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地圖,就是一幅巨大的山水立軸
東坡曾站在在大江之畔懷古、填詞,留下了千古名句: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江西省的版圖從長江之畔延伸到南嶺腳下,北有江湖浩瀚,中有低丘起伏,南有峻岭巍峨,五大水系與山地丘陵纏綿悱惻,這南北綿長的江右大地,從南到北,恰如一幅起承轉合有序的山水畫卷。
是的,這是一幅南北長約 620公里,東西寬490 公里的巨幅山水畫,按照山水畫的構圖——它上下長、左右窄,恰如貼在中國地圖上的一張立軸。
所有省份中,江西地貌與山水畫意境最為契合
- 河流與山脈構成四邊,鄱陽湖水系覆蓋全省,地理單元自成一體,仿佛造物主賜給人間的立體山水圖。山水畫興盛於唐宋,且多取材於南方,尤其江南丘陵地區,江西大部分區域被丘陵覆蓋。
- 江西地貌景觀多樣、比例均勻,從水域到平原,從台地到丘陵,從低山到中山一應俱全,符合山水畫的意境。
|江西省地貌區劃圖|:
理由是:
- 河流與山脈構成四邊,鄱陽湖水系覆蓋全省,地理單元自成一體。江西版圖四面稜角分明,近似四邊形,長江與三面山體,猶如天然的畫框。一個由山河圍成的省份是山西,但古代山水畫興盛於唐宋,且多取材於南方,尤其是江南丘陵地區,江西大部分地區就位於這一地形區。
- 江西地貌景觀多樣,且比例均勻。從水域到平原,從台地到丘陵,從低山到中山,地勢大體分三級,它猶如中國地形的縮影:北部鄱陽湖平原低平、中部丘陵低山略有起伏、南部中山山地起伏較大。大的分區內部,地形區依然多樣,山地、丘陵和盆地呈北東向相間排列;穿流山丘間的河川,如一條條玉帶,把孤立的珍珠般的盆地串聯在一起。一山之隔的福建為東南山國,密集的山體撲面而來,地貌略顯單一;隔江而望的湖北,山地與平原幾乎各占一半,地貌類型也比較簡單;與江西有走廊連通的浙江,地貌與福建類似,山地比例達,平原面積少;另一臨省安徽則跨越淮河、長江流域,華北平原、江淮平原占據三分之二,只有皖南有連綿的丘陵。福建地貌格局為「八山一水一分田」,浙江地貌格局為「七山一水二分田」,而江西則是比例更為均勻的「六山一水三分田」,這其中的「六山」,還是以丘陵低山為主,「三分田」中還有全國最大的淡水湖。
- 江西景觀色彩斑斕,青綠的主色調中,點綴著赤紅、黃棕、灰白。江西多山地丘陵,所以植被茂密,63%以上的森林覆蓋率,全國第二,此外還有大片草地和人工綠地。植被之下,丘陵、崗地、低山區廣布紅壤,占全省總面積的46%;平原與草甸中,分布著黃壤、黃棕壤、紫土、石灰土、草甸土;北部低洼區域,則是碧綠或淺藍的沼澤、湖泊。
- 古代山水畫中,巔峰之作莫過於天才少年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此畫未明確指出描繪現實中某一處景觀,但任何畫家的創作都有現實原型。故宮博物院宋畫研究專家餘輝經過嚴密考證認為,其主要景色取景於江西廬山及附近的鄱陽湖。
「在北宋的統治範圍內,在大江大湖之畔聳起高山峻岭,唯有鄱陽湖邊上的廬山,展現出雄秀之姿,特別是廬山的最高峰漢陽峰,正如該畫中後部山峰的形象,巍然聳立,是全部畫卷的節奏高潮畫中展現了開闊的水域,近處水草叢生,遠處煙波浩渺,是一處長條形的沼澤大湖,遠接江海,屬於典型的濕地地貌,與鄱陽湖一帶的濕地、沼澤極其類似。」
(餘暉,《王希孟與<千里江山圖> 卷的旋律和詩意》,紫禁城雜誌,2017)
- 有一個詞叫「錦繡江山」,筆者以為它是專門為江西這樣的地貌而生——如果是一片坦蕩的平原,只能有錦,而沒有繡。起伏的中低山,為單調的綢面增加了內容,仿佛就是造物主在大地上完成的刺繡。地勢過高,不適合攀登和遊歷;地勢台地,就沒有跌宕起伏的畫面。
|《千里江山圖》局部與廬山三疊瀑對比|圖源:餘輝《王希孟與<千里江山圖> 卷的旋律和詩意》
|《千里江山圖》景觀與廬山-鄱陽湖地區對比|
上圖:故宮博物院藏《千里江山圖》(局部)下圖:廬山地區鳥瞰遙感地圖(標註/蕭璇)
廬山,成為古代眾多山水名家最愛取經的地方。如五代山水宗師荊浩創作了《匡廬圖》、南宋佚名畫家創作了《虎溪三笑圖》、明代沈周創作了《廬山高圖》。
匡廬圖
廬山高圖
不止一處廬山,江西遍地都是山水丘陵地貌
按照北宋山水畫宗師郭熙的看法,畫師不能憑空創作,畫中景色一定要「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地勢如果海拔過高,就不適合常人攀登和遊歷;地勢太過低平,就沒有跌宕起伏的畫面。
此外,山、水還要互相配合,才能讓山水畫名副其實。在江西,隨處可見這樣的畫面。廬山、鄱陽湖,是江西風景的一個縮影。除了廬山和鄱陽湖一帶,江西其他區域都可以找到與《千里江山圖》意境相似的畫面。
這就是江西的地理環境,一個是由造物主搭建的,遍地是山水畫的美妙舞台;整個江西,從空中看,就是一個三面是山、一面是水的巨幅山水畫。
江西廬山
幕阜山
龍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