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敏感、多疑、「玻璃心」,是我充足的「陪伴」給孩子挖的坑

2023-04-02     陪寶寶寫日記

原標題:孩子敏感、多疑、「玻璃心」,是我充足的「陪伴」給孩子挖的坑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女兒會因為同伴不跟她玩而無比難過,會因為小朋友一句無心之語而痛苦,會因為我一個警告眼神而懷疑對她的愛。

一看到女兒的這行為舉止,就讓我瞬間掉進無比焦慮的深淵裡。

這些年來我無時無刻都陪伴在她身邊,未曾離開過她一次,怎麼到頭來她依舊膽怯、敏感、多疑、不安呢?

想想我們那一代人,在那個物質比較匱乏,父母也沒有時刻陪伴在身邊的小時候,還不是樂觀堅強地生活著。

怎麼到了現在的孩子,變得如此脆弱了呢?

有天放學女兒紅著眼眶跟我說:媽媽班上的小朋友說我衣服上的這個花邊不好看,我要剪掉。

我聽了挺驚訝的,因為這是她昨晚就挑好的衣服,出門前還跟我說最喜歡衣服上的這個花邊了。

我問她:那你自己心裡怎麼想的,喜歡嗎?

她想都不想就回答:喜歡。

「那你想剪掉嗎?」

「不想。」

「那就可以了,跟隨你自己內心的感受,沒必要別人一說什麼就得去做。」

可是沒過一會,她又在小聲地哭泣起來。

「怎麼了嗎?」

「我還是覺得要剪掉啊,因為小朋友說不好看。」

漸漸地我的耐心被磨滅掉,很不耐煩地說:不要哭了,她說不好看就不好看嗎?你是跟屁蟲嗎?不管你了,你愛咋樣就咋樣,以後都別問我了。

那一刻哭聲是被止住了,但她的心卻受傷了。

往後的日子裡很多時候我問她話,她卻不語,只會搖頭和點頭。

我生氣地說:要用嘴巴表達出來,我要的不是搖頭和點頭,是成啞巴了嗎?

那天她抬起布滿淚痕的臉沖我大吼到:你才是啞巴,我討厭你說髒話!

看著她怒氣沖沖的樣子,那一刻懊悔自責充滿了我的腦袋,我究竟怎麼了,怎麼會用如此尖酸刻薄的話語對待自己的孩子。

我不得不審視從她出生以來對待她的教育方式。

開始查找她這一行為背後的根源。

心理研究表示,這是一種「玻璃心」的表現。

什麼是玻璃心?

玻璃心原義是指心像玻璃一樣易碎,用來形容內心敏感且脆弱,一碰就會碎。無法接受別人的批評、指責,甚至是他人有意或無意的玩笑也會被當作對自己的攻擊。

「玻璃心」的孩子通常表現為:

敏感,非常在意別人的評價,聽不得批評,還沒說幾句就生氣、哭鬧;

心理脆弱,接受不了失敗,玩遊戲、參加比賽,只能贏不能輸;

抗挫折能力低,懼怕挑戰,遇到困難容易退縮、放棄,自我否定。

那麼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女兒變成這樣了呢?

當天夜裡,我輾轉難眠,回想從女兒出生到現在,我究竟是怎樣養育她的。

一歲時她對各種各樣的車特別感興趣,尤其喜歡坐別人的嬰兒車,我總跟她說:這是別人的車,不可以坐。

二歲時她在公園裡發現了沙子,樹枝,樹葉想玩,我大聲制止了她說:髒不能玩。

三歲時別人給她小零食,當她用渴望的眼神想徵得我同意時,我說:你不能吃。

曾經的對話也歷歷在目:

媽媽我想幫忙洗碗。

你洗得太慢了,不用你洗。

媽媽這個我自己來。

看你笨手笨腳的,說了你不可以的。

嗚嗚嗚,媽媽我摔跤了有點痛。

就那麼一點點,堅強點,有什麼好哭的。

媽媽都說了不是放這裡的,是放那裡。

你這孩子怎麼這樣,放哪裡還不是一樣,為什麼這麼倔強。

一次次對她說的否定拒絕,一次次對她的說不可以,一次次對她的不接納,一次次無視她的執著。

本還在對她教育沾沾自喜的我,才發現原來這麼多年曾給她挖了這麼多坑。

曾記得有次在上家庭教育課時,老師收集「你的孩子令人頭疼的問題是什麼?」

我提出的是:挑食,不愛吃青菜和水果,只喜歡吃肉。

飯桌上時常就是孩子說不吃,我便發火道:不吃就不吃,那你以後都別叫我做飯給你吃了。

老師給我的點評真是記憶猶新,讓我想想多年老了以後,牙齒也掉得差不多了,孩子給我做了飯,我不喜歡吃。然後她也學著我那樣說:不吃就不吃,那你以後都別叫我做飯給你吃了。

頓時醍醐灌頂,我們今天對待孩子的模樣就是孩子以後對待我們的模樣!

宋慶齡曾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孩子從幼兒園到小學、中學時期,大部分是生活在家庭里,而這正是孩子們長身體、長知識,培養性格、品德,為形成世界觀打基礎的時期,父母的一言一行都給孩子深遠的影響。

正如《母親的影響力》中所寫:母親對孩子的影響力,猶如一股永不間斷的力量,將持續孩子的一生。

該如何把這些曾經對孩子挖的坑努力填埋呢?我開始想辦法改變自己,逐步改變對女兒的教育方式。

我的一位朋友在一個教育中心上班,她說她們中心遇到過很多跟我女兒一樣的孩子,玻璃心只是其中最常見的一種,比這類孩子嚴重的,還有缺乏自制力、無法管教、叛逆暴力、逃學厭學甚至小偷小摸等,我女兒的情況不算嚴重,不需要送到專門的素質教育中心。

朋友給我以下幾點建議:

1.無條件接納她,允許有情緒的產生

以前我一看見她哭哭啼啼的心理就特別煩躁,一手就把她推開,說你自己哭夠了,再來找我,別煩我。

現在我既要能看見她的情緒,也要能看到自己的情緒,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接納她的情緒。

時刻謹記著:父母的情緒決定著孩子整個世界的陰晴與溫度。

跟她說不要害怕悲傷,誰都會有情緒低落的時候,要學會堅強和反省,要一次比一次更強大。

教她要做情緒的掌控者,而不是被情緒的控制人,讓她嘗試面對情緒來臨時如何處理。

2.尊重她的秩序感,允許她敢說「不」的權利

兒童教育專家孫瑞雪老師在《捕捉兒童敏感期》一書中,曾寫道:

兒童秩序敏感期是從幼兒出生後的幾個月一直到6歲,並呈現螺旋式上升的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為了秩序的破壞而哭鬧,秩序一旦恢復就會安靜下來;

第二個階段,為了維護秩序而說「不」,自我意識開始萌芽;

第三個階段,為了維護秩序而執拗,一切要重新來。

如今四歲多的女兒的秩序感真是尤為明顯,以前常被我誤認為太執著。現在我學會尊重她,並給她做好榜樣。

「不」並不僅僅是大人才有的權利,同時也是孩子的權利。一個不懂得拒絕人,一個不會說「不」,不敢說「不」的人,是不自信,不快樂的。

所以當她對什麼不滿時,鼓勵她勇敢地表達出來。

繪本《西奧和不先生》西奧對說「不」,從最開始的害怕,到感謝,到駕馭,變得更加自信和快樂。

有次我帶她到樓下玩,當她手裡拿著的新玩具被小朋友搶走時,只見她大聲地說:我不喜歡你這樣,玩具是我的,沒經過我的同意不許搶我的玩具。

3.不再包辦孩子的生活,學會示弱

曾聽過一句話:「父母的示弱,就是有技巧地放開孩子的手,推著他們去成長。

懂得向孩子低頭的媽媽,並不是真的慫,也不是對孩子無底線地讓步,而是一種柔軟的智慧。

最柔軟的,有時往往能給孩子帶來最堅強的力量。」

每當看到她笨手笨腳嘗試各種事情的時候,控制自己想去幫忙的衝動,耐心地等待她一步一步地去嘗試。

心理學教授李玫瑾也一針見血地指出:

「父母一定要學會示弱,要經常把問題拋給孩子一起討論,

孩子就會努力幫助父母一起解決難題,在這個過程中,他反而會越來越成熟。」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也面臨各種選擇;

媽媽要做的不是強勢地插手幫她解決,而是學會放手,多製造機會讓孩子想辦法自己解決,這樣才能培養出一個有主見的人。

曾看過一首小詩:

這世上

母愛有很多種

一針一線的惦記與溫情是母愛

一日三餐殫精竭慮的照顧是母愛

而會撒嬌示弱

也是一種別開生面的母愛。

其實,孩子的問題,其根源都在父母。

每個「玻璃心」孩子,都應該被溫柔對待。

愛和支持,是治癒孩子心靈的最好「藥方」。

與其說是父母養育了孩子,不如說是孩子讓父母成長了。

作者:等風來
兩個孩子的職場媽媽,左手執筆右手帶娃,喜歡讀書、寫作、畫畫、堅信即便生活一地雞毛,內心也要擁有自己嚮往的詩和遠方,關注我,持續給您提供更多育兒乾貨。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1f8074b2dd466d1033b8cba84ac97ab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