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人過世,不掉眼淚的,大多是這三種人

2023-08-04     江左梅娘

原標題:親人過世,不掉眼淚的,大多是這三種人

蘇軾說:「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

是的,人世間,最令人痛苦的事情,莫過於親人的逝去。

親人的離開,無疑是令人痛徹心扉的,猶如剜心刻骨,很多人會止不住地嚎啕大哭,恨不得隨之而去。

但有一些人在失去至親時卻不掉一滴眼淚。一般來說,大多是以下這三種人。

01不敢相信

親人的離世,有的是天災人禍,有的是突發疾病,沒有絲毫的思想準備,令人猝不及防。明明是好好的一個人,突然撒手人寰,使人難以接受,不知所措。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突然遭遇到巨大打擊時,機體會啟動自我保護機制,拒絕承認這個事實。

同事的丈夫剛過不惑之年,星期天還與家人一起吃飯。周一出差,路上遭遇車禍。

同事突然間面對如此沉重的打擊,始終無法相信這一切是真的,無法接受這個現實。她的內心是麻木的,沒有掉一滴眼淚。

哭,是一種發泄情緒的方式。而人的精神被麻痹時,往往哭不出來的。

等辦完喪事,回到家以後,看到溫馨的照片,看到他的衣服、鞋子,腦海里浮現他的音容笑貌......

直到這時,同事才好像一下子反應過來。她肝腸寸斷、心痛不已,內心的悲傷如狂風襲來,眼淚如決堤的洪水奔涌而出。

幾年過去了,她常常憶起一起生活時的點點滴滴,依然會哭成淚人。

如一位哲人所說的:

「死亡不是死者的不幸,而是生者的不幸。」

02問心無愧

面對親人的離世,不能用眼淚來衡量。流淚,未必就是傷心;不流淚,未必就是絕情。

在親人去世的時候,平時最為孝順的子女,往往不掉眼淚。因為,他們心中無悔、問心無愧。

舅媽家的兩個兒子就在本市工作,除了春節,平時很少看望她。多年來,一直住在表妹家。

有病的時候,兩位表哥以各種理由搪塞,不到醫院照顧。舅媽過世後,他們哭得呼天搶地。之所以這樣做,正是因為心中有虧欠,還擔心親戚朋友說自己「不孝順」。

哭,是給別人看的。但是,無論如何表演,也遮掩不住不孝的事實。畢竟生活不是演戲,「惺惺作態」,不如生前盡孝。

反觀表妹,在舅媽生前,用真心善待、照顧、陪伴,在膝前盡孝,已經盡了最大的孝心。

舅媽在離開前,身上插滿了管子,痛苦不堪。離開,真的是一種解脫。表妹已經接受了舅媽即將離開的事實,所以,沒有特別悲傷。

《圍爐夜話》中說:

「百善孝為先。」

有人燒香拜佛,其實,最好的「活菩薩」,就是家中健在的老人。

03未曾悲傷

一個人,在原生家庭中,若是從未在親人那裡感受到任何溫暖,反而傷透了心。那麼,面對親人的逝去,自然難以發自內心地感到悲痛,更不會流淚。

親人只是有血緣關係,並不能代表感情很深。這種情況,會導致在親人離世時,不掉一滴眼淚。

表姐的童年是灰暗的,姨媽脾氣暴躁,言語中總嫌棄她是個女孩。甚至一言不合,就是拳打腳踢。

從小到大,表姐非但沒有得到姨媽的愛與理解。姨媽,反而給她造成了無法抹去的傷痛。

表姐對姨媽心灰意冷,考大學時,唯一的要求就是越遠越好。後來,表姐在遙遠的天津工作、成家生子。逢年過節,很少回來。

姨媽去世時,表姐沒有哭,也沒有悲傷的情緒。不是表姐太冷血,而是她們之間,沒有多少感情。表姐不難過、不掉淚,親戚們都心知肚明。

有時候,最大的傷害,恰恰是來自親人。表姐18歲後,她們基本沒在一起生活過,彼此之間自然沒什麼感情。

這樣的父母去世,子女怎麼會難過呢?在這個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

正如有人所說的:

「痛過之後就不會覺得痛了,有的只會是一顆冷漠的心。」

04梅娘說

生老病死,是每個人都逃脫不了的自然規律。愛恨別離,是人生常態。親人會漸行漸遠,誰也無法左右。

莊子說:

「生而何歡?死而何懼?」

妻子過世之後,他非但沒有哭,反而鼓盆而歌。

莊子生不喜、死不懼,視生若死,視死如生。對待命運的態度是:「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願每個人,都能學會如何勇敢面對死亡。早日走出傷痛,好好生活。這,是人生的必修課,也是逝者最大的心愿!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1b61d0a79b6de80ed7f3d7999ef0ea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