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這一典故也起源於春秋,也是當時的一個謀略故事。
東周列國 晉文公
晉文公重耳在國外流亡時,輾轉來到楚國,楚成王以國君的禮制接待他。一天,成王在為重耳舉行的宴會上問道∶"公子若回國成為國君,可莫忘今日之宴啊?"
晉文公當時答道∶"玉石、美女和綾羅絲綢你們有的是,珍奇的鳥羽、名貴的象牙又是您國家特產,流落到我們晉國去的,不過是你們剩餘的物資,不知有什麼您可以看上眼的。"
楚成王還是抓著這個話題不放,繼續說∶"即使就像你說的那樣,我們要一些報答總不過分吧!"
重耳考慮了一下說道∶"如果我托您的福,能夠返回晉國,有朝一日不幸您與我針鋒相對,我將後退三舍迴避您,以報答今日的盛情。若如此您仍不滿意,我也就只有驅馬搭箭與您周旋一番了。"
公元前 632年,晉文公聽從先軫的策略,離間了楚國與齊、秦的關係後,又離間了曹、衛與楚的關係。
楚國被激怒,楚令尹子玉揮軍北上,要與晉一分高下。
晉文公見楚軍逼近,便下令晉軍後撤90 里(古時一日行軍 30 里稱為一舍,90里即為三舍)。晉軍一些將士對面臨楚軍來犯而自己後撤十分茫然,晉國又不是沒有實力迎戰,躲躲藏藏,這是一種恥辱的舉動;何況楚軍在外轉戰多時,宋國久攻不下,大勢減弱,晉軍不應後退。晉臣狐偃向大家解釋說,國君這樣做,是為了踐行自己的承諾,兌現"兩國若交兵,退避三舍相報"的諾言。如果國君出爾反爾,我們就理屈了。
晚年 晉文公
其實,晉文公下令退兵90里,一方面是為了實現諾言,另一方面是出於戰軍考慮,想以此法來激勵晉軍將士,同時造成晉怕楚的假象,進一步養成楚令尹子玉的驕橫情緒,然後選擇有利的時機和地勢同楚軍會戰。
果然,晉軍撤到城濮後,宋、齊、秦等國也分別派來了軍隊,力挺晉文公迎敵而上。
而在楚軍中,一些將士見晉軍撤退90 里,也主張就此撤軍返楚。但是,子玉卻主張力戰到底,晉軍的後撤是懼怕楚軍的表現,於是不顧實力懸殊,奮戰到底,一直到城濮的一個山頭下駐紮下來。結果∶城濮一戰,楚軍被晉文公率領的聯軍打得大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1d22367e9ce3bfc479fdcef482599fe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