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屆年輕人,開始「撿垃圾」,還將廢棄塑料瓶穿上身?

2023-12-26   新周刊

原標題:這屆年輕人,開始「撿垃圾」,還將廢棄塑料瓶穿上身?

這屆年輕人,開始「撿垃圾」,還將廢棄塑料瓶穿上身?

原創2023-12-26 16:09·新周刊

你計算過自己一天會製造多少垃圾嗎?

在中國,每人每天平均會產生1.1公斤生活垃圾,大部分人扔垃圾是無意識的,不知道垃圾里到底有什麼,而其中大部分都是塑料製品包裝。網友阿哲在加入「21天低碳零垃圾生活小組」打卡時,記錄了她的第一篇「垃圾日記」:純凈水水瓶2個、塑料吸管2根、咖啡杯1個、餐飲打包盒3個、快遞包裝3個……僅一天時間,她的干垃圾就裝滿了一個中型垃圾桶,其中塑料製品占了近九成。

廢棄塑料瓶堆積成山。(圖/圖蟲創意)

然而阿哲知道,塑料是地球上最偉大的發明,畢竟人們的生產、生活離不開塑料包裝的使用,一刀切般杜絕塑料製品,既不現實也不經濟。拿著手中喝過的一次性塑料水瓶,她和小組成員陷入了反思:很多時候,是垃圾還是寶貝都在一念之間。塑料瓶本身並不是污染或錯誤,之所以會對環境造成污染,其實是因為它經使用後被放錯了地方。讓塑料既能正確地被回收,又能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改變人類的生活,這種又潮又先鋒的生活方式,能夠成真嗎?

廢棄塑料瓶變成了好用的「寶貝」

一個設計感十足的寶藏包,由6個塑料瓶回收製成,可減少440g碳排放;一件百搭的T恤衫,由8個塑料瓶回收製成,能減少586.7g碳排放;甚至一張社區休閒長椅,竟然是由8300個塑料瓶瓶蓋回收製成的!

今年12月10日,很多深圳人突然發現,南山區華僑城人潮如織的生態廣場上出現了一座特別的花園,前來打卡的人群絡繹不絕。

不同於一般的街心公園,這座「寶貝重塑花園」最吸引人的是一批設計時尚、質感出色的Polo衫、速乾衣、背包、飾品、雨傘,它們都跟回收而來的塑料瓶有關——旁邊的「重塑『等式』牆」里,列明了每件展品和塑料瓶之間的關係。

重塑「等式」牆。

人們驚奇地發現,塑料瓶瓶身和瓶蓋竟然能做成這麼好的東西,仿佛發現了生活的另一種全新的可能,來這裡打卡的市民樂此不疲,獲得了一次「沉浸式」的循環再生體驗:不僅可以親手觸摸塑料瓶經過打碎、清洗後變成再生顆粒的質感,還能看到它們被衝壓成不同顏色和尺寸的板材的面貌,更能感受一把這些再生產品的材質合不合身。

也是在活動當天,很多人才第一次知道,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飲料瓶、飲用水瓶的透明部分中,存在一種叫PET的塑料物質,這種物質的碳足跡要比等量的鋁和玻璃低得多。

在這裡,市民們獲得了一次「沉浸式」的循環再生體驗。

經過回收、清洗、切片之後,它被高溫熔成再生的顆粒,熔化拉絲,成為紡織物中的rPET纖維。當它單獨紡紗時,可以成為化纖——也就是人們熟悉的滌綸;拉絲過程中跟棉進行混紡,就能成為復合面料。

其實,這座社區——「寶貝重塑花園」,早在今年6月5日,就在深圳的工廠初現端倪。它是國內瓶裝水龍頭企業華潤怡寶的「寶貝重塑計劃」的一部分。華潤怡寶在深圳總部及工廠打造了一座「可持續花園」,通過各種rPET(飲料瓶再生材質)創意周邊、塑料瓶回收重塑全過程等展示,讓公眾更清晰、直觀地了解循環再生全過程。與此同時,華潤怡寶同步發起低碳生活線上打卡挑戰,開啟定點回收廢棄塑料瓶「給個好瓶」裝置,鼓勵員工將飲用過的塑料瓶投入指定回收裝置,自發加入綠色再生的循環之中,爭當「綠色環保先鋒」。

拾起那個被隨意拋棄的塑料瓶

人們對「環保、綠色、可持續發展」的概念並不陌生,但一般人只知道塑料瓶「能夠被回收」,很少有人知道它們被回收之後的去向。在過去,消費者對可持續材料的接受度和熟悉度並不高,更不用說身體力行地去支持環保可持續的消費產品了。

到了後來,全國範圍的垃圾分類提高了大家對資源循環再利用的關注度;與此同時,市場環境開始發生變化,越來越多品牌開始重視可持續消費,讓普通人越發認同資源循環再利用的重要性。

一個可見的趨勢是,越來越多年輕消費者主動去關注商品背後的環保內容,熱衷於購買由可持續材料製作成的服裝、包包,把低碳環保搞出一種值得高調「炫耀」的時尚感。

廢棄塑料瓶除了被丟進垃圾桶,還能用來做什麼?(圖/圖蟲創意)

過去年輕人覺得丟人的「撿破爛」,甚至也活化為新生活藝術。像阿哲這樣的年輕人可不在少數,豆瓣小組「撿垃圾即是藝術」中有6萬多名成員,還有了專有名詞——「stooping文化」,更有不少人相約周末一起參加志願者活動,到街頭去撿被隨意棄置的空塑料瓶。

可以這麼說,關心地球和環境成為新一代中國人的共同特徵。

歐睿國際發布的《2022全球十大消費者趨勢》中的數據顯示,在2021年,67%的消費者嘗試通過日常活動為環境帶來積極影響,1/3的人們正在積極主動地減少個人碳排放,1/4的消費者採用碳抵消補償方法為環保事業做出貢獻。

另外,Vogue Business針對中國Z世代消費者開展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有過半數18—24歲的消費者認為自己對「可持續」概念的了解相對清晰準確。

環保是一個非常宏大的議題。當一個微小但有效的方案被提出,整個社會的內心會被喚醒,並樂於參與其中。這不僅僅需要個體的力量,還離不開企業的貢獻。

今年推出「寶貝重塑計劃」的華潤怡寶,正是希望不斷為可持續發展提供新思路,創新開展關於飲料瓶循環再生議題的創新公眾教育,包括打造可持續花園工廠、在社區開展飲料瓶回收、展覽互動、共創等,在公眾科普呈現方式、傳播內容與合作機制創新方面開展實踐,讓公眾直觀地了解塑料瓶循環再生全過程,並感知收穫時尚的塑料再生製品,從而參與到綠色低碳、循環無廢的新生活,助力塑料再生循環的全社會參與。

華潤怡寶在社區開展飲料瓶回收、展覽互動、共創等活動。

某種意義上,所謂的「商業是逐利的」「商業就是追求股東利益的最大化」,只是眾多商業理念的一個分支。在不同的視角下,商業也可以「關注員工、關注社區、關注環境」。

環保和商業不是敵人

環保是一個巨大的問題。整個社會對於環境保護的態度,早已形成堅定且洪亮的共識:「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對一座城市而言,發展固然重要,綠色低碳同樣重要。

早在2019年,深圳便成功入選全國「無廢城市」建設試點,此後,深圳不斷推進「無廢城市」建設,取得一系列豐碩成果。2022年,深圳市正式提出在「十四五」期間全力打造資源循環與減廢降碳超大型示範城市。

而成為真正的「無廢城市」,離不開包括企業在內的整個社會的高度參與。

截至目前,由華潤怡寶開展的「寶貝重塑計劃」項目已經在深圳連續舉辦三場活動,通過「所見即所得」的創新互動模式讓公眾更加直觀地了解塑料再生循環的模式和意義,讓綠色環保理念不再只是一句空洞的口號。項目更吸引了深圳市無廢產業技術協會、抱朴再生、綠點環保促進會、REDO重塑實驗室等在內的多家專業環保公益組織加入,在回收活動鏈條上讓多方受益。

「寶貝重塑計劃」讓綠色環保理念不再只是一句空洞的口號。

而在12月10日的「寶貝重塑花園」里,華潤怡寶還向深圳市南山區沙河街道捐贈了分別由塑料瓶瓶身和瓶蓋再生製成的遮陽傘和長椅,真正實現可再生物品「從社區來,回社區去」的初衷。12月21日,華潤怡寶聯合華潤化學材料開建的全國首座「低碳再生主題」公益圖書館在福建省三明市清流縣李家小學落成。圖書館配備的106件書架、桌椅都不是普通材質,而是由含有30%回收PET飲料瓶的新型材料加工製作而成,相當於消耗近50000個PET飲料瓶。

12月21日,華潤怡寶聯合華潤化學材料開建的全國首座「低碳再生主題」公益圖書館在福建省三明市清流縣李家小學落成。

活動到這裡並未戛然而止。在未來,「寶貝重塑計劃」將會走向全國其他城市,聯合更多的當地政府、專業和媒體資源,讓更多的公眾對循環再生的未來圖景產生嚮往,從而為低碳生活的實現、美麗中國的建設貢獻力量。

這恰恰說明,越是像「環保」這樣看似空洞的概念,越是要貼近消費者且易執行的活動。環保並不是一種圍繞企業社會責任的公關技巧和品牌策略,而應當實實在在地融入到企業發展中的戰略目標——這與當下流行的ESG理念不謀而合。

環保和商業不是敵人,現代化消費和可持續發展更不是互相對抗的關係,因為在環保面前,沒有人能夠獨善其身。

作者:良豪

校對:賴曉妮

排版:小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