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自製網絡短劇能有多牛?
最近這部《逃離大英博物館》屬實爆火,短短3集,每一集都秒登熱搜。
第一集時長不到三分鐘,上線後作者全平台漲粉500萬。
全劇講述了一盞中國玉壺「逃出」大英博物館尋找回國之路的故事,戳中無數網友的淚點,更是引發觀眾們對文物歸國的熱議。
目前此劇已更新完,在抖音平台總播放量超3.8億,獲贊高達2000萬,更重要的是,網友都直呼沒看過癮,請接著拍!!
火到不僅被全網刷屏,還被央視專訪報道,他們值得。
無論是劇本立意到腦洞,還是拍攝精緻度到服道化,這部小短劇都做到了。
20分鐘的「低成本大製作」
一遍根本看不過癮
由短視頻博主@煎餅果仔和@夏天妹妹,聯合拍攝製作的《逃離大英博物館》系列,共三集,總時長約20分鐘。
雖看似低成本卻製作精良、立意深刻,每一處的細節都爆贊。
夏天妹妹和煎餅果仔在大英博物館的合照
將文物擬人化
首先,故事採用擬人化的手法,賦予小玉壺生命,讓文物「鮮活」起來,有利於各個年齡層次的觀眾觀看。
「家人!我在外面流浪了好久,我迷路了。」
「你一定要把我帶回國,我有很重要的任務。」
運用直白的語言,精鍊簡短的台詞,網友們看時就很容易代入,做到了讓觀者一秒落淚。
多處隱藏伏筆真的絕了
不僅在劇情上前後呼應,連服裝都安排了「戲份」。
作為女主角的「小玉壺」,身著與玉壺同色的翠綠色漢服、頭戴翠綠色髮飾,出場時臉上還帶有出逃時留下的斑駁污跡等細節。
背著的布包總是小心翼翼的抱著,連下雨都緊緊護在懷裡,是因為裡面裝滿了需要帶回國的書信,生怕被打濕了。
男主角是名記者,名字叫作「張永安」。
這個名字取自於大英博物館收藏的宋代磁州窯「家國永安」題記枕。
瓷枕上的「家國永安」四字是古人對國泰民安的美好希冀。
為什么小玉壺向張永安鄭重強調自己「是盞」?
因為在遙遠的異鄉他國,鮮有人了解中國文物細膩而燦爛的背景,更無從記住那些瑰寶的名稱,基本只會在前面放置一個冰冷的數字編號。
回到記者張永安的家中,小玉壺吃驚道「這麼大的柜子只住兩個人?」
因為在大英博物館,瑰寶從未被善待,很多文物都隨意擠在一個柜子進行展陳。
看上去根本不像是被展覽的文物,倒像是被出售的商品。
有的甚至沒有保護罩,任由往來遊客觸摸。所以,小玉壺一開始的臉是髒兮兮的。
@_iiiiiirispaipaiilllll_
包括小玉壺睡覺的蜷縮姿勢,說明她一直呆在狹小的空間,同時很沒有安全感。
像這樣的細節全片還有很多,讓人覺得處處是驚喜,很是愛看。
炸裂催淚的書信台詞
第三集被網友封神
如果文物會說話,如果思念有聲音,那句「回家」一定是共同的呼喚。
本以為第一二集已經封神,沒想到第三集更是再創新高。
當「小玉壺」終回到中國,觀眾才知道她出逃的目的不是自己回家,而是「給祖國的同伴送家書」。
細節:毛筆字的家書寫在英文報紙上
接著一封封家書台詞,真的爆炸催淚,當然更強烈建議大家一定去看下原片。
「琴師陶俑伯伯您好,
笛師陶俑阿姨讓我告訴您,
改日,您撥您的春風弦,
她奏她的晚風笛,
那首未完的《長歌行》,
大家再一起奏完吧。」
「唐大馬,我是來給你送信的,
信上寫:唐大馬,我是唐小馬,
一眨眼,我們已經一百六十三年沒有見面了。
每天洋人走後,我就會圍著這牢籠跑上幾圈,
跑著跑著,我便會想起幾百年前,
我們相約跑遍大好江山的誓言。」
「佛祖爺爺,羅漢爺爺讓我跟你說,
緣起緣滅,緣聚緣散,乃眾生法相,
重逢,皆在一葉菩提之間。」
「龍耳虎足爺爺,朝冠耳爐叔叔想跟您說,
大丈夫生於天地之間,應自強不息,
夫愛國之士,不懼九重之淵,
前輩不必掛懷,我雖身在萬里,
仍不墜愛國之心。」
「病骨支離,離家已有百年,
哪怕分神斷魂,也斷不了這魂牽夢縈的鄉愁啊。」
「水月,我早已將回還之事拋之腦後,
駐留在西方的遊子,需要庇佑的神靈,
只是這具木鏤之軀,承得住偷盜者的歉意,
卻載不動故人流連的目光。」
「諸位同胞,我的弟弟在戰火中被洋人擄走了,
我們兄弟本是一對,
如果他先回家了,
一定!一定要告訴我一聲呀!」
「來,給你們壺爹爹念首詩,
杯杯盞盞念故鄉,相碰低吟訴衷腸。」
「如今白首鄉心盡,萬里歸程在夢中。」
一場場跨越千百年的文物對話,震撼著每一個觀眾的心。
不僅在文物描述的細節上,有過詳細調研考察。
在故事敘述上,此短劇用溫暖感的表達方式,在第三集結尾將情緒拉到了頂點,也將此劇立意升華到更高的層次。
實不相瞞朋友們,當時象君看到這時真的是一個暴風落淚,哭得超大聲,怎麼這麼會寫,這麼會拍啊。
難以想像這是包括導演、主創在內,幕後僅四個人的團隊,耗時3個月製作而成的「大片」。
但誰又能想到這整個故事的起源,竟是來自網友的一條評論:是否有電視劇講述中國文物在大英博物館中擬人化復甦並回國的故事?
煎餅果仔「等我」兩個字短短的承諾。
隨即就開啟了一個震撼人心的創作之旅。團隊推掉其他工作,遠赴英國實地拍攝,致力於喚醒國人對流失海外的文物的關注~
文物一日不回家
國人一日意難平
網上有這麼一句話「沒有中國人能笑著走出大英博物館」。
短劇爆火的背後,是網友們深深地愛國之情和對文物回歸的期盼,一聲聲的家國永安,讓每個看的人都熱淚盈眶!
此刻,又有了一句衍生名言,那就是沒有人能笑著看完《逃離大英博物館》。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不完全統計,在全球47國,200多家博物館裡,存放的中國文物至少有164萬件。
有人曾經說過,中國最好的文物,不在故宮,而在大英博物館。
「Made in China」
從商周的青銅器,到唐宋的瓷器,明清的金玉製品,在大英博物館裡有約2.3萬件中國文物,其中約2000件長期展示,很多文物都是絕世珍藏。
中國明代龍紋琉璃,大英博物館
歷史浩瀚,我們永遠無法知道自己遺忘了什麼。幸而,文物可以幫我們憶起一二。
被盜走的可不僅是文物,還有古中國關於人類文明的記錄。
中國宋代木雕觀音,大英博物館
被掠奪的也不僅僅是物質財富還有無法計量的精神財富。
文物一日不回家,國人一日意難平。
博主@五月萌主拍攝的大英博物館晚清百態展覽作品
這不僅僅是一部短劇,而是一個充滿熱情、責任和自豪感的故事。
更是給其他劇作帶了一個好頭,沒有用譁眾取寵的主題,也沒有用酷炫炸的特效,更沒有廉價虛假的摳圖,是用深切的民族情感凝結的真摯作品,展現出當代青年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
讓人由衷覺得國產短劇也能拍得如此牛。
在片尾對白中,張永安問「小玉壺」為何還要回大英博物館。
「那你會讓大家逃回來嗎?」
她說:「中國人不做偷雞摸狗的事,總有一天,我們會風風光光、堂堂正正地回家。
希望我們能早日等到文物回家的那一天。
圖片及素材來源B站@煎餅果仔呀wb@夏天妹妹啊,其餘來源網絡見文中標註
- END -
歡迎將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每天早上6:30不見不散
喜歡請分享,滿意點個贊,最後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