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波導終結者。
最近12代的英特爾筆記本大量鋪貨,性價比和功耗表現也都非常的棒,隨之而來的就是筆記本機身越來越輕薄。這種情況下,就會出現一個問題始終需要解決,也就是接口齊全與體積小巧之間的博弈。市面上比較成熟的方案,就是使用雷電3或者雷電4的全功能接口,最差的也得是全功能Type-C,然後通過擴展塢來擴展功能。就算不是輕薄筆記本,不少NUC或者蘋果設備也都走的這個發展方向。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ORICO奧睿科的15合1雷電3擴展塢。
關於雷電3、雷電4以及普通Type-C擴展塢之間的具體差別和性能參數,我就不拷貝過來湊字數了,有一點需要夸一下的就是,互相之間的兼容性還是比較不錯的,最多也就是速度降一點,當然,有些功能是需要主機有獨立晶片的。
ORICO奧睿科這款15合1的擴展塢功能非常全面,有兩個雷電3的輸入/輸出全功能接口,其中一個可以反向輸出60W的PD協議供電,另一個也可以輸出15W。兩個USB3.2 Gen2 Type-C口子,1個Gen2的A口,2個Gen1的A口,2個USB2.0的口,一個DP1.4的視頻輸出口,一個LAN千兆網口,一個SD/TF讀卡器,一個3.5mm的TRRS耳麥口,甚至還有一個S/PDIF的光纖接口,理論總帶寬為40G。
由於總功率較大,電源是需要獨立外接的,這樣才能使用全部功能。我其實試過不供電接USB3.2 Gen2 Type-C口子來輸入,就只能當做一個USB集線器用,不推薦,浪費。
線材方面倒是要注意,因為雷電3和Type-C的接口看起來是一樣的,需要仔細辨別線材的規格,不是隨便一根線就可以用的。
電源適配器輸出20V,3.25A,總功率65W,因為雷電3口支持反向60W的PD供電,所以這個功率是必須的。
ORICO奧睿科這款15合1的雷電3擴展塢呈書本狀,外殼全金屬,流線型非常好看,前面是指示燈,3.5mm口,讀卡器,以及各個規格的USB擴展,後面則是DP輸出,全功能雷電3口(上面的是60W),USB,光纖,網線,最後是電源輸入。
擴展塢底部有四個防滑橡膠,站在桌面上還是比較穩的。不過整個立起來的話重心較高,得小心別扯到線。如果後續新品可以像XSX或者PS5一樣設計雙方向放置就更好了。
主機設備方面,我用的是宏碁非凡S3的超輕薄本,配置了12代英特爾,通過了EVO認證,而且壓縮到了15.9mm的厚度和1.25kg的重量。相對的,這台本子的供電直接就是2個全功能雷電4,再給了1個的USB,就沒有了。雷電4向下兼容雷電3,用ORICO奧睿科這款15合1的擴展塢配合這台本子是正好合適。
圖中可以看到,擴展塢接了電源之後,再通過60W的雷電3口連接筆記本,一條線直接解決了數據傳輸、顯示輸出與供電。
雷電3本身總帶寬是40G,不過這裡包含有數據通道、顯示輸出、網卡音效卡等設備,以及其他開銷,根據Intel的官方資料,數據通道的帶寬約為22G,其餘18G給顯示設備。我目前手頭上最快的USB設備也就是一塊USB3.2 Gen2的移動固態硬碟,速率是10G,實測讀寫速度接近每秒1GB(大B小b除8的換算我不再科普),基本沒有什麼損耗。
讀卡器方面,實測兩個槽共用同一個盤符,速度和普通讀卡器差不多,對於沒有讀卡器的設備(就比如我手上這台筆記本)是一個很好的補充。
音效卡和網卡方面,沒啥好說的,中規中矩,萬一本子自帶的壞了啥的也可以頂上,省得去報修。至於音頻光纖輸出,我暫時沒有設備,這裡就先略過了。
最實用的功能,個人覺得當屬視頻輸出了,Type-C或者DP接口可以同時輸出4K60的畫面,14寸小本本瞬間多出倆4K螢幕,變身3屏工作站。如果你的顯示器是別的接口的,用Type-C轉HDMI,或者DP轉HDMI的線也是可以的,只是需要注意的是,要4K60的話需要HDMI2.0以上規格的線,否則只能4K30或者1080P60,這一點也是很多產品含糊其辭的。
實際用的時候,就是擴展塢一條雷電3接筆記本,剩下的滑鼠鍵盤耳機U盤全接擴展塢上,USB口還有剩,另一條雷電拉Type-C接顯示器,再一條DP1.4接第三顯,美滋滋。以後的辦公電腦可能都是這種設計思路了,本體做輕薄,擴展讓用戶根據自己實際需求搭配,確實會比全部塞進機身里來得靈活。而且由於表面積較大,又是全金屬外殼,用久了表面也只是稍有點溫手。唯一一點,還是我剛才提到的,豎著放,有時候拉到線擴展塢就會倒,做成可橫放的就基本完美了。
感謝大家觀看,喜歡的朋友幫忙點個關注和贊吧,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