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思南縣涼水井鎮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在保護好自然生態的同時,因地制宜,根據區域特有的氣候、土壤、海拔等自然環境優勢,引入龍頭企業發展中藥材種植,把生態優勢轉化為農村經濟發展優勢。
(鐵皮石斛)
仲春時節,正是農業管護的關鍵時期,在涼水井鎮泡木寨村,村組幹部一大早就來到中藥材基地里查看鐵皮石斛春季長勢。
石斛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和獨特的藥用價值,可採收鮮枝條與鮮花製成藥劑。在深山老林里種植仿生鐵皮石斛,在泡木寨村可是新鮮事。泡木寨村自然環境得天獨厚,有著豐富的林業資源,森林覆蓋率高,如何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有效利用環境資源讓村民致富,一直是泡木寨村的發展難題。2017年,在經過充分調研後,縣委縣政府招商引資中藥材企業落戶泡木寨村,採取林下種植方式發展鐵皮石斛種植,首期投資超過700萬元,建成種植基地370餘畝。
涼水井鎮泡木寨村主任張兆強說:「石斛的環境要求比較高,一是海拔高度、二是無空氣污染,三是空氣濕度適宜,才能長出好的品質。」
為了更好的讓中藥材產業帶動村民致富,泡木寨村還探索建立「村支部+公司+農戶」發展模式,採取保底分紅和利潤分紅建立利益聯結機制,讓產業發展更多地惠及村集體與村民,使產業發展紅利多方共享,得益於科學的管理,2019年,首批出產的石斛就達到了400多萬元。
涼水井鎮泡木寨村村主任張兆強說:「2019年開始採摘,鮮條採摘了4千多斤,花採摘了一千多斤,總收入410萬,都是由公司直接回收,我們是不愁銷路的。」
經過二年多的規模發展,泡木寨村的仿生鐵皮石斛種植已經遍布整片森林。2019年10月,基地開始在林地里套種白芨,拓展產業延伸鏈,做大產業附加值。
涼水井鎮泡木寨村中藥材基地負責人張成淵說:「白芨也是名貴中藥材,雖然每畝投資有2萬多元,但是產值也很高,3年以後,可以達到每畝7萬多元的產值,公司也增加了收入,也為當地的老百姓帶來了更多的就業機會。」
目前,泡木寨村已種植有仿生鐵皮石斛1000畝,白芨120畝,越來越多的村民也來到基地里務工,村民在藥材基地務工加上土地流轉資金,每年收入比種植農作物多了很多。
涼水井鎮泡木寨村村民朱順英說:「 去年8月來這裡上班,去年就上了4個月,還是不錯,工資每個月3千多元,還是很滿意的。」
在林下綜合發展種植中藥材,既盤活了森林資源,又不破壞生態,涼水井鎮走出了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子。目前中藥材基地已解決就業崗位60餘個,季節用工200多人,年支付農戶土地流轉金達6萬元,年分紅近10萬元。當下涼水井鎮正積極謀劃擴大種植規模,項目全部實施建成後將實現種植藥材1萬畝,覆蓋泡木寨、田家寨、方家坪等6個行政村,總投資將超2.2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