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北京70年,千年古城崛起大國首都

2019-08-19     發展北京

發改君今日發布:剛剛,北京市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經濟社會發展專場」在京舉行,北京市發改委應邀介紹相關情況並答記者問。





回首新中國70年走過的歷程,我們在一窮二白的紙上繪出最新最美的畫圖,從經濟凋敝的困境奮發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作為首都的北京,也在這段爬坡過坎的奮進之路上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交出一張華麗的答卷。

城市功能全面優化提升


新中國成立以來,隨著城市規劃建設加快推進,首都城市功能不斷調整優化。以第一版城市總規為起點,北京開啟了從消費城市到工業城市、再從工業城市到服務業城市,進而向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的跨越式發展。

2014年2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北京並發表重要講話,明確了「四個中心」的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在北京發展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北京市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重要講話精神,始終把落實首都城市戰略定位作為衡量發展的根本標尺,緊緊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這個「牛鼻子」,實現由聚集資源求增長向疏解功能謀發展轉變。

著力優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堅持以首善標準加強「四個中心」功能建設,全力提升「四個服務」水平。切實做好政務服務保障,強化政治中心功能;紮實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落實「一核一城三帶兩區」建設重點任務;充分發揮北京科技資源優勢,加強體制機制創新,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不斷完善國際交往中心配套設施,建設雁棲湖國際會都,建立常態化國事活動服務保障機制。

堅定有序推進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制定實施新增產業禁限目錄並兩次修訂完善,2014年以來不予辦理新設立或變更登記業務累計達2.23萬件,堅定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五年累計疏解一般製造業企業2648家,疏解提升市場581家、物流中心106個,高校、醫療資源布局調整步伐加快,沙河、良鄉高教園區投入使用,天壇醫院新院區建成投用、老院區搬遷騰退。

京津冀協同發展向縱深推進


堅決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略,五年來,京津冀協同發展經歷了謀思路、打基礎、尋突破的重要階段,努力打造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形成國家高質量發展重要動力源。

「一核兩翼」聯動不斷加強。北京城市副中心是北京新兩翼中的一翼,目前城市副中心控規實施的四梁八柱基本建立,副中心城市發展框架穩步拉開,2016年以來,市政府固定資產投資投向城市副中心的比重始終保持在15%以上,2018年底首批35個市級機關、1.4萬人順利遷入行政辦公區,完成城市綠心千畝示範區主體綠化,友誼醫院通州院區正式開診。堅持「統一規劃、統一政策、統一標準、統一管控」,加強與北三縣統籌聯動。堅持「雄安新區需要什麼,就主動支持什麼」,北京援助雄安新區的四所學校掛牌,「三校一院」交鑰匙項目將於近期啟動建設。

重點領域取得重大突破。「軌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形成,國家高速公路網7條首都放射線北京段全部建成,市域內國家高速公路「斷頭路」全面消除,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即將通航。五年來京冀生態水源保護林建設合作項目累計營造林50萬畝,永定河流域綜合治理加快推進,山峽段河道40年來首次實現不斷流。產業合作更加密切,2015-2018年北京企業到津冀投資的認繳出資額累計超過7000億元。


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


70年來,首都經濟總量不斷擴大的同時,經濟加快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北京市主動加強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大力發展「高精尖」,專注做好「白菜心」,努力打造高質量發展的北京樣板。

發展特點可以概括為「四個顯著」——

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從新中國成立到2007年北京市GDP突破一萬億,用了近60年的時間上了第一個萬億台階;到2013年突破兩萬億,用了6年時間上了第二個萬億台階;到2018年突破3萬億元,僅用5年時間,改革開放以來全市GDP年均增長9.9%。

質量效益顯著提升。2018年北京市人均GDP 2.12萬美元、達到已開發國家或地區水平,全員勞動生產率達到每人24.4萬元、居全國第一位,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由改革開放初期的50.5億元提升到2018年的5785.9億元。

經濟結構顯著優化。消費代替投資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70%。產業結構更趨高端,服務業占比達到81%,比1949年提高40.9個百分點。高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新經濟新動能快速增長,2018年金融、信息、科技等優勢服務業占經濟比重達到40%,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67%。總部經濟貢獻了北京市七成的營業收入和四成的財政收入,北京擁有世界500強跨國公司53家、數量居全球城市首位。金融街、CBD、中關村等六大高端產業功能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達40%左右。

創新能力顯著提高。創新是北京經濟發展的第一動力也是唯一出路,2012-2018年R&D經費支出占GDP比重年均達5.8%,始終保持全國首位,2018年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實現總收入5.9萬億元、較2012年增長1.4倍,獨角獸企業82家、占全國一半以上,中關村創業投資案例數、金額均居全國第一。

城市國際影響力大幅提升


新中國成立之初,北京百廢待興,二環以外都是農村,如今北京已經發展成為一座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交通基礎設施實現跨越式發展。北京市大力實施公交優先戰略,以軌道交通為骨架的公共運輸網絡日趨完善。1969年10月本市開通第一條軌道交通線路、運營里程僅11公里,到了2018年已有運營線路22條、運營里程達到636.8公里,軌道交通成為市民交通出行的主要選擇,日均客運量從1969年的2.3萬人次增加到2018年的1054.4萬人次、增長了463倍。

城鄉一體化格局基本形成。通過新農村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以及一批區域發展行動計劃的制定實施,農村地區和城南、西部、城鄉接合部等薄弱地區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實現「村村通公路、區區通高速」,美麗鄉村建設加快推進,城市發展的均衡性和協調性進一步增強。

高水平對外開放持續深化。成功舉辦2008年奧運會、殘奧會,攜手張家口獲得2022年冬奧會舉辦權,北京將成為歷史上第一個既舉辦夏奧會又舉辦冬奧會的城市。成功舉辦園博會、世園會等大型展會,圓滿完成亞太經合組織會議、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等一系列國家主場外交活動服務保障任務。服務業擴大開放紮實推進,對外貿易不斷擴大,2018年商品進出口總額4124.3億美元,是1983年的13.5倍,占全球比重超過1%,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達1606.2億美元,占全國比重近1/5,對外貿易結構不斷優化,「雙自主」企業出口占比從2010年的6%提高到2018年的22.1%。利用外資大幅增長,自改革開放以來,截至2019年6月,全市累計利用外資1643.4億美元。「走出去」更加穩健有序,2004-2018年,本市企業共在全球189個國家(地區)開展了非金融類直接投資,累計投資近700億美元。

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北京市牢固樹立並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城市,努力創造更加宜居的城市環境。

堅決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制定並嚴格實施綠色北京行動計劃、清潔空氣行動計劃、藍天保衛戰行動計劃等,在壓減燃煤、控車減油、工業治污等領域精準發力,全市煤炭消費總量從2010年的2959萬噸削減到2018年的450萬噸以內,削減超過5/6,清潔能源消費占比由2010年的39.5%提高到2018年的64%左右,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由2000年的1.31噸標煤降至2018年的0.25噸標煤。空氣品質不斷改善,2018年全市PM2.5年均濃度較2013年下降43%。

城市綠色空間大幅增加。實施兩輪百萬畝造林綠化工程,建成包括通州大運河、南海子萬畝濱河森林公園等11座新城濱河森林公園,實現每個郊區新城有一座濱河森林公園,基本形成以「郊區新城濱河森林公園、一道綠隔地區郊野公園、中心城休閒森林公園」為骨幹的三級城市森林公園體系,全市森林覆蓋率從2012年的38.6%提高到2018年的43.5%,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從1978年的5.1平方米提高到2018年的16.3平方米。

水環境治理和保護持續加強。實施兩輪污水處理和再生水利用設施建設三年行動方案,污水處理率由2011年的82%提高到2018年的93%。經過11年建設,2014年底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截至目前已接納超過45億立方米,南水北調水已占北京城區自來水供水量七成以上,有效提升本市水資源保障能力。

人民生活明顯改善


北京市始終把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增投入、建機制、兜底線,圍繞「七有」「五性」需求,著力構建多元化、社會化的公共服務供給體系。

2012-2018年,城鎮新增就業255.5萬人,促進城鄉勞動者就業134.6萬人,幫扶城鄉困難人員就業90.4萬人,本市生源高校畢業生就業率保持在96%以上,全市城鎮從業人員從1963年的281.4萬人增加到2018年的1237.8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一直處於1.5%以內的較低水平,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55年的215元躍升至2018年的6.2萬元。社會保障制度從無到有、從制度全覆蓋到基本實現人群全覆蓋,在全國率先建立了城鄉一體化的社會保障體系。

公共服務始終保持領先水平。1993年在全國率先實現了義務教育普及率100%,全市人均預期壽命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40歲左右增加到2018年的82.2歲。城鄉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從1978年的6.7和9.2平方米提高到2018年的33和46平方米。

70年砥礪奮進,70年春華秋實。新中國成立70年來,北京市在經濟發展、城市建設、科技創新、生態保護、改革開放、民生改善等各領域各方面都取得了輝煌的歷史成就,千年古都煥發出新的現代活力。當前,北京市正在抓緊實施新的城市總體規劃,加快疏解非首都功能,不斷減重減量減負,努力輕盈騰飛,加快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


現場實錄

除了介紹北京市70年來經濟社會發展成就,今天的新聞發布會上,北京市發改委副主任、新聞發言人李素芳還就北京在「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及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取得的成績和效果,回答了記者提問。


Q

問題1:「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為首都城市治理帶來了新的氣象。特別是核心區,這幾年變化特別大。您能重點介紹一下嗎?


答:核心區是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載區,是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重點地區,是展示國家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地區。近三年來,以專項任務為抓手,聚力優化提升,老城面貌煥然一新。

一是政務服務保障能力增強了。加強建築、人口規模雙控,促進商業、旅遊減量提質,2018年,核心區常住人口規模為200.1萬人,較2014年減少21.2萬人,年均下降2.5%。以市級機關疏解帶動非首都功能疏解,優化教育、醫療等公共資源布局,加強綜合整治,營造良好政務環境。2017年以來,共疏解提升動批、天意等市場和物流中心47個,壓縮培訓機構46個,北京建築大學新校區加快建設,天壇醫院等三甲醫院以整體搬遷或建分院的形式重新布局。

二是環境秩序改善了。向違法違規行為開戰,2017年以來拆違騰退土地約69.7公頃,治理「開牆打洞」約1.4萬處、無證無照經營986戶、群租房3728處、清理存在安全隱患的地下空間510處。把背街小巷作為主戰場,核心區2336條背街小巷中,已完成整治1300餘條,其餘街巷已完成80%工程任務。此外,將修補與更新、塑形與鑄魂相結合,逐步推動街巷整治向街區更新轉變,更加注重空間上向整個街區覆蓋,任務上向社會、文化、經濟和城市治理等多維度拓展。堅持「保」字當頭,注重保護胡同肌理,創新推出雨兒胡同、菜市口西片等老城保護「共生院」模式,推進建築共生、居民共生、文化共生。

三是產業質量提升了。堅持疏解存量與提升質量並重,深耕細作推動內涵發展。近年來,核心區通過疏解區域性批發市場、拆違、開牆打洞整治等疏解治理工作,騰挪出一批寶貴的發展空間,成為騰籠換鳥、產業提升的重要載體。比如大家熟悉的萬通批發市場,經過近兩年的提升改造,已於今年6月轉型為萬通金融中心,引入了北京銀行、民生銀行、建設銀行等多家金融服務機構和高新技術企業。此外,系統摸排閒置用地、低效樓宇、老舊廠房等情況,推動資源功能置換。比如二環內原新街口星街坊購物中心,依據核心區的城市功能規劃與業態導則,通過局部改造、持續更新等方式,升級整體定位,吸引金融、科技類優質企業進駐,現入駐率已達到95%以上。

四是公共空間增加了。打造可利用、可體驗、可共享、可交往的公共空間,針對核心區空間小、綠地少、公共服務不足等現實情況,率先在核心區啟動公共空間改造試點,楊梅竹斜街智慧人本空間、前門地區橋灣地鐵站等10個試點項目落地;推動「留白增綠」建設,截至2018年底,廣陽穀、常樂坊等城市森林,京韻園、東福壽里等90個口袋公園相繼亮相,東、西城區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分別達到92%和96%,市民可以推門見綠;辦好群眾家門口的事,在停車空間、便民菜店、養老驛站等方面加強供給,新建提升7類基本便民網點449個;堅持開放共享理念,通過拆違、開牆打洞和地下空間治理等激活教育、娛樂、社會交往等空間,廣內街區體驗館、地瓜社區等成為市民交流溝通、學習閱讀、休閒娛樂的「打卡地」。

五是人居環境改善。聚焦老舊小區失管棄管問題,實施綜合整治試點工作,加大市區兩級財政支持力度,通過市屬企業接管、物業企業能力提升、群眾共治等方式,不斷改善群眾生活條件,目前,東城區寶鈔胡同107號、西城區永樂里10號等12個老舊小區試點工作正在穩步推進。


Q

問題2: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已經實施5年了,請問,京津冀協同發展給北京帶來了哪些變化?


答: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審時度勢、高瞻遠矚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以來,北京市緊緊抓住這一重大歷史機遇,落實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優化提升首都功能,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加快轉變,城市發展深刻轉型,可以說是深度融入其中、受益其中。

一是在發展理念上,注重從「北京」到「區域」的變化。以前我們更多關注城市自身的發展,現在更加注重區域協同發展、協調發展,主動落實國家發展戰略。北京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促進資源要素在更大範圍優化配置,「一核」的輻射帶動作用進一步增強,雄安新區與北京城市副中心兩翼聯動發展態勢初步形成,協同發展、互利共贏的新局面加快構建。比如,北京積極推動區域優勢互補,構建上下游銜接的產業鏈、創新鏈、園區鏈,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累計註冊企業達1200家,北京對津冀的認繳出資額累計超過7000億,技術合同成交額累計達850億元,中關村企業在津冀兩地設立分支機構超過7800家,極大地帶動了當地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創新發展能力的提升。

二是在發展方式上,實現了從集聚資源求增長向疏解功能謀發展的轉變,更加注重控增調存。控增量方面,我們制定實施並修訂完善了全國首個以治理「大城市病」為目標的新增產業禁止和限制目錄,目錄實施以來,不予辦理涉及禁限目錄登記業務2.23萬件,市場主體結構調整明顯加快,科技、文化、信息等高端服務業新設市場主體占比從2015年的34%上升到2018年的50%;製造業、批發零售業、農林牧漁業新設市場主體占比從36%下降至21%。

疏存量方面,過去我們更多關注城市經濟體量的增長,現在我們更加注重發展質量的提升。比如,大家都知道的「動批」,曾經被視為北京服裝貿易的地標,也是北京區域性批發市場的代表,35萬平方米的建築面積,集聚了12家市場,攤位數約1.3萬個,高峰人流達15萬人/日,周邊環境秩序混亂。2017年11月實現全面關停,未來將打造成為北京金融科技與專業服務創新示範區的核心區。目前,寶藍金融創新中心、北礦金融大廈、首建金融中心等樓宇已入駐企業30餘家,入駐率分別為100%、80%、100%,其他樓宇也正在加速推進轉型升級工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1HohrWwBvvf6VcSZNXe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