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慕克帶你雲遊純真博物館 | 國際博物館日

2022-05-18     壹讀

原標題:帕慕克帶你雲遊純真博物館 | 國際博物館日

今天是國際博物館日。

靜止居家的生活日復一日,不少博物館、展覽館、美術館也暫時關閉。在這特殊的時刻,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土耳其作家帕慕克為中國讀者錄製了一期特別的視頻節目,邀請大家雲遊伊斯坦堡的純真博物館。

博物館外景

講解員帕慕克帶你雲遊純真博物館

帕慕克可謂是博物館的超級粉絲。他創作了小說《純真博物館》,並將想像世界的博物館化為現實空間,還為真實的純真博物館寫下了導覽手冊《純真物件》。

作為純真博物館的構思者、設計者、維護者,帕慕克認為,這座博物館不僅是小說場景的藝術再現,更有作為博物館自身的神秘特質。它包含他的創造力、想像力,證實文學與物品、藝術博物館結合的方式是可行的,更重要的是,它體現了未來博物館的發展趨勢和價值取向:更多地表達人性。

在小說中,一個出身富庶、來自西化家庭的伊斯坦堡小伙凱末爾愛上了貧寒的遠親芙頌,當他的愛以悲劇告終時,他便開始收集心愛的人曾經碰過的每一件物什,聊以慰藉。他收集了日常生活中的所有物件——明信片、相片、火柴、鹽瓶、鑰匙、連衣裙、膠捲、玩具、夭折戀情的紀念物,以及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他與愛人曾經漫步過的伊斯坦堡街頭的紀念物——並把它們陳列在純真博物館。

芙頌穿的高跟鞋

在寫作小說的同時,帕慕克也在構思現實中的博物館並搜集了各式各樣的物件。他將物件的陳列視為裝置藝術,它們構築了一個個幸福、愛戀、懷念、憂傷、絕望的空間。「我的博物館哲學是,博物館具有將過去帶到現在的力量。或者更簡單地說,博物館將時間轉化為空間。」

博物館將時間轉化為空間

這些物件也成為時代和城市的見證。在《伊斯坦堡》中,帕慕克用「呼愁」來形容這座城市的憂傷感覺和孤獨氛圍,「呼愁」無處不在,觀看城市的一幕幕景象都能喚起個體的回憶,觸發內心的失落,同時,它又賦予了人們的命運某種尊嚴。

帕慕克認為,博物館和小說擁有相似的動機:它們都是出於保存對象、記憶和事物的願望而存在的。在文學中,大型的英雄史詩曾占據主導地位,但從19世紀開始,小說的重點開始從英雄、國家和歷史轉向小人物的日常生活。他在《純真物件》中寫下了《一份謙遜的博物館宣言》,相信未來的博物館也會像小說一樣,由宏大敘事轉向更小、更個人、更親密的個體敘事。

博物館中的一個展盒

在雲遊中,帕慕克還談到了籌建博物館的過程、藏品和展櫃布局、博物館哲學等等,他不僅讓我們雲遊到遠方的博物館和城市,也以溫柔和耐心,為我們帶來了藝術的撫慰。

雲遊講解員

奧爾罕·帕慕克(Orhan Pamuk)

當代最傑出的小說家之一,2006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授獎詞稱:「在探索他故鄉憂鬱的靈魂時,發現了文明之間的衝突和交錯的新象徵。」他的作品已經被譯為60多種語言出版。

主持

卡亞·甘奇(Kaya Genç)

土耳其當代最重要的用英文寫作的作家之一,歐洲新聞獎得主,也是帕慕克的同行和朋友。

本文轉自公眾號「文景」(shijiwenjing2002),文中視頻及配圖由文景授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1b2a8cf90695ac36a4cc79501009d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