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不幸,考上史丹福又休學,如今9家公司資產萬億,他如何逆襲

2023-07-18   尹建莉父母學堂

原標題:童年不幸,考上史丹福又休學,如今9家公司資產萬億,他如何逆襲

童年不幸,考上史丹福又休學,如今9家公司資產萬億,他如何逆襲

我們時常會為在社交平台上看到的狹隘教育觀感到無奈和痛心——

比如抓到孩子早戀瘋狂扇孩子臉的老師;

可怕的是還有以「現在扇她總比她以後打胎強」這種荒謬邏輯支持老師的言論。

如果視頻中孩子的父母也這樣想,那這個被羞辱的女孩可以說是心理秩序基本被毀。

所幸,隨著教育觀念的進步,這種「馴獸」般的教育模式雖然還時有發生,但正在被逐漸拋棄、受到批判。

比起「孩子應該遵守什麼三從四德」,現在大多數教育者尤其是父母,更關心的是孩子——

成績不好怎麼辦?

不愛學習怎麼辦?

以後考不上大學怎麼辦?

找不到好工作怎麼辦?

賺不到錢買不了房養活不了自己怎麼辦?

這些擔心,可能來源於自身的經驗和現實的壓力,但也不乏摻雜劇情幻想的過度擔憂。

然而,當大多數父母還在勤勤懇懇琢磨「怎麼把孩子培養成符合市場期待的合格『螺絲釘』」時——

有的父母已經研究起了如何在火星上退休,如何培養出一個有創新力和生命力的人?

當大多數孩子還在為寒暑假即將結束,瘋狂補作業而鬧心時——

有的孩子卻嫌假期太長了,盼望趕緊開學。

「思維模式的不同,決定著你過什麼樣的人生,以及培養出什麼樣的孩子。」

這是我最近看完一些對世界首富——埃隆·馬斯克的採訪後,內心一直盤桓的一句話。

這位毋庸置疑的成功人士,就是那個想在火星退休、自家孩子瘋狂盼望開學的家長。

當然,一些訪談不足以將他精彩的人生完整呈現出來,但從他言談間能析出的一些底層邏輯,也足夠我們借鑑——

普通人若想成功,或想培養一個成功的孩子,至少得先解決掉兩大難題。

怎麼可能呢?

也許會有人第一反應是:

「那可是世界首富哎,他多有錢啊,他培養孩子的方式,吾等凡人可借鑑不來。」

的確,從表面上看,不認同傳統學校教育方式的馬斯克,大手一揮給自家娃專門開了一所學校,最初只有自家幾個孩子上,後來變成了公司員工的孩子們都來上,直到現在向全球10-14歲的優秀少年提供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的在線教學。

而我大手一揮,最多給自家埋頭苦學的娃開開小灶,開學校?開玩笑!

那我們進一步來看看馬斯克給娃開的學校里,都教些啥?

心智、意識和人工智慧;生物力學;虛構寫作;地球學;競爭性編程CP……

What?要我家那個在幾本語數外化史地生課本里都掙扎不出來的孩子學會這些?不可能不可能!

普通人做到像首富一樣培養孩子,很多人第一反應都是像人類要住到火星上一樣:不可能,絕對不可能。

而清華教授錢穎一在一段對談中問過馬斯克:

「你想在火星上建造一座城市,並把人類送往火星,你認為可能嗎?」

馬斯克的回答從容又肯定:

「完全有可能。」

別看他這麼篤定,其實他在研究火星方面還沒有取得成功;

但他相信一切皆有可能,不被任何已知的現實條件所束縛,相信什麼就放開手腳干,不在意任何人的評價和規勸。

正是一句「這是可能的」,馬斯克從一個僅有一台電腦和三千美元,出身普通家庭的年輕人,成為了掌握火箭發射技術的世界首富。

相信是一切的基礎。

如果一個孩子說自己以後想到月亮上、想成為奧運冠軍、想改變世界……兜頭就是一盆「怎麼可能呢,別做夢了」的冷水,那他從一開始就輸了。

怎麼敢的?

一個孩子假如考上清華北大卻想休學,他身邊多數人一定會覺得他瘋了,找各種理由規勸他:

「好不容易殺出來了,輕易放棄你想過後果嗎?」

「對得起這麼多年的付出和父母的辛苦栽培嗎?」

「說出去別人怎麼看,你臉上掛得住嗎?」

馬斯克就有過這種考上史丹福1天後決定休學的「前科」。

而放棄有時是為了另一種收穫,退學的他決定創業。

覺得「有可能」的馬斯克拉來了兩個合伙人,一個是哥哥,一個是老友,但他並不確定一定就能成功,甚至還覺得可能會失敗,不管怎樣,先乾了再說。

這像不像我們老聽到的那句:「年輕人,不要腦門一熱就衝動,小心後悔。」

或者更直白一點:「就這,你咋好意思拉別人入伙的,能說服別人加入?」

然而就是這樣三個做好了失敗準備的人,腦門一熱,賺了幾千萬美金。

「只要……就一定能行」,這本質上是一種幻想;反過來,「你要是……就肯定不行」,也是自己構想出來的劇情。

多少人就是被這種思維模式框住,縮手縮腳:

「想做自媒體,但怕說得不好惹人笑話。」

「想做旅行博主旅行家,但是要考慮好多:不穩定,不著家,資金難搞……」

「想開個理髮店,還得發傳單、拉客、遭人白眼,哎呀太麻煩了……」

到最後想乾的事一件沒幹成,只能空悲嘆「要是我當初……就好了」,才發現我們幻想里的那些事未必真的發生過,只有幻想本身限制了自己。

所謂強者思維

「既擔心又害怕還發愁」的背後,是「既要又要還要」的追求完美心態,成功如馬斯克,也不可能十全十美。

這提醒我們:「有可能」和「敢去做」這兩條任督二脈要想打通,還得立足於實事求是、不擰巴的基礎上。

舉個最簡單不過的例子:

「我相信天上掉餡餅是可能的,於是我就放心大膽躺平。」

這不就是痴人說夢嘛!

同理:

一邊要孩子四平八穩走大多數人都在走的路,一邊期望孩子能異於常人,成為人上人,是不可能的。

馬斯克的人生經歷也足夠精彩坎坷,放棄、失去過很多,也得到了許多:

童年父母感情不和睦,在學校也被霸凌過,在這樣的現實下他選擇躲進書籍里尋求慰藉,通過閱讀獲取了知識,更重要的是獲得了對新事物的渴望;

繼續學業就要錯過實現夢想的風口,這樣兩難的抉擇下他放棄了名校學歷,最終乘風起航賺到人生的第一桶金……

人生無法「既要又要」,只能不斷做出選擇,而左右我們做出何種選擇的,是我們最底層的思維方式;

在馬斯克身上,最值得我們借鑑的便是一種空杯心態——

什麼都可以做,想做就去做,失敗也沒什麼可怕,任何時候都可以重新開始;

把自己當做一個杯子,永遠可以倒空再裝滿。

馬斯克小時候自學電腦編程,大學學完了物理學和經濟學,又自學了汽車技術、火箭技術、電池技術等等……

這一大串里隨便拎出來哪個,在我們慣性思維中都是不讀個四年本科學不會的東西,而且一旦學了,幾乎就是一輩子靠它吃老本的節奏。

但內心強大的人永遠有「成長型思維」,像馬斯克一樣不給人生設限:

「為了實現目標,我可以去學任何需要的東西,如果你讀很多書,並且與人交流,你幾乎可以學會任何事。

大多數人其實都可以做到這樣,但是他們往往自我設限。」

寫在最後

普通人和世界首富最大的差異,不在於階層和金錢,正是在於不同思維認知方式下做出的不同人生選擇。

在教育上也是一樣,馬斯克之所以給孩子們辦一所學校,正是因為他覺得傳統教育模式下,「流水線」一樣的年級、課程劃分,限制了孩子們發現新事物的眼睛,對一切好奇和感興趣的心。

學堂【破界對話】欄目對談教育創變者顧遠的文章中,曾提到過教育發展的3個階段:

教育1.0=規訓式教育,在規定的時間、規定的地點,用規定的方式,學習規定的內容,參加規定的考試,來評判學生符不符合規定。

教育2.0=樂團式教育,老師相當於樂團指揮,學生都按照曲譜演奏,有一定的自由發揮空間,學生之間也有了一定的互相交流機會,但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學習節奏,還是由老師規定的。

教育3.0=GPS式教育,學生像汽車駕駛員,而教育像GPS導航系統。學生上車後自己設定目標,GPS輔助學生去往想去的地方,中間給予路障提醒,如果行駛中學生決定駛入新路線,GPS也會根據學生的動作來調整它自己。

這不正分別對應了文章開頭所提到的三種教育模式嗎?

有的孩子在自由的世界裡琢磨自己想做什麼;

有的孩子在一成不變的環境中琢磨別人要我做什麼;

甚至有的孩子還在心理健康的溫飽線上掙扎,有尊嚴地活著都是難題。

在曾經的新事物已經飽和的當下,從教育1.0、2.0模式下成長起來的年輕人們,無論怎樣努力都只能做「大廠螺絲釘」;

那些大多數人都還在走的「穩妥老路子」,還能為孩子的未來保駕護航嗎?

歡迎評論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