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浦蘭鈞(00666.HK)正式上市:市值超400億元,潛力賽道中的成長型選手

2023-12-19     格隆匯

原標題:瑞浦蘭鈞(00666.HK)正式上市:市值超400億元,潛力賽道中的成長型選手

12月18日,瑞浦蘭鈞(00666.HK)正式在港交所主板上市,發行價為18.3港元,開盤股價上漲。作為「青山系」的第一個IPO,瑞浦蘭鈞本次總計發行1.16億股股份。其中香港公開發售部分獲1.27倍超額認購,國際發售部分獲1.21倍超額認購。

市值方面,瑞浦蘭鈞超過了去年上市的中創新航,成為目前港股市值最高的鋰電池公司。瑞浦蘭鈞市值在420億港元左右,而中創新航在320億港元左右。

瑞浦蘭鈞會有如此高的熱度,與其在未上市前就一直備受市場期待有關。

作為最早踐行「動儲結合」戰略的公司,瑞浦蘭鈞獲得了行業領先的地位,2022年全年動力電池裝車量排名前十,儲能電池出貨量排名第三。相對而言,儲能電池的市場增長更快,而排名靠前的寧德時代、比亞迪都已上市,瑞浦蘭鈞自然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

正式上市即是一個全新的起點,對於瑞浦蘭鈞來說意義非凡。而筆者認為,其意義並非止步於瑞浦蘭鈞本身,這對於行業來說也是一個健康的信號,極具價值。

優質企業成功上市背後,業績表現收穫肯定

在股市不算景氣的時期,市場理應休養生息,IPO整體節奏也會放緩。而目前資本市場之所以還為IPO留下一扇門,為的是讓優質企業上市,支持其發展,也能夠進一步增強投資者的信心。

所以此時成功IPO上市,本就是對瑞浦蘭鈞的業務經營、財務數據等多方面表現的肯定。

招股書顯示,2020年到2022年,瑞浦蘭鈞收入從9.07億元大幅增加至146.48億元,復合年增長率為301.9%。2023年上半年收入為65.95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超過64%,增長速度十分驚人。

在「動儲結合」戰略下,瑞浦蘭鈞從第一個電池交付起到實現146億元收入,只用了四年,明顯低於國軒高科、億緯鋰能等已上市同行所花的時間。

具體看各產品收入,2022年,動力電池收入占比31.7%,儲能電池收入占比57.4%。2023年上半年,動力電池收入占比18.9%,儲能電池收入占比65.%。

結合總收入保持增長不難判斷,因為踐行「動儲結合」戰略,瑞浦蘭鈞能夠在目前動力電池行業產能嚴重過剩、價格戰的陰霾下,抓住儲能電池的需求爆發,最終交出更加優秀的「成績單」。

所以,瑞浦蘭鈞能夠成為資本市場中優質的投資標的,正是因為,一方面,在動力電池和儲能電池業務「齊頭並進」時,瑞浦蘭鈞占據雙賽道,發揮出「1+1>2」的效果;另一方面,在動力電池市場波動時,瑞浦蘭鈞有較強的抵禦風險能力,依靠儲能市場將產能充分利用,穩住產能利用率,從而在行業中彰顯出競爭力。

這樣的優質企業,通過上市將會獲得更多發展可能,打開想像空間並且為行業創造更多的價值。

目前動力電池和儲能電池行業「劣幣」嚴重,低端劣質產能居多。而發展更好、技術更優的企業在上市募資後,進一步加速建設和擴充高端產能,通過規模效應降本,某種程度上也將加速「劣幣」出清。

由此,行業越來越健康發展,瑞浦蘭鈞則會在這樣的「正循環」中實現持續成長。

業績高成長性背後,「產品競爭力」是價值支點

瑞浦蘭鈞實現業績高成長性的背後,是「動力電池」「儲能電池」組成的增長雙輪,而在筆者看來,這背後還有「產品競爭力」作為價值支點。

這樣認為的邏輯在於,筆者發現,瑞浦蘭鈞深刻了解到電池的痛點和技術瓶頸,不斷加大投入來提升技術和產品,從而產品持續吸引客戶,進而提升了自身的品牌力與市場份額,最終才形成了穩定的行業地位和口碑。

2020年、2021年、2022年以及2023年上半年,瑞浦蘭鈞研發開支分別為0.727億元、2.456億元、7.677億元和5.052億元,保持數倍的增長態勢。

通過不斷地研發投入,瑞浦蘭鈞去年發布了「問頂」技術,並且技術伴隨著研發投入而持續升級。不久前,「問頂」技術賦能的345Ah儲能電芯和5.5MWh儲能電池系統一經發布,便成為領先行業的電池產品。

對比競爭對手的產品,「問頂」技術讓電池能夠在同樣尺寸下獲得更大的能量密度,並且壽命更長、安全性提高,成本還得到降低。「產品競爭力」是硬實力,瑞浦蘭鈞也由此構築起更高的技術壁壘。

也因為如此,瑞浦蘭鈞的電池產品備受客戶認可,並且客戶分散度好,在全球市場形成了品牌效應。

動力電池領域,瑞浦蘭鈞的客戶包括上汽通用五菱、零跑汽車、威睿電動等企業,還涵蓋一家總部位於荷蘭的著名汽車公司、一家總部位於德國的豪華汽車公司及一家美國電動汽車製造商。

儲能電池領域,瑞浦蘭鈞的客戶包括陽光儲能、古瑞瓦特、固德威等,涉及到包括家用儲能集成商、光伏逆變器製造商、系統集成商及EPC公司。

可以看到,公司的電池產品遍布全球,並且滲透到各種應用場景。隨著全球產能建設和擴充完成,瑞浦蘭鈞將更好地滿足客戶需求,保證產品供應穩定,在惠及更多客戶的同時,打開收入的增長空間。

矽谷教父彼得·蒂爾在《從0到1》書中介紹了創造價值的過程,提到從無到有,企業要善於創造和創新,通過技術專利、網絡效應、規模經濟、品牌等形成壁壘,由此開闢一個只屬於自己的藍海市場而成為這個市場的唯一,這樣足可以讓企業安享豐厚的利潤。

不難意識到,瑞浦蘭鈞的戰略布局正在朝著上面這樣的方向不斷前進。瑞浦蘭鈞找到自己的創新方式,使得自己未來能夠與眾不同,最終可以成長得更好。

結語:

無論是從橫向對產業的拉動效應,還是從縱向時間線來看,動儲雙賽道「長坡厚雪」,前景依然廣闊。

上市後,瑞浦蘭鈞的成長故事將會繼續。目前除了有規模、有成長、有產品這些穩固的基本面,成功上市後,有資本市場的力量加持,將有更多的資源投入到產能建設和技術創新上。

站在投資的角度來看,投資者往往都面臨著對公司體量與成長性的兩難抉擇。

體量大的企業有更多壁壘,比如技術,比如規模效應下的成本管控能力。成長性可以說是衡量企業能力的根本標準,是企業在資本市場上價值的體現。獨有體量但成長性不好,也很難為投資者帶來收益,難以長期吸引投資者。

從目前的核心數據來說,瑞浦蘭鈞在不失體量的同時兼具良好的成長性,或是潛力賽道中的成長型選手,長期價值值得期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1f0d0d3bac63067915f2a64eb9ef3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