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書記教我發展金點子·社會治理 |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必須夯實基層

2022-03-03     廣州日報

原標題:總書記教我發展金點子·社會治理 |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必須夯實基層

我要把社區的「故事」講得更好更動聽

第十一屆、第十二屆、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市萍聚工作室黨支部書記 朱國萍

我紮根社區30多年,全心全意踐行「為人民服務」的初心,為群眾說真話、辦實事,成為上海創新基層社會治理的先鋒,人們都稱呼我為 「小巷總理」。

為居民做事 要換位思考

1991年,我成為上海長寧區虹儲小區的一名社區幹部。20世紀90年代初國家產業結構轉型,大批工人「下崗」。我作為虹儲居民區黨總支書記,首要的任務就是解決這批居民的飯碗問題。經多方協調奔走,我們與小區共建單位成功幫助286位下崗居民再就業。

居民下崗收入減少,子女教育開支卻在增加,怎麼辦?多年的基層工作,我對居民情況一清二楚,小區里有三位鋼琴老師,我就提議讓他們教小區里的孩子彈鋼琴,老師的家務則由其他居民負責,經過反覆的摸索和修正,全國首個「時間儲蓄銀行」就這樣誕生了。通過時間交換,小區的孩子學鋼琴的增多,1000多戶家庭,最初只有7家有鋼琴,後來增加到了50家。通過「時間儲蓄銀行」,黨員的作用發揮出來了,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更強了,居民之間也更像親人了。

在小區治理方面,我也想出了很多創新點子,比如推進社區停車位改造、文明養寵,每有新政策出台,我第一時間和居民溝通,聆聽他們的意見,把他們的需求和想法放在第一位,最終政策的落實都非常順利。在我看來,黨員是否稱職,黨組織有沒有聲望,就看是否讓居民滿意,簡單來說就是「老百姓滿意的事情多做一點,老百姓不滿意的事情我們不做」。

小區整治樓道自行車的時候,引起最大的分歧就是停車棚是否要付費,我想出了建設共享自行車棚的辦法。通過區里企業贊助,小區建了共享自行車棚,提供了40輛公用自行車。居民可以把自己的車停在車棚共享,騎車免費。最初的「共享單車」誕生了,完成了居民和小區雙贏任務。

堅持了30多年,我越來越熱愛這份社區工作。這些年,我帶領團隊從居民需求出發,陸續改建了以「法諧苑」「虹諧亭」「稚諧園」「車諧廊」等「虹儲十景」為代表的實事惠民工程,小區黨建引領自治的水平也隨之提升。通過一次次實踐與摸索,我有了最深的體會:為居民做事,要換位思考。居民反映的情況,要以實際行動來答覆。工作做得深一點、細一點,居民就能理解,工作也就成功了。

一輩子做一件事 一件事做一輩子

作為紮根一線的「小巷總理」,我始終履行承諾,傾聽群眾意見,回應百姓訴求,我覺得自己是「最接天線和地氣」的代表。我要把居民的聲音傳給政府,也要把政府的政策落實到居民。

2014年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海代表團審議時,我用講故事的方式講了幾個社會治理創新案例,總書記對我的點評是:「故事講得好、很生動,大家都愛聽故事。」

2015年7月,虹橋街道成為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確定首批基層立法聯繫點試點單位。我是這個立法聯繫點的信息員,我和居民們一起認真收集意見,討論相關法律條款,把基層對於立法的意見建議「直通」人民大會堂。對《民法總則(草案)》《反家暴法(草案)》的修改意見被採納,居民感嘆「法律不再高大上,飛入尋常百姓家」。這幾年,我所在的周邊社區先後參與完成9部法律草案意見徵詢工作,收集上報建議89條,部分意見建議已得到採納。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總書記指出,社會治理的重心必須落到城鄉社區,社區服務和管理能力強了,社會治理的基礎就實了。我們國家的真正穩定,靠我們基層的同志。我現在更明白,我是基層最普通的黨員同志,也是最重要的基石。

2018年5月,我退休了,我的「萍聚工作室」開始了。30年來,居民生活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我還在觀察、在交流、在行動。現在我更關注兒童和老人面臨的問題,比如兒童教育和網絡管理,老人尤其是90歲以上老人居家養老問題……

我是一滴水,最終要匯入海洋,奔騰向前。30年的付出和學習,我希望將更多的經驗可以傳承給年輕人,讓他們奔跑的速度更快,做得更好。我和小區的「老朋友們」一起繼續做公益,真正兌現我的諾言「一輩子做一件事,一件事做一輩子」。那就是「為人民服務」。

網格化服務打通聯繫群眾的「最後一米」

廣州市白雲區鍾落潭鎮五龍崗村第二經濟社黨支部書記、社長、網格長 劉智新

五龍崗村第二經濟社共有5名網格員負責12個網格的服務管理工作。每天,網格員會入戶巡查網格範圍內的住宅樓、商鋪、廠房、倉庫等,採集更新基礎信息,排查安全隱患,宣傳疫情防控、防範電信詐騙等信息,收集社情民意,隨時登記發現的問題,及時上報解決問題。在日常巡查中碰到各類糾紛,我們網格員都會積極溝通調解。大約一個季度,網格員們就會把全社176棟出租屋走一遍。

針對出租屋多、用電負荷大的問題,這幾年我通過努力,使經濟社的變壓器由原來的1個增加為現在的4個,還跟供電部門爭取將全部電線更換一新,租客、房東之間因為用電產生的矛盾大大減少,租客群體穩定,房東的收入也得到保障。

再如,針對鍾落潭地鐵站B出口附近曾出現電動車、自行車亂停放的問題,我們大力整治疏導,提升人居環境,讓社員、市民群眾生活得很舒心。還有監督租戶更換直排式熱水器,禁止電動車上樓充電……網格員盡力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大家也都積極配合、支持。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作為一名基層網格長,在長期日常服務農村基層群眾的過程中,我對這兩句話深有體會。網格化服務打通了聯繫群眾的「最後一米」, 每一個網格員,尤其是黨員網格員,都是黨組織聯繫群眾的橋樑和紐帶。我們的服務越及時越深入越精細,群眾和我們就越貼近,就更加信任、擁護黨的領導,從而夯實了黨的執政基礎。

讓街坊感受共建共治共享的幸福感

廣州市荔灣區多寶街道至寶社區黨委書記、社區主任 馮少儀

今年是我在多寶街工作的第16個年頭。這些年,我見證了社區在微改造後的亮麗,尤其是我們至寶社區範圍內的永慶坊與粵劇藝術博物館,已成為老城微改造的典型。

在日常的社區治理工作中,我一直以總書記「要形成有效的社會治理、良好的社會秩序,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讓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的重要指示精神為指引開展系列工作。2021年我們成立了永慶坊講解、平安、退役老兵三支志願者團隊,讓居民參與志願服務,參與景區周邊的文明引導、巡防、歷史文化講解等。

街道還建立了永慶坊綜治中心,創新「平安永慶、智能支撐」基層治理新格局,對景區內治安狀況實時監控,並由街道相關執法部門和社區居民黨員志願者共同定期開展綜合巡查整治,確保永慶坊片區乾淨整潔平安有序。最近,我們社區還獲評2021年「廣東省最美志願服務社區」稱號。

為了讓永慶坊的居民感受到共建共治共享帶來的幸福感,街道牽頭建立了永慶坊黨群聯席制度,協調各方力量,解決社區治理中出現的難點問題。例如,永慶坊二期周邊種上花草後,住戶發現花草雖美觀但滋生蚊子,經多次協調,施工方重新設計為鵝卵石區,既美觀又讓居民滿意。每逢周五,社區會組織周邊商戶人員齊參與愛國衛生運動,各自清理門口環境衛生,實現「治理人人參與、人人盡責」。

永慶坊的微改造還在持續進行中,我相信只要以後發動多方參與共建,創新「微治理」,充分發揮黨員志願者的先鋒模範作用,就會進一步提高社區的基層治理水平。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 陳慶輝、湯南、吳多 實習生竇智昂、王泳琪 通訊員曾結嫦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 陳慶輝、湯南、吳多 實習生竇智昂、王泳琪 通訊員曾結嫦

一圖設計:劉贊文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張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2439b98b45eb993b86a85d74b5a0de54.html







字畫兩會|路

2022-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