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前踩中「滷味+下沉」風口,他狂開店200+

2022-04-26   火鍋餐見

原標題:7年前踩中「滷味+下沉」風口,他狂開店200+

今年3月份的重慶遊學,餐見君結交了一位叫張勇的學員。

大家的印象中,叫張勇的都是牛人,比如海底撈創始人、阿里CEO。這位張勇的經歷果然也不一般:

7年前踩中滷味火鍋風口;牛肉火鍋倒閉潮下,他逆勢開店200+;客單價親民,就向效率要利潤......

90年代,當其他同學選擇熱門的對外貿易、經濟學專業時,張勇因為「想開個飯店,天天有好吃的」這個樸素理由,選擇了餐飲管理,畢業後,被分配到蘇州的一家連鎖餐飲公司。

2003年,他正值20歲,開始自己創業,因「資金有限」,就避開了競爭激烈的大城市,選擇進軍小地方,開的第一家雞火鍋店川香樓到現在快20年了,活成了當地的「老字號」。

創業10年後,張勇又成立了牛好牛滷味牛肉火鍋,除了事業更上一層樓,他在餐飲行業的修為也進化成2.0版本。

牛好牛 張勇

提前7年踩中兩大風口,啥感覺?

滷味火鍋在2020年迎來了爆發,但那時候是2013年,張勇是怎麼提前預判的?

首先對於牛肉食材,他有著獨特的見解:對比雞鴨魚,牛肉既能做高端,又能做出性價比,雖然價格一直往上漲,但是消費者吃它的喜好一直沒變。

同時,「蘇州人喜歡吃魚、蝦,對牛羊肉不那麼愛吃」,那主打牛肉的牛好牛在蘇州就相當於小眾火鍋,競爭比較少。

至於為什麼融入滷味,這其實算歪打正著。

張勇整個團隊重慶人居多,愛吃的重慶麻辣牛肉、夫妻肺片都非常辣,蘇州本地人可能接受不了,所以他們就選擇了滷味牛肉,口味比麻辣產品要清淡點,但也更養生。

門店形象不斷升級

張勇這次創立牛好牛,沒有盲目更換路線,依然依託之前大量在三四五線城市開店的經驗,面向「下沉市場」,開社區店,走「農村包圍城市」路線。

他說,「我們的消費者就是30~45歲的客戶群,主要是家庭化、朋友化消費。做的也是熟客生意,用穩定的單店模型把生命周期拉長。」

沒想到幾年後,「滷味、下沉」都成了大火的品類和趨勢,這可能是餐飲老闆對行業不自知的預判吧。

由於超前踩到了這兩大風口,所以牛好牛也吃到了餐飲的紅利期,目前有200多家門店。

客單價親民,一切向「效率」看齊

牛好牛的客單價之前在60元左右,2020年因為牛肉漲價,變成了80元左右,在牛肉火鍋中性價比還算很高。

既然客單價上親民,那麼利潤從何處來?張勇選擇在「效率」上找補回來。

1、精簡SKU,提升出餐速度

在產品結構上,牛好牛是「滷味牛肉+涮燙素菜+小吃」的簡單組合。SKU也非常精簡,滷味牛肉9種,素菜40+種,小吃5種左右。

牛好牛 產品

主產品滷味牛肉一直固定,只會在素菜上做些更迭。

「通過多年研究發現,顧客吃火鍋時總會點自己喜歡吃的那幾道菜,所有顧客共同喜歡的不超過10個,而且素菜的毛利低,沒必要上太多。」

簡單穩定的產品結構,不僅保障了出品的穩定,還讓出餐速度非常快。

2、半自助模式,一家店只需8人

牛好牛採用的是「滷味牛肉自選稱重,其它燙菜N元/人暢吃」的半自助模式(燙菜的價格按當地市場自由調節)。

顧客進店後,可以現選自己想要的滷味牛肉,稱重後,由服務員現切,加入料包就可以端上桌了。

牛好牛的現切明檔越來越凸顯

張勇自2016年就自建了工廠,滷味牛肉及料包統一配送,其它素菜在當地採購,操作非常簡單。

牛好牛一家店200平左右,一般需要8個人,不需要過多的桌邊服務,人效比較高。

3、縮小收銀台、後廚面積,提升坪效

「一般的收銀台做得很氣派,但是占面積太大,沒必要。」張勇把它的面積縮小,用更多的地方展示自己的明檔現鹵,增強顧客的體驗感。

同時,因為牛肉都已提前標準化規制,不需要複雜的工序處理菜品,所以後廚面積只需要30平左右,更多的空間留給選菜區和用餐區。

4、生意旺時做留客,提升淡季復購率

一般每年的3~5月份是生意淡季,「這時候剛過完年,留在家裡的人變少了,同時大家去吃飯消費的頻率降低了」。

想要生意不淡,張勇認為年前就要布局,尤其是生意比較好的1-2月,這時候,不僅要服務更加到位,讓顧客印象分提高,還要以抽獎或者充值的方式送券。

經他們驗證,送券是最有效的「咱們做社區店的一定要把券的有效期延長一點,這樣消費者就不捨得扔,他始終記得有個券要來消費。」

這樣,淡季的復購率就會有所提升,營業額下降也不太多。

從業餐飲20年,他有3點反思

1、不是所有鄉鎮,都是下沉市場

比如,牛好牛目標客群在30~45歲,「只要當地人群在這個年齡段,有消費能力,且能接受我們的客單價,我的店都可以開在那,跟具體哪個城市關係不大」。

像牛好牛許多門店開在了長三角地區的一些鄉鎮,如果類比二、三線城市的話,相當於那裡的一個區,你說這叫下沉,還是不下沉?

同樣,「如果一個社區的年輕人居多,也不適合我去開店,因為他們的消費能力有限。」所以真正要看的,是當地人群年齡和消費能力,跟自己預期的是否匹配。

2、大的營銷活動,一年做2次就夠了

相比一、二線城市注重品牌營銷,下沉市場基本只能做到「店」的宣傳,老闆也沒有太多精力去思考營銷,但一年中有些必要時刻還是要發聲。

先看一年的時間節點,過年、五一、六月高考、十一黃金周。以川香樓為例,張勇一般會做兩次活動。

一次是在上半年淡季4月份,用來喚醒老顧客;另外,無論生意好不好,都會在下半年的9月份做一次店慶,純粹回饋老顧客

3、疫情下,老闆必須要關注線上了

「我們同個區域的一個很不起眼的小店,一天外賣能做到500~600單。」這個數字嚇到了張勇,面對疫情這個客觀存在的現實,線上渠道一定要重視起來了。

很多老闆會覺得,我是做火鍋的,那麼外賣一定也要是火鍋、冒菜之類。但張勇覺得可以跳出這個思維定式,「只要我的產品好,推出周邊衍生品之類的外賣也是可以的」。

嘗試直播、試水新零售

他們的外賣就是牛肉粉、牛雜煲這些快餐,顧客也接受了。去年他們也有嘗試直播,賣自己的滷味牛肉,算是試水新零售。

最後

張勇告訴餐見君,現在,餐飲做社區店比做商場店更安全,他們也在發展新品牌,做一日四餐。

這和餐見君之前觀察的社區火鍋(相關閱讀:社區火鍋「革了誰的命」?)中的模式不謀而合,早、中午賣牛肉麵、牛肉粉,晚上賣火鍋,再加上外賣,全時段經營。

你對張勇的經歷有哪些共鳴?關於下沉市場有哪些看法?歡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