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劇」拍成這樣,觀眾會罵娘?

2023-11-12     皮皮電影

原標題:「歷史劇」拍成這樣,觀眾會罵娘?

沒人想到,2023年會是國產劇集體爆發的一年。

截至目前,豆瓣評分上8.0分的劇多達21部。

《狂飆》是全年第一爆款劇,豆瓣評分8.5分。

但排在它前面的劇多達6部,分別是《漫長的季節》《三體》《去有風的地方》《古相思曲》《破事精英2》《曾少年之小時候》。

這些劇除了口碑好外,題材也百花齊放。

犯罪、科幻、古偶、情景喜劇、諜戰、年代、刑偵,全部囊括。

但這些類型越熱鬧,就越顯得一個題材落寞。

這就是歷史劇。

20多年前,歷史劇是電視劇陣營中的排頭兵。

當時央視每年都會推出一部開年大劇,歷史劇的占比極高,創造了不少收視神話。

《康熙王朝》《雍正王朝》《漢武大帝》等都是那個年代的產物,而且部部經典。

但2010年後,歷史劇的創作,突然進入枯竭期。

認真回想一下,我們確實很長一段時間,沒再見過一部氣勢恢宏的歷史正劇了。

歷史劇處境有多難,我們看看央視最近播出的《丁寶楨》就一目了然了。

這部歷史劇講述了晚清名臣丁寶楨的一生,早在2019年9月就拍攝完畢了,本計劃於2020年和觀眾見面。

結果因為某劣跡藝人參演,殺青後一直被雪藏,直到不久前才正式登陸央視八套。

這部劇最初版本是36集,但實際播出版已經刪減到了27集,而且是每晚4集連播。

明眼人都能看出這部劇就是用來填補空缺的,一部好好的歷史劇已經被剪得支離破碎了。

無獨有偶。

5年前張涵予、李雪健主演的大型歷史劇《天下長安》,原本要在當年登陸央視。

結果因為不明原因臨時撤檔,至今未見天日。

遭遇《天下長安》相同變故的也不止一部。

比如趙麗穎螢屏處女作《南越王》,段奕宏主演的《謀聖鬼谷子》,還有張若昀主演的《霍去病傳奇》。

久而久之,歷史劇甚至成了一門「玄學」。

要麼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難以播出。

即使播出了,哪怕口碑極佳,熱度也不高。

所有人都在疑問,曾經全民追捧的收視扛把子,為何如今卻慘澹至此?

誰又該為歷史劇的「衰敗」負責?

01、什麼是歷史劇?

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得說回答,到底什麼是歷史劇。

很多人的概念是模糊的,他們覺得歷史劇就是古裝劇。

按照這個標準,《還珠格格》《武林外傳》《甄嬛傳》甚至《陳情令》都算歷史劇了。

顯然並不是。

歷史劇的形式有很多,但有一個鐵的標準:一定是要聚焦真實的人物和事件。

真實就是它的基本色。

但人性是複雜的,要做到真實這一點並不容易。

比如明成祖朱棣。

他修了《永樂大典》,南征北戰創造了永樂盛世,但他曾經為奪皇位,也逼死了自己的親侄子朱允炆。

他不是一個好人,但是一個好皇帝。

比如明英宗朱祁鎮。

他待人寬厚,對身邊的人都很仁慈,甚至淪為俘虜後,連敵人都被他的人格魅力征服。

但他信任太監王振,一手造成了土木堡之變,大明王朝差點葬送在他手裡。

他是一個好人,但不是一個好皇帝。

比如我們熟悉的戚繼光。

他是著名的抗倭英雄,但同時他中飽私囊,拉幫結派。

還有明朝權相張居正。

他推行改革,但執政時期大搞一言堂,死後毀譽參半。

這些真實感是大部分電視劇不敢觸碰的,歷史劇承擔了這樣的重任。

所以,歷史劇是敢於直面並揭示人性的複雜面,通過一個個鮮活的人物,講述時代的榮辱興衰。

而傳統古裝劇呢,不過是借了一塊兒古裝的幕布,讓一大波活躍在時尚前沿的帥哥美女換身行頭,把演過無數遍的無腦愛情與廉價倫理,再演無數遍罷了。

這就是歷史劇和古裝劇最大的區別。

用一個更通俗的說法是:

看古裝劇,你能一眼看出誰是好人,誰是壞人;

看歷史劇,你會感覺到盤根錯節,正邪難辨。

遺憾的是,電視劇本身是通俗的,要兼容各類觀眾,所以電視劇的信息量只能承受這麼大。

我們小時候追劇都有過這樣的經驗。

一部劇播了一半你才開始追,身邊的人只要告訴你這裡面誰是好人,誰是壞蛋,誰和誰談戀愛,只需要10分鐘你就可以進入劇情。

所以悲觀地說,真實的歷史呈現和消遣用的電視劇,本來就是很難兼容的。

觀眾很難做到一邊娛樂,一邊接受歷史劇里的微言大義。

歷史劇本來就是電視劇陣營里的「奇葩」,對待它,大多數觀眾是出於「葉公好龍」的心態。

比如豆瓣第一歷史劇《大明王朝1566》,現在在網上被譽為神作。

但2007年在湖南衛視首播時收視慘澹,芒果台不得不改變策略,次年拍攝了《一起來看流星雨》,從此在「快樂中國」的路上一去不復返。

比如豆瓣第二歷史劇《走向共和》因為美化李鴻章,呈現歷史事件有爭議,開播不久即遭禁播,在網上至今很難找到資源。

它的好口碑依舊只是存活在傳說之中。

哪怕是前年的《覺醒年代》,時代進步了,觀眾審美上來了,開播後很快被識貨的網友封神,豆瓣評分高達9.3分。

可它實際的播放量其實並不高。

編劇汪海林就透露,這部劇別說盈利了,甚至沒法回本。

02、國產歷史劇的起伏,存在三大命門

所以問題到這裡就變成了——

為啥歷史劇是個「奇葩」,卻能風靡一時,現在為啥又萎靡不振?

背後有三個原因。

其一,曾經的歷史劇,吃了時代紅利。

過去20年,中國經濟飛速發展,以2008年為節點,我們一直朝著更高、更快、更強的道路上飛奔。

在大國心態的感召下,國民喜歡宏大敘事的東西。

而歷史劇多講述帝王將相的故事,剛好和時代相呼應。

據說當年《雍正王朝》播出時,各單位各機關的人員接到通知按時按點觀看這部劇,歷史劇是當時國家意識形態的一種體現。

這一點從電視劇名就能看出來。

《貞觀之治》《雍正王朝》《漢武大帝》……

關鍵詞都是「王朝」、「大」、「天子」,一副睥睨天下的姿態。

最火的歷史劇《康熙王朝》里有兩首主題曲。

一首是《向天再借五百年》,歌詞里唱道:「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

一首是《大男人》,歌詞里唱道:「大男人,不好做,再辛苦,也不說。」

歌詞也清一色的高大上。

聯想當時中國申奧成功,加入WTO,進入世界盃。

這些以帝王生平為藍本的歷史劇,就是國民心態的投射:渴望被世界認可,找回天朝上國的榮光。

但是2008年之後,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得到了世界的認可。

經濟放緩,國民心態也變了。

相比於虛無縹緲的時代興衰,大家更關心真實可感的個體悲歡。

這時候艱深晦澀的歷史劇,自然就沒有市場了。

從劇名我們也可以看出來,歷史劇「變小」了。

《XX王朝》變成了《XX傳》,一個王朝變成了人物小傳;

《大秦帝國》變成了《大秦賦》;

其他的帝王故事,也被冠上了《山河月明》《清平樂》《上陽賦》《大明風華》這種帶有小資文藝風的詞牌名。

過去恢弘氣勢沒有了,這種有意的縮小,就是印證了時代的發展。

其二,創作者心態變了。

豆瓣網友對過去的歷史劇有一句精準的評價:

「那些劇就是舊體制下一批文人強行以超出大眾水平的審美拍出來的。」

此言非虛。

那時候的創作者還身居高位,編劇導演還帶著一點文藝的清高勁兒。

比如2005年,胡戈把陳凱歌的《無極》改編成了《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這種二創現在屢見不鮮,但在當時卻徹底激怒了陳凱歌。

孰是孰非不做評價,但側面說明了當時的影視創作者還帶著強烈的「精英思維」。

他們在創作時潛意識裡要求自己寫出高級的東西,這對於歷史劇的創作是有好處的。

以《大宅門》為例,這甚至都不是簡單的電視劇創作,而是根據導演郭寶昌的真實經歷改編,是他一生的血淚史。

陳寶國為拍攝它賣掉房子,劉佩琦為拍攝它沒見到自己父親最後一面,陳凱歌、張藝謀、姜文等人甘當龍套。

一批有情懷的創作者,共同打磨出了這部精品。

這是那個年代特定的產物,不可複製。

到了現在,影視劇創作已經完全草根化,主演的權力被放大,編劇的地位被壓縮。

一大堆草根編劇吃著盒飯坐在北京陰冷的出租屋裡寫劇本,你能指望他們寫出歷史劇這種高級的東西?

就算能寫出來,也是出力不討好。

你翻閱書籍,引經據典,想寫出一部宏大的歷史劇,另一邊別人拉倆小鮮肉,輕輕鬆鬆整出來一個古偶劇。

你的付出是別人的十倍,播放量卻是人家的零頭。

這種虧本買賣誰去干?

真正有能力的人看不慣,拍屁股走人了。

而留下來的在創作時也是捉襟見肘,要寫出人物的真實性,就必須寫出壞的一面。

但網際網路思維告訴我們,這麼寫主角的人設就崩塌了,不討喜了。

主角可以白裡帶點灰,但絕不能帶著黑。

故事是短平快了,主角是模式化了,但歷史劇的複雜性就拍不出來了。

我們這幾年看的所謂的歷史劇,如《大明風華》《皓鑭傳》《大宋宮詞》,甚至是口碑爆棚的《琅琊榜》,本質上都是換皮古裝劇。

劇里的人性點到為止,權謀淺嘗輒止,主菜還是更通俗易懂的愛情戲和宮斗戲。

觀眾看得最多的是濾鏡下的貌美膚白,傳統歷史劇里的古樸厚重已經蕩然無存。

其三,觀眾的審美趣味多了。

電影《美麗心靈》的主人公,經濟學家約翰·納什,有個著名的「納什均衡」理論。

翻譯成大白話就是:有時候選擇多了未必是好事。

這個理論同樣適用於歷史劇的受眾。

過去我們觀看電視劇的選擇有限,基本只能看央視和地方衛視的黃金強檔。

那時候電視台占據絕對主導地位,再加上那個年代電視台的人往往都是精英,他們選片時是引領著觀眾的審美走的,我們也得以看到了很多精品歷史劇。

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1998年,時任央視台長楊偉光拍板,以2600萬的高價,買下了胡玫拍攝的《雍正王朝》。

他後來形容道,自己當時心裡也沒底,2600萬不是一個小數目,如果不能順利播出,或者收視不好,就是嚴重失職。

不過次年這部劇播出後,迅速征服了觀眾,創下了16.7%的收視紀錄,首輪廣告收入就超過了6000萬。

但如果當時不是楊偉光慧眼如炬,沒有央視這樣的收視霸主背書,《雍正王朝》可能又會變成另一部《大明王朝1566》。

再看現在,每個月推出的電視劇有好幾部,能電視上看,能網絡看,能二倍速看,還能二刷三刷。

觀眾拿回了選擇權,但卻失去了審美嗅覺,反而看不到優秀的歷史劇了。

不是不存在,是大數據,是你的惰,讓你看不到。

看歷史劇是一件費心費力的事請,把一部優秀的歷史劇丟進國產劇的汪洋大海里,它迅速被短平快的快餐劇稀釋了。

即使你是歷史愛好者,當你習慣了刷短視頻後,讓你再啃一部歷史劇,你寧可看那些三分鐘講解。

別不服,我們觀眾就是典型的「嘴上說要,身體卻很誠實」。

當年《大話西遊》在網上被吹成神,無數人留言如果這部電影再在電影院上映,票房絕對20億起步。

結果片方信了網友的鬼話。

《大話西遊之月光寶盒》上映2次,票房只有1500萬,《大聖娶親》上映3次票房1.86億,根本沒有傳說的那麼神。

同樣的道理,現在觀眾一直吐槽現在的古裝劇有多麼低幼,想要純粹的歷史劇。

但你再拍出一部《大明王朝1566》,播放量還是會遇冷,沉默的大多數依舊不喜歡看。

觀眾不愛看了,創作者不願寫了,時代不需要了,歷史劇必然衰落了。

03、雖然難走,但歷史劇依然還有三條路

但衰落不代表衰亡。

歷史劇的體量小了,依然有固定的擁躉,好的歷史劇依然是剛需。

如何拍好這個時代的歷史劇,皮哥同樣總結了三點。

其一,婉轉迂迴,見微知著。

現在的觀眾已經厭倦了帝王視角講歷史,那不如深入到田間地頭,將視角對準三教九流、地皮青蛇、販夫走卒,倒家裨客,用小人物的悲觀來反映大時代的變遷。

比如今年的《顯微鏡下的大明》,劇如起名,把歷史放在顯微鏡下觀看,別有一番趣味。

這部劇講述的是明朝隆慶年間的故事,如果按照傳統歷史劇的拍法,一定是通過張居正、徐階、高拱神仙鬥法來反映出晚明的社會弊病。

但是這部劇從徽州一個小小的絲絹案入手,窺一斑而見全豹,展現了當時的社會問題積重難返。

拋下厚重的歷史枷鎖,歷史劇變輕盈了。

還有最近的《繁城之下》,講的是萬曆年間的故事。

按照傳統歷史劇的拍法,一定是講萬曆皇帝如何放飛自我,社會如何腐化墮落。

但這部劇從一起殺人案入手,通過案件的偵破,來反映當時的社會在繁城之下,是如何的破敗不堪。

歷史劇是異化了,但也變得親和力十足了。

同樣的例子還有張頌文和白百何即將開拍的《清明上河圖密碼》。

表面上講述的是北宋宣和年間的一位神探屢破奇案的故事,但實際上的底子是靖康之難。

這是張頌文《狂飆》之後首部主演的電視劇,他能選擇這部劇,足以說明該劇的切入點很巧妙。

總之,相比於過去歷史劇的「正面強攻」,現在的觀眾更需要的是「婉轉迂迴」和「見微知著」。

其二,大事不虛,小事不拘。

司馬遷在《史記》中寫項羽路上見了秦始皇,悄聲和同伴說:「彼可取而代之。」

司馬遷沒有在事發現場,卻寫出了這樣的話,這叫做「小事不拘」。

這句話很可能是杜撰的,但讀者卻很信服,因為它符合項羽的性格,這叫做「大事不虛」。

這八個字可以用來研究歷史,也應當用來拍歷史劇。

正面例子就是《大明王朝1566》。

這部劇剛開始講的「改稻為桑」的故事在歷史上根本不存在。

它不符合歷史的真實,但符合歷史的邏輯,通過這個虛構的事件,觀眾能感受到各方勢力間的博弈。

這個小事件的「不拘」,成就了權謀鬥爭的「不虛」。

反面例子是《康熙王朝》。

這部劇當年熱度極高,完整反映了康熙的一生。

從擒鰲拜,到對付朱三太子,再到平三番,征討噶爾丹,每個關鍵事件都有呈現。

創作者確實做到了「小事也拘著」。

但這些小事兒湊近了看,卻是千瘡百孔。

康熙皇帝對付這些敵人,就是打怪升級的模式。

觀眾只看到了主角光環,沒看到複雜的人性,這和爽文套路沒有任何區別。

他身邊的人物,皇后、容妃、蘇麻喇姑、寶日龍梅等人,如同排著隊等他來愛。

特別是一句「寶日啊,你強暴了朕」讓人大跌眼鏡。

當年的觀眾第一次見這樣的爽劇,看得是如痴如醉。

但爽過之後,康熙本人的面容依舊是模糊的。

小事兒是拘著了,但大事兒也虛了。

現在的觀眾早就被鋪天蓋地的爽文、爽劇、小視頻喂得飽飽的,再面對這部古早爽劇,已經吞咽不下了。

對比來看,當年《康熙王朝》這種偽歷史劇的討論度,要比《雍正王朝》這種嚴肅歷史劇高很多。

但現在我們通過視頻平台就能發現,熱度已經反過來了。

這也提醒現在的創作者,要想寫出有生命力的歷史劇,不能再照本宣科複製歷史了,需要在一定的框架內大膽創作。

重要的是歷史的邏輯性,而不是簡單的複製粘貼。

其三,立意深遠,悲天憫人。

看了第二條,有人或許會說,按照這個標準,金庸電視劇似乎也算歷史劇。

金庸小說也是按照歷史的框架寫的,刀光劍影是虛構,但歷史的走向是真實的。

這不就是所謂的小事不拘,大事不虛嗎?

這就涉及到了第三點。

金庸也好,古龍也罷,或者說所有的武俠小說,最後的主題都是「俠之大者,為國為民」,或者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牛皮吹得再大,本質上還是俠客精神,關注的是個體命運。

而歷史劇,看到的是天下蒼生。

十多年前,當年明月寫《明朝那些事兒》走紅,他接受了央視採訪。

有讀者提問,為啥你的書前面寫著挺幽默,後面越來越不好玩了?

當年明月回答,因為真實的歷史本身就是悲劇的。

一個王朝前期再繁華,最終的結局一定是滅亡,這樣的故事怎麼可能幽默?

這句話同樣適用於歷史劇的創作。

我們常說以史為鑑,一部歷史劇一定是揭示人性的殘酷和社會現實的,它的主題不可能輕鬆,它的厚重感就來自於這種無法抹掉的悲劇底色。

如果你看一部歷史劇,覺得輕鬆好玩,快意恩仇,那對不起,這絕不是歷史劇。

真正的歷史劇一定是給人沉甸甸的思考的。

沒看《大明王朝1566》,你或許覺得當皇帝,當大臣很好玩。

但看了這部劇,你發現嘉靖皇帝、張居正、海瑞、甚至是嚴嵩,他們本身沒有對錯,他們不過是封建制度下的一粒粒棋子,看似權傾天下,其實身不由己。

沒看《走向共和》,你在課本上粗略了解那段歷史,或許書本里的那些人怎麼個個是賤骨頭,簡直就是民族敗類。

但看了這部劇,你會發現他們其實沒有對錯,我們之所以豁達,是因為站在了上帝視角。

北宋的張載寫過《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創作者寫歷史劇,一定要擁有這樣的大格局,觀眾看歷史劇,一定能看出背後的菩薩心腸。

所以,歷史劇的故事可大可小,情節可真可假,但最後的立意一定是高於其他類型劇的。

這是套在它身上的緊箍咒,也是護身符。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不難發現,與其說歷史劇衰落了,不如說當年它吃了時代紅利,現在回到了它應有的地位。

在電視劇範疇,歷史劇註定是小眾的狂歡,不太可能成為年度爆款。

去年播出的《天下長河》,也證明了這一點。

影視劇創作者要做的是明晰歷史劇和古裝劇的分界線,然後在歷史劇的一畝三分地里順應時代辛勤耕耘,最終結出真正的碩果。

一個國家不能沒有歷史,我們的電視劇也不能沒有歷史劇。

文/皮皮電影編輯部:一粒雞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皮皮電影(ppdianying)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1900a1821901453ed70bf843dccd178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