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也納的金色旋律

原標題:維也納的金色旋律

原創 趙沅灃 藝術設計的朋友們

卡爾廣場城鐵站

金色是閃耀的,象徵輝煌和榮譽;金色也是中性的,不燥不寒,適配萬象。維也納的城市旋律冠以金色最為恰當。這座城市不僅有悠久的歷史和豪華的宮殿,還有恢宏的音樂和先鋒的現代主義探索。維也納作為歷史悠久的城市印記並未隨著時間而迭替覆蓋,而是依環形大道漸次排開,以豐富的層次構成城市的金色景觀,演繹維也納的金色旋律。

老城圓舞曲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

維也納是文化名城,眾多巴洛克式、哥德式、羅馬式和希臘式的建築、雕塑分布城中。不僅有尖頂聳入雲端的中世紀聖斯特凡大教堂、曾作為四代帝國王朝皇宮的美泉宮和擁有濃郁巴洛克風情的美景宮,還有被譽為「世界歌劇中心」的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和「世界最美圖書館」之一的奧地利國立圖書館。這些熠熠生輝的經典建築積蓄成維也納深厚的城市底蘊。

奧地利國家圖書館

現代主義序曲

奧地利是連接東西歐的紐帶,首都維也納更是西方社會思潮的衝鋒陣地。維也納分離派即是典型代表,它雖歷時短暫,但卻對推動現代設計的進程功不可沒。維也納分離派與傳統風格分道揚鑣的建築探索成為世界現代主義運動的序曲。

維也納風景

維也納分離派的主要創導者之一古斯塔夫·克林姆特(Gustav Klimt, 1862-1918),其傑出代表作品《Judith I》和《The Kiss》在美景宮展出,是維也納的現代藝術瑰寶。克里姆特的學生埃貢·席勒(Egon Schiele, 1890-1918),是比其老師更天才的畫壇巨匠。在其短短28年的生命歷程中,席勒擺脫學院束縛,探索生命的形態和「人性」的表達,成為表現主義繪畫的早期代表,是突破傳統藝術的先鋒。克里姆特和席勒都是維也納推動現代藝術序曲中閃耀的音符。

維也納分離宮

建築家約瑟夫·奧布里希(Joseph Maria Olbrich,1867-1908)是維也納分離派的主要領袖。他設計的維也納分離派宮(The Secession Building)採用純粹的幾何形體與克制的裝飾語言,是維也納分離派的建築宣言。

路斯樓

分離派另外兩位發起人是建築家約瑟夫·霍夫曼(Josef Hoffmann, 1870-1956)和藝術家、設計家卡羅曼·莫塞(Koloman Moser, 1868-1918),他們也是著名的維也納工作室(Wiener Werkstätte, 1903-1932)的創始人。維也納工作室是分離派從事社會創作和解決實際問題的陣地,在這裡彙集了建築師、藝術家、設計師和從事陶瓷、家具、飾物等眾多工匠藝人,近百名員工,半數是各自行業的大師,代表作涉及各個領域。維也納工作室以其前衛、藝術和永恆的設計影響了包括包浩斯、美國裝飾藝術、斯堪的納維亞設計等幾代建築和設計風格。

卡爾廣場城鐵站

被譽為「現代維也納城的設計者和建設者」的奧托·華格納(Otto Wagner, 1841-1918),其設計生涯是維也納古典設計向現代設計演變的一個縮影。華格納參與了維也納公共運輸系統的規劃和設計,包括著名的卡爾廣場城鐵站(Karlsplatz Stadtbahn),實用的鋼架結構配以精心設計的鍍金紋樣,展現了建築功能與優雅裝飾的非凡結合。

Majolica House是華格納的早期分離派代表作,它與旁邊另外兩棟公寓樓統稱為The Linke Wienzeile Buildings,是維也納的特色地標。建築樸素的外立面結構透露著功能至上的本質,而牆面上生出的色彩繽紛的花卉圖案折射出曖昧的新藝術印記。

維也納郵政儲蓄銀行

奧地利郵政儲蓄銀行(Austria Postal Savings Bank)作為維也納早期現代建築的經典代表,被認為是華格納最著名和最有影響力的建築。華格納通過探索不同的形式和手段將新材料組合應用,在滿足功能的基礎上,意外收穫了基於材料的表達而呈現的幾何裝飾之美。這座建築成為華格納離開新古典與新藝術,走向現代的標誌。

城市景觀交響樂

哈斯大廈

在歷史名城中建設造型獨特的當代建築必然會引發爭議,維也納也不例外。但爭議並未削減維也納建設當代新建築地標的熱情。1990年落成的哈斯大廈(Haas House),由漢斯·霍萊因設計,規格不一的柱形樓體被玻璃外牆覆蓋,鏡面中映出街對面史蒂芬主教座堂的尖頂。光鮮與樸素、極簡與繁瑣、娛樂與信仰、對立與融合,現代時尚與古老文明在維也納的街頭相遇、交錯,如交響樂般在城市之中迴旋激盪。同樣與原有城市地貌產生互動的,還有與華格納設計的橋樑合在一處的Spittelau Viaducts Housing。這是建築師扎哈·哈迪德的早期作品,不規則幾何樓體,內曲外直,通體白色,現代感極強。

Falkestrasse 解構屋頂

藍天組(Coop Himmelb(l)au)是一家建築、城市規劃和藝術設計公司,於1968年在維也納成立。藍天組是現代建築領域中解構主義的先鋒,其前衛設計遍布全球。藍天組在維也納的創作小到Falkestrasse的解構屋頂,大到利辛河岸邊的Liesing Brewery城市綜合體。後者沿河岸的山脊地形建成蛇形結構,南側線性的梯田式建築往河邊延伸。在兩排建築中間預留了可變的、流動的公共廣場和空間序列,通過購物中心與新設計的利辛格廣場交織在一起。這個東西向延伸的城市肌理被寬闊的廊道打破,讓北部綠地和南部的城市空間可以自由流動,將利辛河以南的現有住宅、綜合體的公共空間和北部自然景觀聯繫在一起,奏響熱情洋溢的城市景觀旋律。

城市綜合體

社區隨想曲

維也納多次被評為全球最宜居城市,不僅因為城市濃厚的人文底蘊和科學的現代都市建設,其在住房和社區設計中的浪漫情懷,也成為讓人難以抵擋的誘惑。

百水公寓

舉世矚目的明星建築百水公寓(Hundertwasserhaus)由奧地利建築師百水先生(Hundertwasser, 1928-2000)設計,坐落在維也納東區一條僻靜的小街上。公寓本是為低收入人群而建,卻因返璞歸真的設計讓這棟建築成為了藝術品,具有了生命力。整棟公寓色彩絢麗、空間多變、造型曼妙,植被蔓延成為天然的空間造景,如此童話世界使得每年有上萬人排隊申請百水屋的租住權。

維也納煤氣罐城

維也納煤氣罐城(Gasometer City)是在四個容量為9萬立方米的圓柱體煤氣貯藏罐舊址上改造建設而成。在尊重煤氣罐的歷史原貌,保護原有建築外觀的基礎上,四座罐由四個建築師團隊設計完成。法國設計師讓·努維爾(Jean Nouvel)完成A罐設計。18幢弓形住宅塔樓有間隔地嵌入煤氣罐內牆,組成一個環,陽光透過玻璃穹頂和塔樓間的玻璃窗照亮整個內部空間。B座罐由藍天組(Coop Himmelb(I)au)設計,內有12層住宅和一個多功能劇場,同時在B座罐的另一側,藍天組沿著表面建了一座18層高的盾形公寓。奧地利建築師Manfred Wehdorn設計的C座罐採用維也納傳統住宅設計風格。四個單元樓由走廊相連,房間層層縮進,寬敞的露台與室內花園,透露著濃郁的維也納生活情調。D座罐則由Wilhelm Holzbauer設計,垂直分層,建成了城鄉檔案館與住宅。改造後的煤氣罐城,擁有了獨特的空間魅力和建築生命,前所未有的居住體驗讓這裡炙手可熱,而這就是維也納對生活的隨想和對浪漫與品質的詮釋。

「為時代的藝術,為藝術的自由」是維也納分離派的藝術宣言,對自由的追求是針對當時傳統流派的禁錮,而在今日的維也納,自由已不再奢侈,美好生活成為了城市建設的信條。

文 Article / 趙沅灃 YuanFeng Zhao

圖 Pictures / 本刊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