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我們出生在一個和平年代,而在過去幾十年里,我們國家一直充斥著動亂與戰爭。戰爭一直摧殘著我們先輩,無數先輩地鮮血和生命鑄就了我們如今幸福的生活。
戰爭的殘酷毋庸置疑,無數的仇恨、絕望、蒼涼、痛苦從戰爭中逐漸湧現出來,無數的人妻離子散,無數的家庭支離破碎。不論對於士兵還是百姓,戰爭帶來的傷害都是巨大的,不可逆轉的。
如今的我們並沒有經歷過這樣令人心生絕望的時代,我們生活在一片先輩為我們打造的溫室中無憂無慮的成長著,那樣的時代離我們太過遙遠。
而王一平老先生就出生在那樣一個時代。
童年生平事
1914年,王一平在山東榮成的一個普通的小漁村出生了,雖然他們家一打魚為生,日子過得很是辛苦,但是王一平家十分重視孩子們的學習與功課,家裡的長輩對每一個孩子都抱有期待,希望他們成龍成鳳,為國效力。
王一平的父母在他小的時候就發現了自己孩子的聰慧,認為「知識改變命運」的他們懷抱著對孩子的期望,將自己的血汗錢拿出來,王一平送進了學校。
王一平並沒有辜負父母對他的期盼,也沒有辜負父母為他付出的辛苦,他最後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文登師範。
在父母的鼓勵下,王一平本來想成為一位優秀的鄉村教師,為祖國的教育事業發光發熱,但是在文登師範讀書的時候,他接受了許多先進的思想,其中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便是其中之一。
為了更好地理解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王一平多次參加學校的愛國主義運動,想要與更多人溝通想法,接受不同思想的碰撞。
同時,在參加這些運動的時候他也認識了許多跟他一樣懷有先進思想的年輕人。在交談與思想碰撞的過程中,王一平與他們相識之後,他逐漸被他們的理想所感染,與此同時,他知道了這些年輕人中其中幾位的身份——地下黨員,在他們的引導下,加入了我黨,走向了革命的道路。
就這樣,年輕的王一平走向了革命的道路,並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在這條路上奉獻了自己的一生。
戰亂出豪傑
在1948年,經過了幾年的戰爭的洗禮,逐漸成熟的王一平得到了上級的認可,他升任了華東野戰軍第八縱隊政委的職位,並帶領軍隊參加了一場硝煙四起的戰爭——淮海戰役,並在這場戰役中,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新中國的建立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三大戰役之後,敵人的進攻越來越激烈,軍隊也進行了整編,他所在的華野第八縱隊改編成了三野第26軍,王一平擔任了這一軍隊的軍政委。
王一平升任華東野戰軍第八縱隊政委,率軍參加了淮海戰役,三大戰役結束後全軍整編,華野第八縱隊改編為三野第26軍,王一平是軍政委。渡江戰役打響後,他帶領26軍渡江南下,參加了解放上海戰役,建國後已是第八兵團政治部主任,成為副兵團級幹部。
有著這樣的工作背景,在1952年是新中國成立之後,當時為上海市長的陳老曾經點名要他去上海工作,自從他調到上海,當上市委書記後,便一直留在上海工作,在任上時,他為國家為百姓做了許多善事。
因此,不論是在民間還是在任上,別人對他的評價都很高,這也讓他在政治上的道路越走越順。
大義心中存
王一平是一名有著非常高文化修養的知識分子幹部,他情操高尚,平時對藝術品青睞有加,他雖然生活節儉,但是在藝術方面卻毫不吝嗇。
多年來,算不上富裕的工資在交了日常開銷外,剩餘的都花在收藏藝術品上,六十年代初,一件罕見地明代花鳥畫家林良的紙本精品令王一平心動,但畫作900元的支出在當時確實不是一筆小數目,王一平就拿以前從文物商店購買的吳昌碩的《秋菊》圖以在外人看來不平等的價格換了他喜愛的「寶貝」。
在日漸年老之後,他開始對自己的家人的經濟情況有了了解,王一平對他手裡的藝術品的去留陷入了沉思,在與家人討論過了之後,為了讓自己心中的藝術品更好的流傳下去,王一平將自己半生收藏的古代藝術藏品捐給了青島博物館。
他為了陶冶自己下一代子孫的情操,讓他們也了解這些藝術品的價值,王一平決定將現代畫留給子女作紀念,而把古代藝術品捐給國家。這一行為更是引來了大家對他無私的讚美。
1998年,在南方遇特大洪災後,他絲毫不猶豫,當機立斷決定捐款100萬,為了培養孩子的愛國主義精神,他還號召自己的子女也參與到抗洪抗災的拯救活動中去,為災區的重建工作做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原則為至上
除了心中存有國家大義之外,王一平堅守自己的原則也是出了名的。
他對自己的家人要求十分嚴格,甚至有一次組織遇上掉王一平的夫人張梅修去工作,恰好分到了王一平所在的部門,王一平竟然為了堅持自己的原則,對自己的夫人張梅修說,因為是他分管的部門,她不能去。這可是氣壞了他的夫人張梅修,生氣地對王一平說:「如你當第一書記,是否我就不能在上海工作了呢?」
最後終究是沒能擰得過王一平,沒有被調去路上。
此類事情還很多,為了不讓自己的夫人「占自己的便宜」,他幾乎是阻擋了許多張梅修的正常晉升道路。
除了「阻擋」自己夫人的晉升之路,王一平還不讓自己的兒女「占自己的便宜」,甚至他的二女兒一家到現在為止都沒能回到家鄉,一直在外地生活。
因為王一平認為作為幹部要為上海老百姓做好榜樣,上海老百姓家裡幾乎每個家庭都有深身處外地的孩子,自己的孩子也沒有理由留在自己的身邊,他要堅持自己的原則。
更有甚者,他從來不讓自己的子女走「仕途」,這對他來說,似乎也是打破了原則。於是,他的5個子女甚至其配偶都沒有在官場上拼搏的。
他們都在其他各個行業里作為一個普通的工人農民做著自己的努力。
小結:
對於國家來說,王一平先生是一個向人欽佩的知識分子幹部,他為國為民,大義凜然,無私奉獻,心中善意的火焰永燃不息,但對於他的家人來說,他的「恪守原則」也是十分令人吃不消的。於筆者而言,這樣的王一平固然可敬,但也缺少了一絲煙火氣息。
在王一平先生的事跡中,我們可以看到他為國為民的高尚品質,或許他不夠有「人情味兒」但是作為一名黨員幹部來說,他確實做到了公正廉潔,心存大義,恪守本分。
作為普通人的我們在平時,雖然做不了驚天地,泣鬼神的大事,但是我們也希望向品質崇高的榜樣學習,同時為國家為人民獻出自己微不足道的貢獻。
了解了王一平先生的時代,知道了我們和平歲月的不易,希望大家能夠珍惜眼前的每一個景象、每一份和平歲月,因為,這一切都是先輩們用鮮血換來的。
在凝望我們國家的國旗時,希望我們能夠聯想到先輩們,那一片鮮紅上都是先輩們的鮮血,我們應該保持敬意,用心凝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