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歲男孩叛逆期越來越厭學,該怎麼辦?

2022-04-18     薇安說

原標題:14歲男孩叛逆期越來越厭學,該怎麼辦?

01

這是知乎上一個爸爸的求助。

大意是他14歲的兒子初一下學期性情大變,暴躁易怒,經常與父母發生爭執,到了初二也不見好,於是父母帶著孩子一起去做了心理諮詢。

通過心理諮詢,父母意識到之前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有很大問題,於是他們決定改變,最大的表現就是開始接納和放手。

令父母始料不及的是,原來只是脾氣暴躁的孩子,做完心理諮詢和被父母完全接納之後,情況反而越來越嚴重了。

厭學,開始三天兩頭請假,發展到後來一兩個月也不去上學;

作息時間混亂,甚至完全黑白顛倒;

沉迷於電腦,尤其是B站和「我的世界」這款遊戲;

基本不出門,不運動,經常一周都不會走出家門;

不講衛生,不刷牙不洗澡,連矯正牙齒的牙套都不戴了。

厭學,開始三天兩頭請假,發展到後來一兩個月也不去上學;

作息時間混亂,甚至完全黑白顛倒;

沉迷於電腦,尤其是B站和「我的世界」這款遊戲;

基本不出門,不運動,經常一周都不會走出家門;

不講衛生,不刷牙不洗澡,連矯正牙齒的牙套都不戴了。

當我看到下面的回答時,大部分都讓我覺得十分可悲。

有說心理諮詢失敗的,有說父母的問題太大的,於是又開始從頭「數落」父母,比如家長並不是真正接納孩子,只是覺得自己接納了,比如家人同做到真正共情孩子,沒有給孩子充分的引導和幫助,最後來一句「我做了很多少年個案,就沒發現一個沒有問題的父母」。

我說這一看就是沒有孩子的人說的,但凡有孩子的父母肯定都會意識到這樣一個問題: 這世界上壓根兒就不存在完美的父母。或者退一萬步,哪個人是沒問題的你告訴我?

02

以前的論調是「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現在則完全成了「天下無不是的孩子」。

我頂煩這種不管孩子出現什麼問題都說一定是家長做得不夠好的觀點,當然我也承認確實很多家長存在的問題比較大。

但是你得知道,那位求助的父親其實已經有了覺醒的意識,他可以全家一起去做心理諮詢,並且做到接納孩子和對孩子放手,這已經非常非常不容易了,真的非常不容易了。

我在留言中告訴他,我說別聽那些沒孩子的在那兒瞎幾把指導,你們做父母的已經盡力了,現在你們需要的,只是時間。

從孩子的症狀來看,已經很像抑鬱症了:脾氣暴躁,不愛出門,懶,不講究個人衛生,這些都是抑鬱症發病的表現。所以有必要的話,還應該帶孩子去精神科或身心科檢查。

另外,他的表現其實很像一個很辛苦的人終於得到了休息的機會,如果想要休息好,那可不是一天兩天甚至三五個月的事兒。

咱就說如果今天讓你搬八個小時沙袋,明天你渾身疼不?後天呢?大後天呢?小時候咱們跑個八百米一下樓腿都得疼個一個禮拜,更何況長期在繁重學習壓力下苦苦支撐的孩子呢。

孩子就是徹底放鬆了,聽從了心和身體的「指揮」,完全堆了下來。這是一個孩子由緊到松、由被控制到被接納過程中必經的「垮掉」的過程。當然,我不能說百分之百的孩子都會這樣,因為人與人差異性太大,有些孩子,「垮掉」,是一定的。

如果家長能夠帶孩子去精神科、心身科檢查,能夠一直堅持做心理諮詢,那麼只要過了這個階段,孩子就會慢慢好轉。

這跟有波峰必有波谷是一個道理,沒有人會永遠站在波峰上,也沒有人會一直待在波谷里。

在波谷里的時候,我們需要的只是時間,積蓄起力量重新開始的時間。

那麼作為父母,在這個階段我們最應該做的,就是放下自己的焦慮,父母焦慮,孩子必然會焦慮,這絕對沒商量,哪怕你不說,孩子也一定會知道你們非常焦慮,對於情緒與氛圍,孩子尤其敏感。

放下自己的焦慮,接受現狀,照顧好孩子的生活起居,關心而不過度關注,然後專注於做自己的事就行了,好好工作,好好賺錢。

甚至好好逛街,好好跟朋友聚一下,也就是說,父母也必須得有自己的生活,而不是一雙眼睛一顆心整天都長在孩子身上,這就是焦慮,父母一焦慮,孩子就完蛋。

另外,說心理諮詢沒用的,我認為不排除心理諮詢師這個隊伍魚龍混雜,但即便你遇到一個好的心理諮詢師,如果你認為諮詢幾次就能讓你變好,甚至能夠改變你的人生,那所有心理諮詢師在你眼裡肯定都是不合格的。

03

我無數次說過,心理諮詢師不會給你解決任何問題,而是通過諮詢讓你自己意識到問題,然後由內到外地產生能量和改變的動力。

我們都知道,一個雞蛋從外面打破,那是毀滅,從內往外打破,才是生命。

心理諮詢師的作用,明顯是後者。

心理諮詢師又不是賣七色花的,你花錢買一朵馬上就能滿足你的願望,怎麼可能,如果這樣,誰還會買七色花啊,早用來滿足自己的願意了,跟一朵花要一億,七朵就七億,誰還去當心理諮詢師啊。

可能你認為我說的這些過於自信,甚至過於絕對了。

可能是我覺得自己有這個資本吧,畢竟上面我所說的,都是我親自經歷過的。

我親自經歷過我女兒「垮掉」的整個過程,比如黑白顛倒啊,比如天天刷手機啊,比如房間裡亂得像垃圾場啊,我都經歷過。

除了照顧好她的生活,除了一如既往地保持關心,我從來不會過度關注她,因為,我有我自己要做的事啊。

這個階段,她沉溺於自己那個重建的世界裡,我也得有自己的生活甚至世界,比如每天寫文章,做手工,照顧貓狗,照顧花草,當我們更多的關注點和精力都在自己身上時,就不會因為孩子焦慮,你的鬆弛孩子一定會覺察到,於是,他們才能真正的「垮」下來。

是的,對於很多孩子來說,這個「垮」,是個必經過程。

不過咱們得拍著良心說,這個過程很折磨人,凡是能做到真正接納孩子並堅持下來的,都非常非常不容易。

不容易又能怎麼辦呢?是啊,那也不能抱怨,抱怨自己怎麼生了這樣的孩子,記住,兒女都是緣,奔你來沒奔別人去,那都是有深層原因的,儘管目前我們不知道這深層原因到底是什麼。

羨慕別人家孩子和抱怨自己家孩子,一點兒用也沒有,平添失落和悲傷而已。

在我覺得很艱難時,要麼自己哭一場,要麼給我媽打電話。

這個時候,媽媽的懷抱,就是我們最大的能量補給站。

而我上面所說的,現在我們對孩子所做的一切,就是在為孩子提供同樣的能量補給站。

- THE END -

讀者都說,蘇小旗是寫故事的高手,從來不靠奪人眼球的標題與浮誇惡俗的情節吸引關注,她具有的,是細膩動情的描寫,是深邃動人的情意,更是無邊無際大開腦洞的想像,讀完令人靈魂悸動,掩卷回味。

因此,太多人在看了蘇小旗的故事後,都感慨相見恨晚。但蘇小旗說:每一個關注,都是恰逢其會,而不是相見恨晚。

如果你喜歡看故事,可以關注「蘇小旗」,閱讀以下精彩故事。

痴情女在臨死前說的的最後一句話

周桃出生在雲南某小鎮,高中因為初戀失敗而輟學,此後外出打工,認識了對她一生有著重要影響的男人。

她愛他,愛得倔強,愛得生死跟隨,愛得心甘情願為其赴死。

哪怕在知道他是一個毒販後,她依然願意為他鋌而走險,她的願望很簡單,只干這一次,然後跟他一起平淡幸福地生活下去。

直至被抓,直至被押赴刑場,她對他的信息依然不肯透露一絲一毫。

她是女兒,是妹妹,是為了男人情願獻出一條命的傻姑娘,直到她臨刑前撕心裂肺地喊出了一句話……

這個故事,是蘇小旗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一個女死刑犯的最後一句話》, 進入公眾號蘇小旗後,在後台 發送「周桃」即可閱讀,同時還可看到真實事件主人公的容貌,是的,她真的很美。

完美情人的葬禮

林春是一個患有季節性情感障礙的女孩兒,為了逃避寒冷的冬天,每年進入冬季,她都會帶著旅遊團到海南,是的,她是一個導遊,同時也會為一些公眾號錄製文章。生活自由而又自我,就像她那一頭短短的,一笑起來就會全部仰到後面的短髮。

她與情人江野,從來不說愛,偶爾相見,說話,喝酒,然後纏綿地做愛,她對江野講述了自己小時候的故事,她早逝的父親,和再婚的母親,她說如果她死了,就挫骨揚灰,江野不同意,林春問:如果那時候我結婚了呢?有了孩子與愛人呢?江野依然不同意。

冬季再次到來,林春給江野發了一條告別簡訊後,再次帶團去了海南。但是以後,江野再也沒有見過她。

林春,她是否還活著?如果已經死了,卻為什麼連一個葬禮都沒有?

這個故事,來自靈魂寫手蘇小旗《完美情人的葬禮》,她筆觸細膩優質,讀完令人回味無窮,掩卷即使不落淚,也如餘音繞樑,令讀者日日所思。

進入蘇小旗個人公眾號,在後台發送「林春」,即可閱讀《完美情人的葬禮》。

竟你我夫妻一場

在丈夫楊曜去世一年多之後,伍薇在他的手稿本里發現了一張離婚協議書。

儘管兩人結婚後一直沒有孩子,但關係卻一直融洽,感情甚佳,伍薇如同溺水的人,想要呼吸,可進入身體的,卻全是眼淚。

此後伍薇開始了調查,抽絲剝繭,真相漸漸浮出水面,直到那個女人,帶著楊曜的孩子站在了她的面前……

這是一個關於女性自我救贖與蛻變的故事,也許查出事實的真相併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伍薇以後,該怎麼辦,該怎麼樣將過去的斷壁殘垣統統棄之,而投入新的生活中去。

直至結尾,從越南回來的伍薇大著肚子,站在了另一個男人面前……

這個故事,來自蘇小旗《畢竟你我夫妻一場》, 進入蘇小旗的公眾號,在後台發送「夫妻」,即可閱讀。

關於蘇小

蘇小旗,自媒體中一個獨特的存在。擅長所有文體和內容,文風清麗舒長,文字具有極高的辨識度。

作為單身媽媽,無論生活還是公眾號,都被她經營得風生水起;

作為正在療愈中的抑鬱症患者,文字中飽含坦然與光亮,被鐵桿粉絲稱為「靈魂寫作者」。

每一個頻率相同的美麗生命,都在期待相遇,蘇小旗,就在這裡。

她寫有兩性爆文 《這才是男人出軌後女人最正確的做法》(進入公眾號蘇小旗後在後台發送「出軌」即可閱讀);

寫有 《男性出軌良家與刺激的區別》(進入公眾號蘇小旗後在後台發送「良家」即可閱讀);

寫有育兒爆文《有人給我十歲的女兒發了一張不雅動圖(進入公眾號蘇小旗後在後台發送「女兒」即可閱讀);

她還寫有各種情感溫情故事,她以一個書寫者的真誠態度,等待與你相逢。

點擊貼片認識蘇小旗

-聲明-

為了增加內容的豐富性,

不定期會推薦其他公眾號給大家。

文案和內容由對方提供,

不代表我們的價值取向,

大家可以獨立判斷和選擇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2176ab7acadd24c617f5c152cae1ea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