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鄉村行 | 清廉文化讓走馬塘從「一時紅」走向「一直紅」

2024-08-07     甬派

寧網編前語

人文鄉村建設以文化引領和支撐鄉村振興,為建設新時代文化高地、繁榮港城文化開闢新路。

寧波日報報網推出「人文鄉村行」系列報道,記者發揮「走、轉、改」的優良作風,深入鄉村海島,探尋各地的生動故事。通過一個個鮮活的案例,反映人文價值推動鄉村振興的支撐作用。建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推動文化與經濟相互融合,開啟人文經濟新篇章。

走馬塘村蓮花池。圖片由通訊員提供

中國寧波網記者張芯蕊 實習生楊羽 通訊員杜哲 周凌峰

曲徑通幽,古韻悠長。鄞州姜山鎮走馬塘古村落不大,按常規路線走一圈下來,只有1公里多。

可就在這短短1公里多路線中,仍會有很多個瞬間讓人駐足,看飽經風霜的老屋,聽歲月沉澱的故事,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

2024年,是走馬塘陳氏第33代後人、古村講解員陳麗波回到家鄉的第4年。在她的記憶中,這裡的故事早已數不清講了多少遍。可她卻說——

「就算是講了n次,走馬塘村還是會有新故事。」

在陳麗波眼中,走馬塘的「新」,時刻與古老的鄉土記憶並存。新故事既要一頭牽起「中國進士第一村」的千年歷史,也要一頭連著「網紅新村」的時髦有趣。

根深才能葉茂,源遠才會流長。從一處處簡單的歷史印記,到承載著人文與經濟雙重振興的生動例證……當記者今日真正走進這座小村落時發現,走馬塘村的「飛躍」,是對鄉土價值和文化底蘊的深刻理解,並將這份價值轉化為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行走在走馬塘村。張芯蕊 攝

喚醒走馬塘「記憶」

當謎面「走馬塘」三個字被重新拆解,「中國進士第一村」背後的深厚底蘊、悠長文脈,是什麼?

這一次,「謎底」不僅是走馬塘賡續千年的歷史,更是清正廉潔、崇文重教的蔚然家風。

2021年2月1日,距離農曆新年不過十幾天的時間,氣溫接近冰點,卻反倒與村裡紅紅火火的年味兒反差頗大。

彼時,為進一步深挖走馬塘的文化底蘊,傳承鄉土記憶,姜山鎮第一個旅遊諮詢點位,便在走馬塘村家風館南邊的遊客中心裡,熱熱鬧鬧地籌建起來。

而這,也是陳麗波與故鄉雙向奔赴的起點。

「雖是土生土長的走馬塘村人,但在外工作多年,依舊對家鄉的歷史一知半解。」作為即將要上任的講解員,陳麗波責任重大,在輾轉找到走馬塘第32代後人陳隆佐老前輩後,兩人對照著算是半本走馬塘「史書」的《陳氏家譜》,在還未置辦上空調的遊客中心裡逐字逐句地梳理,開始了一場近10天的關於鄉土記憶的「傳承」。

走馬塘村,曲徑通幽處。張芯蕊 攝

「陳老先生不僅對厚厚一摞的《陳氏族譜》十分了解,對其背後的小故事、村裡的風土人情更是如數家珍。」陳麗波回憶,關於走馬塘的點點滴滴,陳老先生都不捨得疏漏一分。

也正因如此,基於自己多年從事旅遊業的經驗,再加上陳隆佐近半個月的指點,陳麗波篤信——走馬塘的故事,大有可講。

春水碧於天,江南三四月,美景如畫,令人陶醉。經過全鎮上下兩個月的籌備,走馬塘村旅遊諮詢點位初有模樣:

「四世祖陳禾入朝為官,不畏強權、直言進諫,宋徽宗特賜『慶豐里』為『忠孝里』,自此成為一方敬仰之地。『文官下轎,武將下馬,牽馬而過河塘。』走馬塘的名字飽含對先祖一生清廉的敬意。」重新整合過的講解詞「語音包」上線;

曾經鮮少有遊客定位、遊覽的「家風館」,迎來了一批又一批遊客;

……

這一次「翻新」,讓「走馬塘」故事似乎更「動人」了一些。

勵志勉學、修身處世,一代代走馬塘人所堅守的家風家訓,如春雨潤物,無聲無息地塑造著每一個走馬塘人的品格與氣質。而歷經幾十代人樹立的價值準則,也將走馬塘村的歷史文化內涵融入到當下的現代發展中。

鄉土記憶,便是如此「有用」。

走馬塘村的荷塘小院。通訊員供圖

一池清蓮,何以激活業態

「走馬塘人愛『蓮』,是深入骨髓的。」走在走馬塘村門口的荷花池,陳麗波笑言,這個村子裡的不少產業,似乎都與蓮花有著關聯。

走馬塘的新故事,由此開始。

2022年6月,兩名「95後」青年在走馬塘村推出了別具一格的夏日限定款「荷塘咖啡」,火速「出圈」。

一片盛夏中的荷塘,荷葉田田,蓮花朵朵,清香四溢,背景馬頭牆層層疊疊,借美景加持,「荷葉咖啡」創下了一個月引流超2萬人次的紀錄,也自此邁出了借經濟新業態激活鄉村「新活力」的第一步。

「荷塘咖啡的成功是驚喜,但也並非偶然,因為它背後有著深厚的文化土壤。」陳麗波說。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是古人賦予荷花的讚美,也是走馬塘人代代相傳的品格象徵。作為族花,陳氏家族告誡後代要一身正氣,兩袖清風;為官要一清二廉;而為民者則要潔身自愛,嚴於律己。

陳麗君用蓮蓬扎染出的獨特顏色。張芯蕊 攝

或許,當村民們的創業熱情被點燃,在集思廣益能做些什麼,要做些什麼的時候,一池清蓮,便成為了「催化劑」。

「學會了扎染以後,舉一反三,用家門口的蓮蓬做顏料,居然也可以染出很有特色的手工藝品。」荷花池旁的荷藍染坊,是陳麗軍一手經營起來的「共富」小店。幾年前,才剛學會這門手藝的她,現在已經可以「就地取材」,扎染出獨特的「美拉德色系」產品。

「製作工藝都是一脈相通的,但荷葉、蓮蓬卻是我們走馬塘的特色。」陳麗軍說。

每當來往的遊客,走進染房,清一色的「藍」並不會讓人覺得單調,反而因為蓮蓬扎染出的淺棕色的點綴,使得這裡多了一份自然與古樸的氣息。

在這裡,有人取的是真材實料,有人取的是花海美景。

荷花池的石碑。楊羽 攝

清正廉潔「進士糕」,以及計劃推出的「步步生廉」荷花宴等特色的農家小吃,以一池美景為底,以愛蓮之心為襯,村內的業態也如同盛開的蓮花般,愈發有活力、多元起來。

讓文脈有尋根之處

文脈綿延古今,也要讓後人尋根覓跡。

隨著「網紅新村」的標籤愈發深入人心,現如今的走馬塘村,已經成為了眾多攝影愛好者和遊客爭相打卡的熱門地點。但如何確保走馬塘的文化底蘊和鄉土記憶得以長久傳承,卻並不僅僅靠一時的熱鬧和繁華。

從「一時紅」走向「一直紅」,圍繞走馬塘的歷史、文化、家風家訓等核心內容進一步開發研學游,成為了走馬塘村錨定的下一個目標。

而隨著「家風家訓館」「進士文化館」「百年診所」等一系列文化「點位」的落成和完善,走馬塘村的歷史文化脈絡愈發清晰,也為研學游提供了更為豐富的資源和平台。

位於走馬塘村入口處的一池蓮花。楊羽 攝

家風正則民風淳,民風淳則政風清。

2022年,由寧波市演藝集團創作,以走馬塘陳氏家族清廉故事為原型的清廉主題越劇《走馬御史》首演,再現了走馬塘陳氏家族中的清廉典範。2023年,越劇《走馬御史》亮相國家大劇院,並在幾年間不斷在各大城市展示、推廣,更是讓「名聲在外」的走馬塘因廉潔家風而再度「出圈」。

腳步輕輕穿古巷,清風徐徐繞身旁。文脈深厚,清廉家風,走馬塘村也是一片研學的好去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1f84f370b6944db5af26eb2945210f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