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現在,隔代養育已經成了常態。主要還是因為爸爸媽媽們工作太忙,沒時間帶寶寶,剛好家裡老人又有時間,於是一拍即合,老人帶孩子,爸媽賺錢養家。不過因為觀念的習慣的問題,這種隔代養育也鬧出了不少「事故」,最近,這樣一則新聞就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這碗加滿牛肉的面,對兩代人來說,卻是一碗「毒麵條」,傷了老人的心,毀了孩子的成長。
這是一位網友在網上分享的:一位爺爺經常帶寶寶在小區門口的麵店吃面,因為寵孩子,爺爺每次都要把自己碗里的肉夾給寶寶。時間久了,爺爺乾脆跟店員說,直接把自己面里的肉放在孫子碗里,這樣夾來夾去可麻煩。
很明顯店員也能理解老人疼愛孩子的心理,沒多說就照做了。可是讓人意外的是,面剛端上來孩子就開始哭鬧,爺爺一開始還以為店員「偷工減料」,可一看,寶寶碗里滿滿的牛肉啊!爺爺很困惑,只能一邊哄一邊問寶寶為什麼哭。
結果寶寶給出了一個驚人的答案:每次你都把你碗里的肉給我,這次沒有,你肯定是把我的肉吃光了……
看完這個新聞你有什麼感覺呢?或許類似的事情眼下就在你身上上演。老人養育了很多子女,確實有比較豐富的經驗,但是由於種種原因,這種經驗往往會轉化為「溺愛」,讓寶寶不知道滿足、不知道尊重、不知道謙虛,最終成長為「小霸王」、「熊孩子」。
退休之後的老人,跟不上社會發展的節奏,失去了大部分娛樂,只能「依賴」孩子來填補自己空虛的內心。
埃里克森曾今在闡述人格發展階段論中這樣說:對於老人而言,生活中無法避免的矛盾就是完滿和不完滿生活的矛盾。倘若兒孫承歡膝下,老人自然是圓滿的、幸福的。但是目前的社會大環境「不允許」,兒女要打拚,那麼為了緩解寂寞,老人只能「依賴」孫輩。
我們常說,當你有求於一個人的時候,就會下意識的去討好他。老人需要從孫輩身上獲得「存在感」,以此來消磨時光,自然而然的就會對寶寶們的各種要求盡力滿足,再加上親緣關係影響,寵愛升級變成溺愛,就出問題了。
「老小孩」,「老小孩」,老人心理退化,更容易和幼兒產生心理上的「共鳴」。
很多老人在年邁的階段,言行都會如同幼兒一般,或者是因為自己幼時某些願望(被寵愛、被偏向)沒能達成,於是和幼兒產生了心理上的「共鳴」,孩子怎麼高興就怎麼來,在家長勸阻的時候還會不高興:「我小時候受了那麼多苦,難道現在還要看我孫子孫女受苦嗎?」「你們辛辛苦苦賺錢就是為了讓孩子吃苦?你忍心我不忍心!」
這種加倍的溺愛帶來的危害,我們都是有目共睹的,那麼應該如何改變老人溺愛孩子的這種教育方式呢?
說到底,問題還是出在家長身上,無論是老人的空虛還是幼兒教育的問題,家長的不參與和放任都是「罪魁禍首」,因此想要改變現狀,就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個方面:多參與。
工作忙是不看望父母的理由嗎?工作忙是不親自教養寶寶的理由嗎?都不是,是你的藉口罷了。
常去看看退休的爸媽,和他們分享自己工作生活的點滴,即便是他們聽不懂,也不會拒絕傾聽。
多參與父母的養老生活,多參與寶寶的成長生活,增加親子互動,建立起三代人之間的溝通橋樑,不要讓老幼無依,只能彼此「取暖」,才是改變現狀最根本的方式。
第二個方面:科學養娃,糾正爸媽跑偏的思想。
老人們通常是打心眼裡覺得,給寶寶所有他們想要的,就是愛孩子。所以說他們的一切做法,實際上也是出於愛,他們不信任我們的教育方式是因為覺得我們沒有經驗,那就給他們找有經驗的、權威的人。
老人最信任誰?專家。把自己平時經常的看到優質育兒文章,閒暇時間委婉的推薦給老人看看,內容優質,也更具有說服力,讓老人科學帶娃,避免寵溺。
第三個方面:和老人溝通不要抱怨,多說「好話」,學會「語言的藝術」。
老小孩最大的特點是什麼?倔。你語氣越差越強硬,他反抗的越激烈。收起你不耐煩的態度,用商量的語氣跟老人溝通,你會發現,老人其實沒你想的那麼古板不同人情,只不過不想順著你罷了。
你會這樣跟老人說話嗎?
「能不能不給孩子買可樂了啊?喝多了蛀牙不健康,怎麼老不聽呢?」
這樣不僅傷人心,老人也不會理解,委婉一點,換個方式能啟到更好的效果。
既點明帶娃的小問題,又給出了解決措施,而且還對老人做出了關懷,如果每個人都能這樣跟老人溝通,我相信溺愛孩子的現象會少很多,老人的退休生活也將更幸福,你覺得呢?
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群美育兒,讓我們用最好的方式陪孩子長大。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1wOabXQBd8y1i3sJ68U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