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雄只有燕、韓、魏三國是周文王姬姓後裔,其餘四國,秦國和趙國出自於嬴姓趙氏,齊國出自於媯姓田氏,楚國出自於羋姓熊氏。
跟帝制時期一般只封同姓諸侯王不同,周朝建立時,周武王封國71個,其中有18個是異姓。原因就是周朝初年是一個從部落邦聯制到分封制過度的階段,那些封國就是邦聯制結構的遺存。
周朝建立後周武王封弟弟姬奭於燕地,史稱「燕召公」。
周武王駕崩後,召公奉命和周公一起輔政。召公的名氣雖不如周公大,但他的重要性一點也不亞於周公,哥倆「分陝而治」,周公常年駐守雒邑,召公留守鎬京。
燕國留給了召公的兒子姬克治理。
燕國地處北地,遠離了中原的爭霸,所以,無論是春秋還是戰國,燕國相對於其它諸侯國還是比較幸運的,在秦滅六國的戰爭中,燕國是倒數第二個被滅的。
韓趙魏三家分晉是戰國開始的標誌,姬姓的晉國分裂為贏姓的趙國,和姬姓的韓國、魏國。
韓國的先祖韓萬是晉國曲沃桓叔的後人,因為死後諡號「武」,所以史稱「韓武子」。公元前455年,趙襄子聯合韓康子、魏桓子打敗智伯,從此三家分割晉國大權。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給韓趙魏三家冊封,公元前375年,三家瓜分晉國,歷史進入戰國時代。
魏國歷史最有劃時代意義的一個人叫畢萬,因為戰功被晉獻公封於魏地。畢萬的先祖畢公高是周文王的庶子,周武王的弟弟,所以魏國也是周朝姬姓後人。
秦國贏姓出自上古顓頊帝,他們的先祖伯益曾經是舜帝的「訓鳥獸師」。歷史上大名鼎鼎的飛廉、造父都是贏姓後人,其中造父因為出色的駕車技術,稱為高級驢友周穆王的專職司機,並被封於趙地,從此便有了趙氏這一分支。
周孝王時,有個非子的人,因為擅長畜牧業,為周王室飼養了大量的戰馬,受到周孝王的賞識,被封於秦地,這就是秦國歷史的開端。
趙氏與秦國是同根,他們這一支在周宣王時與往事發生矛盾,打了一場「千畝之戰」後,後來在周幽王時乾脆離開周地,侍奉於晉國。
趙國歷史最重要的一位人物是趙成子趙衰,當年他曾經追隨晉文公流亡19年,不離不棄。晉文公登基後,趙衰位居六卿之一。
當時的諸侯國都以公室勢力為政治基礎,唯獨晉國吸取了「曲沃代翼」的教訓,把姬姓公室砍得光禿禿的,所以卿室勢力崛起。
趙氏就是晉國歷史上的常青樹,也是三家分晉的主導者。
春秋時期的齊國與戰國時期的齊國,名字雖然沒變,但瓤子已經被掏空了。
周朝建立時,姜尚被分封於東海之濱,建立齊國,這時候的齊國國君是姜姓呂氏。而戰國時候的齊國則是媯姓田氏,陳氏的一個分支。
當年,陳國有個叫陳完的公子(陳厲公之子),因為在國內的政治鬥爭中失敗,逃亡到齊國謀生,得到齊桓公的優待,從此在齊國落葉生根,並改姓為田。
二百年後,陳完的子孫田和被冊封為「齊侯」,並在七年後取代了姜姓,國號依然為「齊」,史稱「田齊」。
陳國是顓頊帝,也是舜帝的後人,媯姓陳氏。
楚國的歷史比較麻煩,到現在也沒有定論,根據《史記》記載,楚國是上古祝融氏的後人。
周文王時,有個叫鬻熊的羋姓季連部落酋長,背叛商朝改投周朝,被文王任命為「火師」,這位鬻熊是楚國有記錄的最早的祖先。後來鬻熊的曾孫熊繹被周成王冊封為子爵,建立了楚國。
那時候南方屬於蠻荒之地,楚國的創業過程可謂篳路藍縷。因為又窮又遠,長期以來楚國一直被當作蠻夷對待。
周平王在位期間,楚國經過一系列的兼并戰爭已經很強大,熊通在位時乾脆宣稱:既然中原不承認我們,乾脆老子也稱王,根周天子平起平坐!
從那以後,留下一句口頭禪——不服周。
看到這兒您是不是覺得很有意思,周朝建國姬姓子弟封了53國,外姓只有18個,到戰國時期,姬家子孫幾乎都敗光了,僅剩下燕國、韓國和魏國。
對了,其實還有一個不太起眼的姬姓國家,在六國被滅後還掙扎了十幾年,這個國家就是衛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