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上午,廣東省政府正式公布深圳都市圈發展規劃,明確規定東莞全域納入深圳都市圈,其中涉及到的許多規劃布局都直接影響到松山湖科學城。
一起來看看《規劃》中松山湖未來哪些領域將迎來新變化:
12月20日上午,廣東省政府正式公布深圳都市圈發展規劃(下稱《規劃》),明確東莞作為深圳都市圈的兩大副中心之一,將要立足「科技創新+先進位造」的城市定位,加快建設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打造中心城區、松山湖、濱海灣新區「三位一體」都市核心區,推動松山湖科學城、濱海灣新區、水鄉功能區、銀瓶合作創新區四大戰略平台建設,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高地、聯接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節點城市、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的先進位造之都。
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科技創新帶動產業發展、產業需求牽引科技創新,著力打造全過程創新生態鏈,構建創新引領、要素協同、競爭力強的科技創新產業體系。
1、建設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強化都市圈原始創新能力,加快松山湖科學城重大科技創新平台建設,加快散裂中子源二期、先進阿秒雷射等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推動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共商共建共管共享。松山湖材料實驗室也將加入都市圈高水平實驗室集群,開展多學科交叉前沿研究。
中國散裂中子源主裝置區
2、建設跨區域產業組團
共建河套―西麗湖―光明―松山湖創新產業組團。按照學科關聯、優勢互補、協同錯位的原則,聚焦信息、生命、材料三大領域,推進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啟動區加快布局世界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松山湖材料實驗室
3、建設大灣區海洋科技創新高地
深圳都市圈將以環珠江口灣區(深圳―東莞)等為重點,發揮東莞濱海灣新區等海洋經濟優勢地區,構建陸海協調的海洋產業格局。其中,支持東莞理工學院建設海洋學科和海洋學院,積極開展海洋高等教育交流合作。
聚焦布局合理、銜接順暢、管理協同的基礎設施體系,《規劃》提出支撐建設深圳都市核心區半小時通勤圈、都市圈1小時通勤圈,打造便捷、智慧、韌性都市圈。
1、建設軌道上的都市圈
加強交通樞紐、重要站點、口岸地區的綜合開發利用,推進西麗、機場東、光明城、羅湖口岸/火車站、前海、皇崗口岸、清水河、坪山、深圳東、五和、大運、平湖、深汕、東莞中心、虎門、濱海灣、東莞、東莞東、東莞南、東莞西、松山湖、惠州南、惠州北、惠陽、汕尾、陸豐、河源東等樞紐及站點的站城一體化開發。
2、加強城際幹線公路建設
加強邊界地區路網對接,統籌跨界路網的規劃建設,加快推動深莞惠三市跨界道路的規劃銜接,推動松山湖科學城至光明科學城通道規劃建設,推進跨界普通國省道的升級改造,完善城市邊界地區主次支路銜接,構建布局合理、便捷高效的跨界路網體系。
《規劃》提出,加強與港澳更緊密務實合作,不斷提升對港澳開放水平。
1、推動與港澳民生融合
共建「粵港澳優質生活圈」,全面落實中央惠港惠澳政策。引入更多香港科研平台和教育醫療資源,持續拓展深港教育、科研、金融、商務等合作。推動跨境執業資格准入和專業資格互認,推進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建設,積極為港澳青年在都市圈創新創業和成果轉化提供便利。
松山湖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
2、聯合推動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
支持東莞提升高等教育辦學水平,高起點建設大灣區大學,加快香港城市大學(東莞)(籌)建設,支持東莞理工學院建設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學示範校。
大灣區大學(松山湖校區)(籌)
來源:創新松山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