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印軍戰鬥力高的秘密:每師轄3個炮兵營,每師有火炮378門

2023-12-08     康康歷史

原標題:駐印軍戰鬥力高的秘密:每師轄3個炮兵營,每師有火炮378門

至1945年以前,駐印軍的綜合作戰能力是國內各系部隊中最高的,即便是八路軍和新四軍,也很難比得上這支部隊。在東南亞作戰的時間裡,駐印軍的行動可謂是摧枯拉朽。在正面作戰中,甚至具備了與日軍師團一級編制武裝硬槓的能力。而該部隊戰鬥力高的秘密,自然也離不開它「全美械」武裝的加持。在駐印軍的師一級的部隊中,全師共編制兵力1.5萬人左右,全師有1個榴彈炮營和2個山炮營。如果算上火箭筒,戰防炮等火力的話,全師共有火炮378門。這在當時,是相當奢華的配置了。

由於美械補充的數量非常少,國內對美械的分類有三種。第一種就是全美械,這隻出現在駐印軍中。全美械從步槍到火炮,都是美製,同時後勤和軍餉都是由英美直接負責,所以兵員伙食和待遇非常好,戰鬥力非常高。在戰鬥時,英美後勤部門直接負責為他們提供支援,所以在戰鬥中,駐印軍近戰有步槍,衝鋒鎗和輕機槍,營連火力支援有迫擊炮和戰防炮。團級部隊除了本部迫擊炮連和戰防炮連之外,還能得到師屬炮兵的支持。在支援火力的口徑上,除了師屬12門105毫米榴彈炮和24門75毫米山炮外,還有火箭筒這樣的直射火力充當中堅,戰力相當可觀。

而半美械軍則是國械,日械,雜械的基礎上,添加大量美械,由此形成「大亂燉」。當時,半美械主要是集中在遠征軍和部分雜牌軍中,補充的美械武器除了美式步槍和衝鋒鎗外,還有就是60毫米迫擊炮和戰防炮,75毫米山炮了。以遠征軍為例,每師大多只能做到1個炮兵連/營的編制,轄8~12門美式75毫米山炮,步兵團轄37毫米或45毫米戰防炮連及大口徑迫擊炮連。雖然在裝備水平上比不過駐印軍,但是和國內不少部隊缺槍少炮的情況相比,遠征軍及部分雜牌師在換裝美械後,的確具備了3個師硬扛日軍一個師團的能力。而單個這樣的「半美械師」,如果發揮正常,決策無誤的話,的確可以對日軍一個大隊構成威脅。

最後的一種美械部隊,則是「部分美械師」,他們在原有武器的基礎上,或多或少的得到了美式步槍,輕重機槍及少量迫擊炮,火箭筒的加強,但是這樣的加強十分有限。當時國內不少部隊使用的槍械都相當老舊,有的膛線已經磨平,精度無法得到保證。而美式步槍質量較新,加上精度尚可,又有美式品牌的加成,所以在沒有得到重火力加強的情況下,缺少武器的雜牌部隊在得到美式裝備之後也會相當欣喜。對於這些本就缺乏武器的部隊來說,在得到美式裝備的補充後,儼然就成為了「正規部隊」,因為不是什麼部隊都能得到美式補給的。以數十萬八路軍為例,就沒有這樣的待遇。當時在敵後艱苦作戰的八路軍,哪怕只得到1門37毫米戰防炮或火箭筒,都能拔掉不少日軍碉樓。

不過即便是有美械的加強,這些部隊在解放戰爭中也是一敗塗地。分析他們失敗的原因並非是他們的武器不如人,而是他們的初衷已經發生了變化。以駐印軍為例,去印度前是窮苦人,但是在回國後,軍紀渙散,其諸多行徑與日軍相比簡直是有過之而無及。而且,沒有美軍協助的駐印軍,後勤和配置出現了極大問題,到最後每師炮兵營只剩下了12門~18門不等的山炮,火力嚴重摺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2512fc6d8967729b4d64fa7166ac4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