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棄子到標配,潛望長焦又回來了

2023-12-20     機智貓

原標題:從棄子到標配,潛望長焦又回來了

被一些人視作「雞肋」,甚至一度被主流廠商拋棄潛望式長焦方案,今年又迎來了春天。

在年底這波旗艦新品上,可以看到潛望式長焦方案的全面回歸。不僅僅是大杯、超大杯,不少標準版機型都新加入了潛望式長焦方案。除了國產品牌之外,蘋果也終於在今年的iPhone 15 Pro Max採用了潛望方案。潛望式長焦,一時間成為旗艦手機配置方案的「香餑餑」。

曾被質疑是忽悠消費者

就在一兩年前,潛望式長焦還是一個頗受質疑的相機方案。

「知名數碼大V」李楠就曾經公開發文表示過,潛望式長焦方案是一個「違反基本光學原理」「譁眾取寵」的功能,最大的作用就是「忽悠消費者的錢」,他還表示「潛望式鏡頭的潮流終於要過去了」,「會被淘汰」。

關於潛望式長焦方案是不是譁眾取寵的問題,市場和消費者已經給出了答案。

在過去這幾年時間內,潛望式長焦方案就是安卓頂級旗艦手機的標配。尤其是主打影像的超大杯旗艦,如果沒有潛望式方案,簡直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影像旗艦。就連之前一度在旗艦產品上拋棄潛望式方案的OPPO,也在來了一個180°大轉彎:不僅在今年的Find X6系列上部署了潛望式結構,甚至還傳出在繼任的Find X7系列上搭載了更為激進的「雙潛望」方案。

對於用戶而言,潛望式方案並非是所謂的噱頭功能。這種基於光學特性的長焦結構,的確能夠給手機影像帶來更多的「畫質紅利」。相較於其他長焦方案,潛望式結構能夠更好平衡鏡組體積和設備空間的矛盾,又能夠在同樣的變焦係數下,實現更好的長焦畫質表現。相信這一點已經不需要我們過多贅述。大家已經形成了一個固有印象:搭載了潛望式方案的旗艦手機就是能夠拍的更遠,更清楚。

這兩年潛望式長焦方案帶來的畫質紅利,也被廠商們更加深入地利用起來。比如日常最常用到的人像模式。大部分廠商們都基於潛望式長焦方案開發出了擁有更好畫質表現的長焦人像模式。相較於傳統人像。基於潛望式方案的長焦人像能夠做到更全面的「人像黃金焦段」覆蓋,和更好的中長焦人像畫質表現,這也是深受用戶歡迎的影像體驗提升,甚至長焦人像逐漸也被看做是「對標單反」的核心影像賣點。

即便是被很多人視噱頭的,能「望月打鳥」的超長焦模式,當前似乎也成為了大家津津樂道的話題。別的不說,就說衍生出的「演唱會手機租賃」這門生意就能看出。即便很多專業用戶瞧不上的手機的超長焦畫質,但對於普通用戶來說,只要能解決拍的到和便攜的問題,他們依然對於超長焦設備有很強的需求。如果沒有潛望式長焦方案,這一切都是空談。

為什麼只有旗艦才用潛望

既然潛望式長焦方案這麼好,為什麼現在才迎來全面的普及和爆發呢?原因有兩點:一是用不起,二是用不了。

前面就說到,這兩年潛望式方案只有各家的大杯、超大杯影像旗艦才能搭載。主要是因為只有售價更貴的頂級影像旗艦,才足以支撐潛望式方案的高昂成本。以今年的iPhone 15 Pro Max為例,由於首次採用了基於四稜鏡的長焦結構(也有很多人因此認為這種結構並非傳統意義的潛望式方案),使得其影像模組的成本相較於上一代產品暴增380%(日經拆解數據)。這一點足以看出,潛望式結構高昂的硬體成本。

iPhone15 Pro Max的四稜鏡方案

相較於普通的鏡頭,潛望式長焦鏡組的結構更加複雜,包含了稜鏡、鏡片模組、CMOS等複雜結構。同時長焦方案在使用時對於防抖的要求還更高,還需要加入光學防抖支持。不僅光學結構更加複雜,製造、裝配工藝的要求也更高。有手機廠商的高管就曾經發文表示,潛望式長焦方案的硬體成本要比一些先進的大底主攝更高。

除了成本更高之外,潛望式方案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用不了。因為潛望式結構本身的體積就比一般的鏡頭模組更大,占用手機內部空間更多。這也就意味著,只要加入了潛望式長焦方案,手機的厚度和重量必然就會水漲船高。

這個問題在超大杯的旗艦上還好,但中端、標準版產品在過去這兩年一個很重要的賣點就是:相對輕薄。尤其是在2020年前後5G手機全面鋪開了之後,因為5G天線模組設計和電池續航問題導致5G手機在一段時間內重量和厚度都超標,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引發了市場和消費者的吐槽。

隨後手機廠商們開始在設計和用料上做優化,尤其是在一些中端產品,偏女性市場的產品,上,手機廠商們對手機進行了全面「瘦身」。主要的標準版產品基本都把重量控制在了200g以下,有些主打自拍的中端產品,重量甚至能夠做到180g以內。

擁有不同市場受眾和定位的產品,對於厚度和重量的容忍度也是不同的。在這些中端產品上加入潛望式方案,要麼只能捨棄輕薄,要麼就只能犧牲電池或者其他方面的體驗,得不償失。

之所以潛望式長焦方案在這幾年並沒有在全價位產品中鋪開,主要就是基於成本和體積的雙重考慮。

潛望方案的普及條件已經成熟

到了2023年底,手機市場一些新變化,給潛望式長焦方案的普及創造了條件。

首先就是國產供應鏈的優勢地位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和夯實。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也多次談到過。簡單來說就是從今年開始手機市場的元器件,尤其是高端元器件的國產自給率進一步提升。包括螢幕、相機模組這樣長期被日韓品牌壟斷的元器件,國產廠商在今年開始逐漸展露頭角,被越來越多手機品牌採用。

以長焦方案為例,今年很多旗艦手機採用的OV64B潛望式長焦方案就是一款純正的國產元器件。相較於國際品牌產品,這些國產元器件具備更大的成本優勢,供應也更加穩定。更關鍵的是,由於國產供應鏈本身跟終端品牌之間有著緊密的合作,建立穩固供應關係基礎上,手機品牌與供應鏈廠商之間的合作更是深入到產品預研層面,雙方實際上已經逐漸進入一個良性循環。

另外今年手機廠商們獲得了不少的電池技術創新突破,就占用手機內部的空間來說,電池模組是所有元器件中占用體積最大,同時也屬於「只能增加不能減弱」的部分。從今年開始,國產手機品牌陸續引入了矽碳負極電池這樣的新技術,能夠在同樣體積的情況下,讓電池獲得更大的容量,給手機提供更長的續航。

前兩年手機市場一路狂飈的快充技術,今年也逐漸回歸理性。在今年的旗艦產品上,可以看到手機廠商們不再片面追求快充的功率,而是將旗艦產品的快充穩定在100W左右這樣能夠兼顧體積、散熱、安全性的「甜點區域」,使得手機不再需要為快充犧牲更多的電池容量和內部空間。

與此同時,手機廠商們這兩年加大了對系統底層的優化能力。尤其是現在各家基本都採用了深度定義的自研系統,在功耗,續航方面,經過了底層優化的自研系統已經遠比之前的手機系統更有優勢,更低的功耗也同樣給電池瘦身創造了條件。

在不犧牲續航和電池容量的前提下,國產手機們現在能夠做到厚度和重量的可控。同時,國產潛望式鏡頭模組還極大的降低了元器件的成本,這給很多標準版的機型引入潛望式結構創造了硬體條件,這或許才是今年潛望長焦全面回歸的根本原因。

從長遠看,潛望式長焦方案應該還會繼續向中端市場普及,尤其是中端市場目前還有一大票主打人像體驗的機型,對於潛望式長焦方案也有一定的需求。當然,這種普及可能並不會以「白菜價」的形式下放到千元機市場,畢竟影像體驗的門檻太低,即便是搭載潛望式長焦方案,也收效甚微。

對於消費者來說,最大的好處當然就是能夠在更便宜的機型上體驗到潛望式長焦的能力。至於更貴的旗艦產品們,可能就需要在長焦方案上做更多的硬體堆料和技術創新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1cdbe0dc99f368b19fa878217d2feb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