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漢即將上新!約4.3萬平方米的城市新地標,很多人說像大章魚

2022-07-30     蘇丹卿

原標題:大武漢即將上新!約4.3萬平方米的城市新地標,很多人說像大章魚

在過去,人們對武漢的印象大概只有江湖氣。

但今天的武漢,不僅是有大氣磅礴的江湖氣概,也有楚地風流的詩情畫意,以及古典與現代並存的藝術氣息。

走進月湖之畔,深入「武漢市最美客廳」,古典楚風與現代藝術的融合令人讚不絕口。

這是漢陽區最美的湖泊之一,北枕漢江,南臨琴台路,東起鸚鵡大道,西至梅子山,因古代卻月城而得名。

這個湖泊自北宋以後,便瀰漫著「高山流水」的古典氣息。地處龜山西腳下的月湖之濱的古琴台,則是佐證之一。它與黃鶴樓、晴川閣並稱武漢三大名勝,有「天下知音第一台」之稱。

自此以後,月湖因琴台而聞名、武漢這座城市也因「琴台」、「知音」而煥發古典氣息。

在今天的月湖之畔,擁有知音全島、編磬雕像、編鐘廣場、武漢琴台大劇院、武漢琴台音樂廳等景觀,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漢陽琴台中央藝術文化區,散發著濃濃的藝術氣息。

而即將竣工的琴台美術館也將是月湖之畔的又一大亮點,同時也將是武漢城市的新地標之一。

琴台美術館與武漢琴台大劇院、武漢琴台音樂廳位於月湖的同一側,是琴台中央藝術文化區內的重要一員,總建築面積約4.3萬平方米。

據了解,整座美術館分地下一層、地上二層(局部夾層),有古代展廳、現代展廳、當代展廳、特殊展廳等4個展廳。預計在12月份正式開放。

由於琴台美術館目前未對外開放,遊客、市民或遠觀、或隔著遮擋板窺見部分。但利用無人機航拍,其全貌教人讚不絕口。

在我看來,它像是天邊的一朵雲遺落在武漢的月湖之濱。但在他人眼裡,它有著新的形象,或是夢中的梯田,或是充滿科幻的章魚……一千個人的眼裡,就有一千個不同的琴台美術館。

據了解,琴台美術館的最初選址是有三個地方,分別是漢口的長江邊上,月湖之畔、龜山之上。

但最終選擇在月湖之畔,還是因為這裡與琴台大劇院、琴台音樂廳為鄰,更容易形成文化場館的集聚效應。

這大概就是月湖的城市定位吧,既富有園林般的古典氣息,也富有古典音樂般的藝術靈魂。千年之前,俞伯牙在這裡偶遇了鍾子期,成就佳話。千年之後,又不知道來來去去多少「知音人」。

琴台美術館的設計者是我國著名建築師柳亦春先生(籍貫為武漢新洲,出生於山東),曾在網上看到過官方媒體對他的採訪與報道,其中就包括對琴台美術館的靈感訪談。

有這麼一句話,印象頗為深刻,也充滿想像意境——『琴台美術館的黃昏』或許會變成一種風景的代名詞。

恰好,我正是在黃昏時刻去的這裡。夕陽西下,陽光在城市建築中不斷變幻,最終散落在美術館上的那一抹色彩,不像夏日的火熱,是一種充滿了藝術的溫暖,令我對其產生了無限想像和期待。

曾試著通過遮擋板的隙縫朝里望去,如梯田般的建築上長滿了青草,像是麥穗一般,搖曳著夏季的晚風。不由感慨,終於明白為什麼人們說琴台美術館是一座自然的建築形態。

當我在航拍的時候,不禁被一處俯視形如豆狀的露天空間所吸引,朝外,是一片曠遠,朝內則顯得幽暗。這樣的建築有表達藝術的美,也有哲學的思考。

果不其然,柳亦春先生在回答記者關於建築特點、文化思考的時候,其觀點與我不謀而合。或者說,我有幸與柳亦春先生達成了共識。

他以柳宗元《永州龍興寺東丘記》為例,提到了這麼一句:「游之適,大率有二:曠如也,奧如也,如斯而已。」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你看一個風景的時候,先有一個開闊的視野,然後突然轉到一個狹窄幽深的空間裡面,然後再打開,就會特別有感染力。台美術館建築的內部幽暗如「奧」,一旦從某一個洞口出去,則「曠如也」。

不禁再次感慨:這座美術館既有時間的未來,也有時間的遠古,它打開了每個人的思想空間。「曠如」?「奧如」?就看每個人站在建築空間裡進行著怎樣的空間思考了。

12月,等它開放後,我們一起去思考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238731c6d33660f59b5b1c1d77fb8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