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紹興11月3日電(項菁)陽明心學從中國流傳到韓國、日本及西方國家,歷經500多年餘緒不絕。蘊含「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心學思想何以引發全球共鳴?
王陽明出生於明代紹興府餘姚縣(今屬浙江寧波),一生行跡遍及大半個中國。作為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立德、立言、立功,成就「三不朽」,影響了一代代後人。
浙江紹興陽明故里吸引遊客打卡(資料圖)。項菁 攝
共鳴點之一,在於「和而不同」。
「他們對『致良知』思想最感興趣,都希望和陽明先生一樣,在複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保持自己的本心。」近日,餘姚市社科聯秘書長謝建龍受澳大利亞王陽明研究會的邀請,第一次走進大洋洲分享陽明文化。
作為長期研究陽明文化的本土學者,謝建龍受訪時說,在交流中,澳大利亞華僑華人和當地民眾表現出對王陽明的崇拜感和認同感,「還有人希望研究陽明心學和澳大利亞哲學的共同點和不同之處。」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2024年正值王陽明誕辰552周年,就在6月,由余姚企業打造的王陽明仿真書法機器人亮相保加利亞,一分鐘不到寫下「知行合一」四字,獲當地人點贊。再如,中國人講「知行合一」,法國人講「打鐵方能成鐵匠」,都注重把思想轉化為行動。
共鳴點之二,在於「當代價值」。
從歷史走向今天,陽明心學遠播海外,更因其現實意義。
「王陽明及其心學思想對東亞哲學史和世界文明產生深遠影響。」近日,韓國陽明學會會長朴成浩在浙江紹興舉行的2024陽明心學大會上呼籲,要積極挖掘心學的現實意義,將其應用於當代。
作為陽明心學的萌發地、成熟地和傳播地,紹興將每年11月定為陽明文化月,今年要舉辦「遇見陽明」短視頻大賽等近十場活動,並邀請全球陽明文化愛好者共研大儒思想。
「沒有成功的本土化,就沒有真正的國際化。」中國台灣元亨書院創院院長林安梧在大會期間受訪時說,陽明心學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在紹興等陽明行跡地得以活化發展,其蘊含的價值是得到國際社會廣泛認同的關鍵。
他舉例稱,王陽明曾說「個個人心有仲尼」,「他主張人性善,善良的本性需要通過內心修養和實際行動來完善,以達到社會和諧、文明進步。」
共鳴點之三,在於「命運與共」。
王陽明在《傳習錄》中提出,「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美國賓州庫茲城大學哲學系終身教授黃勇在大會上提及,陽明先生認為人與天地萬物是一個整體,人與人之間相互關聯、命運與共。
「心學告訴我們,當別人遭遇痛苦時,我們不僅要有同理心,更要去幫助他人。」在黃勇看來,陽明心學跨歷史、跨時代,人們可以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當前,全球面臨諸多挑戰,中國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陽明心學所蘊含的思想與之不謀而合。
國際儒學聯合會副理事長董平受訪時說,陽明心學啟示現代人,不論世界如何變化,不同人、不同文化之間都需要相互交流,達到和諧共生、共同發展的目的,「從歷史長河看,文明交流互鑒也是人類生存的一種方式。」(完)
【編輯:曹子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1f58147cf36fa6bb646a3279f0ace02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