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唐時期,陰山一直是北部屏障,後來為何反成遊牧部族後方

2022-05-30     楓葉談古今

原標題:漢唐時期,陰山一直是北部屏障,後來為何反成遊牧部族後方

陰山這個名字從最早出現開始,就與抵禦北方草原遊牧部族入侵緊密相連。司馬遷的《史記·匈奴列傳》:「(趙武靈王)北破林胡樓煩。築長城,自代並陰山下,至高為塞。而置雲中、雁門、代郡。」王昌齡的著名詩篇《出塞》,更是有「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千古名句,至今讓人傳頌。

這座東西綿延1200多公里的山脈,比著名的祁連山還要長200千米左右,其橫亘於內蒙古自治區中南部,東起大興安嶺,西至河西走廊,北接阿拉善的茫茫沙海,極具雄偉氣息,金代詩人元好問甚至寫到:「中州萬古英雄氣,也到陰山敕勒川」。當地民歌也贊道:「敕勒川,陰山下,天蓋穹廬,籠蓋四野。」

秦國北擊匈奴,可惜國祚太短

在自然地理上,陰山山脈不僅是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之間的界山,也是古時農牧區分界線。由於山脈對氣流的阻擋作用,山的南北,自然條件迥異;北邊「少草木,多大沙」,自古就是北方游牧民族角逐的大舞台,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契丹、蒙古等北方遊牧部族先後在這裡崛起,並不斷向南方的中原王朝發動入侵。

戰國時期,秦、趙、燕等諸侯國忙於彼此間的兼并戰爭,邊防實力有所削弱。草原上新崛起的匈奴大舉南下,控制了趙武靈王時修築的北長城,穩固地占領了陰山及河套等地區。此後,匈奴人以此為基地,不斷對四周鄰族展開強大攻勢。直到秦統一天下後,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派大將蒙恬統軍30萬北征,將匈奴勢力一舉趕回了陰山以北地區。

強漢盛唐攻滅匈奴突厥

可惜,秦朝國祚過於短暫,秦始皇逝世後,其子胡亥亂政導致天下大亂,陰山又重新落到匈奴手裡。幾乎一個世紀後,雄才大略的漢武帝重新對匈奴發動戰爭,衛青、霍去病、李廣等名將輩出,匈奴被迫遠遁漠北,徹底喪失了對陰山山脈的控制權。史載「匈奴失陰山之後,過之未嘗不哭也」。但隨著大漢王朝的逐漸式微,尤其是三國兩晉南北朝亂世開始,陰山再次落入遊牧部族之手。

鮮卑、柔然等相繼越過陰山南下,大肆搶掠人畜財物,甚至在長江以北建立與南朝分庭抗禮的北魏政權。到了隋唐時期,突厥人取代柔然在草原上崛起,並繼續南下攻擾中原,連入侵路線都效仿柔然老路子:從陰山著名的白道川直接南下,橫衝直撞。但隨著唐太宗李世民登基繼位,局面很快扭轉;公元629年,名將李靖統兵10萬北伐,在陰山下擊潰突厥主力,後來乘勝追擊,在陰山北口伏擊突厥王庭,將不可一世的頡利可汗一舉擒獲。

可惜,唐朝之後的中原王朝過於虛弱,再也沒能依託陰山山脈阻擋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契丹、女真、蒙古先後再犯中原,將橫臥的陰山變成了自己穩固的後方。明朝雖然推翻蒙元,並遷都北京,卻無力在陰山重建穩固防線,所以今日所見的明長城,已坐落在陰山以南。到了清代,漠南、漠北蒙古相繼歸附後,陰山南北儼然成為一家,陰山的屏障作用就更無從談起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210394414ee3e227167025e36654f1e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