了,成本只能轉移給加盟商了,沒辦法像瑞幸那樣自己先投資做了。

所以,瑞幸的直營模式和庫迪的加盟模式對比之下,兩者的差別就出來了。

瑞幸的自營模式可以允許部分店鋪虧損,只要總體保持盈利就可以,因為這些店鋪可以用來保持品牌曝光度,增加用戶粘性。

庫迪則不行,加盟模式註定無法做到像瑞幸那樣的廣撒網,達成營銷閉環。

但廣撒網的營銷又對咖啡這種行業很重要,在瑞幸的三板斧中,廣撒網式的大規模開店,模式的轉化,是瑞幸能成功的重點。

所以,陸正耀選擇的是簡單粗暴的價格戰,9.9元一杯咖啡,通過互相殺價來換取規模優勢的達成。

但第一個問題就是加盟商跟得起嗎?

加盟商是來賺錢的,又不是來梭哈的。

第二個問題,瑞幸已經有了自己的品牌優勢。

避免價格內卷的一個重要策略就是建設品牌,給產品做附加值。

只有品牌形象深入人心,能夠給消費者帶來產品之外的其他體驗,才能夠受到消費者的認可,良性的長久運營下去。

就像瑞幸對標星巴克,但最終依然沒有給星巴克帶來什麼困擾,因為星巴克擁有強大的品牌勢能,這是幾十年的根基,是深入人心的品類優先選擇,你只能蹭我,你永遠成不了我。

所以,瑞幸選擇了中低端市場,主打線上全網模式,不跟星巴克做正面競爭,因為他知道打不過。

庫迪咖啡也是一樣,它的入場,會給瑞幸帶來很大的衝擊,比如現在的價格戰。

但到底能走多遠,今天不好說,加盟商模式和品牌建設,這兩項是懸在庫迪咖啡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解決不了最終就會暴雷。

責任編輯 | 羅英凡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2669fdad8ae49d1014c7b1ba8b6e03c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