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追溯百鬼夜行:日本是怎麼把「進口」的妖怪再「賣」出去的?
日本因相傳境內生活著千百種妖怪而被形象地冠以「妖怪列島」的稱號,像《陰陽師》、《夏目友人帳》、《犬夜叉》等作品也廣為人知。
而作品百花齊放的日本妖怪文化,究其源頭卻多是「進口」來的,在漫長的文化融合發展中化為己用,作為本國宣傳推廣的一份出色商品。
以日本妖怪文化為背景的遊戲《陰陽師》
那麼,日本究竟是怎麼開始這份投資的?
妖怪傳說的來源
同世界上很多地區一樣,日本妖怪傳說源起於對充滿未知與險惡的大自然的敬畏之心。日本民俗學者柳田國男調查發現,妖怪「水神兵主部」就與繩文時代(前12000-前300)存在聯繫。妖怪河童的原型,也很可能是一種兇猛的淡水鱷魚。
隨著歷史發展,由於受中國文化影響較深,中國傳說中的精怪傳到日本後,漸漸同佛教、道教中的形象結合,融合成為其本土化的形象。像是日本人虔誠信奉的七福神中,就有五位來自於中國和印度,僅有一位惠比壽神是日本的本土神。
日本的「財神」惠比壽
從妖怪個體的例子上來看,河童的原型可能是中國黃河流域的水神河伯、水虎。傳到日本後,由乘兩龍遨遊天地江河的水神變成了青黑色皮膚的侏儒,手腳有蹼,頭頂著裝生命之水的碟子。
日本妖怪骨女是被蹂躪,憤恨而死的藝伎,白骨化為厲鬼向人索命,用人皮偽裝自己,報復的對象多為品行不端的男性,與《聊齋志異》中的畫皮鬼一般無二。
日本浮世繪畫家鳥山石燕筆下的骨女
還有窮奇,本是中國傳說形如虎的四凶之一。而在日本妖怪文學中頻繁登場時變為了鐮鼬——外形似鼬的「三人組」。一隻負責將人絆倒,一隻接著用鐮刀將人割傷,最後一隻立刻替人抹藥止血,動作之快,讓人以為是一陣旋風刮過。
從民俗、文化意識形態上我們也能找到諸多日本妖怪文化與中國文化的聯結。與中國古代的追儺儀式相近,日本春分時有「撒豆驅鬼」的習俗。
與中國道家「物久成精」的概念相近,據傳破碗、杯盤、油燈、紙傘等物因被不當使用或遺棄,會積累怨氣變成付喪神,在午夜的大街上群集行走,正所謂「百鬼夜行」。
日本室町時代 《百鬼夜行繪卷》
與中國道家的「謫仙說」不謀而合的:天狗來自《山海經》中的犬怪,因為觸犯天條被貶到人間變成了妖怪。也有許多高僧修行走火入魔後,變作天狗的說法。
其實不止日本,朝鮮半島、琉球、越南也都曾出現過志怪類的漢文小說。而在發源地中國,這些怪力亂神的東西往往難登大雅之堂,志怪故事大多僅以筆記小說的形式留存,最終也沒有形成完備的文化體系。
本土的妖怪學說發展
日本的妖怪時代可分為六個階段,即古代的妖怪、平安時代的妖怪、室町時代的妖怪、江戶時代的妖怪、明治時期的妖怪和近現代的妖怪。
現存大部分妖怪都在日本的平安時代(794—1192)出現,那時宮卿貴族文化正值鼎盛,陰陽道確立發展,妖怪文化也從單純的傳說變成了一種確確實實的信仰,達到了日本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峰。
《葛葉狐童子見真身圖》描繪了陰陽師安倍晴明的狐妖母親現出真身的情節
接著是室町時代(1336-1573),漢學與禪林儒學並起,也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文藝復興時期。社會穩定,生活富足,也成就了妖怪文化的風生水起。這一時期誕生了許多至今令人耳熟能詳的妖怪,如輪入道、山童、泥田坊等。
到了江戶時代,經濟繁榮的背景孕育出妖怪文化的新形式——繪卷,並形成「怪奇圖鑑」。
歌川芳藤 《發切奇談》
受中國古代典籍《山海經》、《封神演義》、《聊齋志異》等傳奇文學的深刻影響,在江戶時代出版盛行的時期,陸續編撰記載著奇聞異事的圖文事典,加上浮世繪的流行,許多知名畫家紛紛投入妖怪繪卷的製作。
在妖怪畫領域享有極高聲譽的鳥山石燕,受中國傳入的《三才圖會》(中國明代編撰的百科式圖錄)影響,並從日本人編撰的《和漢三才圖會》和傳統日本民間故事中搜集了大量素材,整理成系譜,傾其一生完成了《畫圖百鬼夜行》,共描繪二〇七種妖怪。
鳥山石燕《百鬼夜行圖》
其餘還有歌川國芳、月岡芳年、河鍋曉齋、葛飾北齋等人,共同奠定了日本傳統妖怪的造型基礎。正是這些細膩逼真的繪卷,使形形色色的妖怪更加廣泛地走入千家萬戶,並隨之形成一整套民俗傳奇體系。
這些鬼怪「進口貨」,在日本經歷許多春秋,慢慢地本土化,已經成為日本文化中難以分舍的一部分。
妖怪學的近現代發展
到了近現代,日本進行了明治維新,開化自強等等現代化運動。有趣的是,妖怪等民間「迷信」文化並沒有因此被封殺,甚至是隨之發展變化。
教育家、哲學家井上圓了,最先提出了「妖怪學」這個術語。他在明治十九年(1886)創建了「不思議研究會」,次年便以「不思議室主人」的名義刊行了他的《妖怪玄談》。
井上圓了
1891年,妖怪研究會成立,他隨即開始到全國各地講演,搜集各種怪談資料,並刊行了他多達八卷的大作——《妖怪學講義》。自此,妖怪學研究成功「現代化」。在日本、甚至返回到當時的中國文化界流行起來。
和大多數人以為的志怪記載不同,妖怪學本身是從心理學、哲學、醫學等方面「破除迷誤」的學說:「研究妖怪之為何,而為之說明,是即妖怪學之目的。」
葛飾北齋 《百物語之阿岩》
1923年,江馬務從歷史學的角度對妖怪從古至今的形象變化進行分析整理;1936年,柳田國男又從民俗學的角度,發表了他的《妖怪談義》。作為從事民俗學田野調查的第一人,採集全國的妖怪種目,於1939年出版了《全國妖怪事典》。
日籍作家小泉八雲和民俗學家折口信夫、河合隼雄等人都對日本傳統的妖怪作了系統的整理和研究,讓妖怪學逐漸登堂入室,更進一步趨於系統和完善。
學術界帶來的影響,萌生了眾多膾炙人口的文化作品,並蔓延至文學、戲劇、繪畫、音樂、雕塑、博物、歷史等諸多領域。草草搜集起來的民間故事,單看來往往有些粗陋無趣,卻在後來的小說家、畫家等人手中煥發新生。
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的日本妖怪電影《怪談》 1964年
石川鴻齋仿效中國志怪小說創作的《夜窗鬼談》與《東齊諧》,被譽為日本的《聊齋志異》與《子不語》,成為後來怪談作品的重要源泉。
戰後日本鬼怪文化復興的先驅者水木茂,有不亞於圖書館庫存的妖怪資料。他的著名作品《鬼太郎》漫畫系列在日本家喻戶曉,也留下了許多被後人熟知並傳承的妖怪和人物形象。
日本的水木茂紀念館及其創作的角色形象 中間為鬼太郎
看向當代,推理小說家京極夏彥在妖怪文化上的深厚造詣,使他作為新本格派的先鋒,讓妖怪與科學結合的推理作品名噪一時。
漫畫家伊藤潤二擅長風格弔詭的驚悚故事,因《富江》系列聲名鵲起,他的作品《肉身的妖怪》、《祖先們》、《血玉樹》等脫胎於古代民間傳說,並賦以現代感,尤其以日本戰後的背景引起人們共鳴,讓作品給人們帶來震撼之餘,還有反省和思考。
伊藤潤二漫畫 《富江》
隨著現代都市文明的發展,日本妖怪以都市傳說的形態延續其生命力,例如廁所里的花子、裂口女、人面犬等許多新的妖怪應運而生。隨著日本動畫漫畫,輕小說等輻射全世界,妖怪文化也作為成熟的商品大受歡迎。
從幾百年前那些甚至影響到梵谷畫風的浮世繪,到現在風靡全球的《夏目友人帳》、《陰陽師》等動漫遊戲產品,日本在妖怪文化傳承與發揚上的大獲成功有目共睹。
這個民族近乎固執地守護著自己那些古老的傳統與文化,從不肯輕易否定任何一部分。修補、改良、創新是他們對待自己傳統文化的常見態度,並且確實得到了驚人的成果。
歌川國芳 《源賴光公館土蜘蛛作妖怪圖》
大唐盛世,無數遣唐使將中國文化帶回日本,被其納為己用;而到了近代,當我們在「破四舊」的時候,日本無數學者齊心協力地在將他們的傳統文化與現代發展接上軌道,使其煥發出全新的生機。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時刻警惕,更值得我們學習借鑑的鄰邦。
(圖片來源於第二自然及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