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吉林省松原市與大唐吉林發電有限公司通過視頻連線方式簽約總投資10億元的20萬千瓦光伏發電項目,這是大唐集團繼2019年入局農光互補光伏發電項目以來的又一次大手筆。
其實,近些年來,五大發電集團(中國華能、中國大唐、中國華電、國家電投、國家能源集團)在清潔能源領域不斷加碼,其中華能和大唐在光伏產業的發力相對其他三家較為深入。根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CPIA)的統計,2018年以來,多家優勢國企強勢進入光伏領域,進一步加速了光伏行業的整合。
各大央企的紛紛入局,進一步夯實了光伏在可再生能源中的主導地位。隨著成本的不斷下降、技術的日趨進步和成熟,光伏與傳統能源同台競爭的籌碼日益累積,逐漸成為國民經濟和民生的支柱能源。因此,具備資金實力、融資便利條件、政策和人員優勢的國企對光伏行業進行收購、兼并,在下游電站投資方面重點發力,將為「穩中求進」的光伏市場再度添彩。
據報道,國企在光伏行業的投資動作中有相當一部分集中在領跑者和平價競價項目中:2019年的平價競價項目中,活躍在電站項目的民營光伏企業為數不多,僅剩晶科電力、正泰新能源、陽光電源、特變電工、通威、信義等幾家企業。平價項目中,國電投、華能、中廣核、廣東發展新能源四家央企獲得超過3GW的指標;競價項目中,國電投、中廣核、大唐、廣東發展新能源、華能、中節能六家央企獲得4.525GW的指標。
不難看出,各大國企進軍光伏,都是在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與在融資成本、非技術成本、投資能力方面頗具短板的民營光伏企業優勢互補。以領跑者項目為例,企業競標時,除了項目本身的電價降價幅度大、技術門檻高、執行要求嚴格等因素,能夠中標的關鍵還包括技術方案、融資成本、管理成本等指標;領跑者本身作為資金密集型項目,貸款的利率直接決定企業的利潤,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的融資成本比例約在2:1,加之領跑者基地的利潤僅為5%~7%左右,因此,在前三批領跑者項目中,各大國企占比超過半數,充分說明了國企的顯著優勢。
另一方面,2019年以來,能源央企的混改步伐加快。據不完全統計,包括國家電投、中化能源、國家電網、南方電網、中國華電、中國海油等在內的多家央企紛紛加入混改大軍,試水清潔能源領域,而與光伏企業的深度融合,是「國」「民」聯手實現協同互補,互利共贏的重要舉措。有業內專家表示,傳統能源資本進軍新能源產業是不可阻擋的趨勢,傳統能源資本的主要組成就是央企國企。隨著新能源的收益越來越高,曾經將化石能源發電作為主戰場的國企,將越來越多地轉戰新能源發電產業,尤其是光伏行業。在中央提出推動能源革命、煤炭去產能、降低煤電比重等一系列政策背景下,能源國企提高清潔能源發電比重是政治正確的方向。
此外,一直困擾光伏民營企業的可再生能源補貼問題,讓很多企業的現金流緊張,迫切需要流轉資金,央企「老大哥」的及時出手無異於雪中送炭,既緩解了民企生存壓力,又符合國企入局光伏行業的初衷。與此同時,不可否認的是,光伏民營企業有其自身不可替代的優勢,決策靈活、產權清晰,可在EPC總承包方面發揮其長處。
總之,在光伏產業鏈上中下游各個環節,國企與民企應各司其職,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共同為能源轉型做出貢獻。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CPIA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1XGcKXEBrZ4kL1ViA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