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文科普 | 我們能在火星上建基地嗎?

2022-04-05     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原標題:藏文科普 | 我們能在火星上建基地嗎?

撰文/錢航

本文來自《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位於中國甘肅的火星1號基地

火星的宜居之地在哪裡?

如果人類真的可以到達火星,火星上的宜居之地在哪裡呢?答案是火星的兩極區域。2018年,科學家在火星南極的冰蓋下發現了一個寬20千米的地下大湖。這是人類首次確定火星上存在液態水。儘管這個地下湖水很咸,是灘「滷水」,但這一發現激勵著科學家們繼續熱情高漲地在火星上尋找宜居水系。

天問一號傳回的火星北極冰蓋圖像(圖片來源/國家航天局)

火星的另一處宜居之地是火星赤道的天然洞穴以及地表的熔岩管道。這些地方可以使人類免受輻射的危害。而且在洞穴或者管道下面還可能存在地熱能源,可以讓人類生活在適宜的溫度中。而火星北極和赤道之間的大平原地區也是不錯的選擇。這裡地勢平緩,適合火星載人飛船登陸。而且,這個區域長期存在著火山噴發,埋藏著許多寶貴的礦藏。

生存要素怎麼來

要保障火星航天員的生存與生活,就需要空氣、水、食物與能源。

利用太陽能和核能已經在火星巡視器上被證明是可行的。太陽能電池板可為未來生活在火星的人類提供能量,大型同位素溫差發電機也可以成為它的輔助設備。

火星地下有3%的水冰,北極冰蓋底部也含有大量的水冰,簡單加熱就可以獲得液態水。

我們在地球和空間站上已經試驗了各種種植技術,比如無土栽培。相信在火星基地里,種植和收穫作物也不是難題。

氧氣可以通過加熱高氯酸鹽得到,也可以通過電解水得到。二氧化碳就更好獲得了,火星大氣的96%都是二氧化碳,兩極也有乾冰形式的二氧化碳存在。當然,我們也可以嘗試在火星上種植植物,或者培養藻類或者細菌,以製造氧氣與二氧化碳。

不過,想在火星上生存,還存在著各種問題。比如,火星的發射窗口是26個月,人類在太空中生活的最長紀錄也只有437天。而且在火星上長時間停留可能會給人類帶來難以磨滅的生理和心理影響。這需要人類的航天技術更進一步發展才行。

人類的好奇心永不熄滅,對於火星的探索永不停止。相信在將來的某一天,人們一定可以登上火星,完全揭開火星神秘的面紗,解答關於火星的疑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1a381c5fb995fba20ca2c7724a931dc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