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為什麼必須打?如果不打會怎樣?中國究竟得到了什麼?

2023-01-05     小女子大人物

原標題:抗美援朝為什麼必須打?如果不打會怎樣?中國究竟得到了什麼?

抗美援朝之前 新中國各方面形勢都處於百廢待興

1949年10月1日,中國共產黨領袖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宣告了新中國的誕生,至此,也向全世界正式宣告了舊中國卑躬屈時代的徹底結束,新中國迎來了她最具青春活力的光輝時代。

在新中國成立後不久,毛澤東接受蘇聯政府和史達林的正式邀請,於當年12月6日開啟了新中國成立後最高領導人的第一次外交訪問。蘇聯方面給予毛澤東最高規格的迎接禮儀,這在蘇聯外交歷史上並不多見。

這次出訪一直到1950年2月才結束,在毛澤東與史達林兩位社會主義國家領導人的共同關心下,兩國簽訂了《中蘇同盟互助友好條約》、《關於蘇聯貸款給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協議》和《關於中國長春鐵路、旅順口及大連的協定》。

1950年2月,毛澤東從蘇聯回國途中專門在東北進行了考察,東北軍政官員鋪張浪費的接待,使得毛澤東的表情非常難看,飯沒吃完就離席而去,弄得當地官員非常尷尬,為此毛澤東還專門在召開的幹部會議上強調勤儉節約辦大事的重要性。

雖然新中國政權宣告成立,但安全形勢還存在隱患,蔣介石盤踞台灣反攻大陸之心不死,國內南方山區匪患猖獗,西藏和新疆地區安全尚未穩定;經濟形勢一窮二白,80%以上的重工業集中在東北三省,長江流域頗具規模的輕工業基本癱瘓正在恢復,全國經濟建設總量資金依舊缺口巨大;軍事形勢除了強大的陸軍部隊,只有少量的成規模的炮兵部隊,還是非常落後的105毫米口徑以下的火炮,且數量極少,空軍與海軍這種高技術裝備的軍種為零。

1950年9月,朝鮮內戰隨著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在仁川登陸,與中國睦鄰友好的朝鮮金日成的北方政權遇到重大危機,遂向中國政府緊急求援。在是否出兵援朝這一重大問題上,中央軍委召開的多次會議上,反對出兵的意見是占了多數的。

第四野戰軍司令林總,就以中美兩國的綜合實力對比,反對出兵朝鮮。他說:戰爭最重要的物資能源就是鋼鐵產量,中國目前的鋼鐵產量只有60多萬噸,而美國的鋼鐵產量已經達到8300多萬噸,我們連美國的一個零頭都比不上。

美國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戰場和太平洋戰場,他們的軍事武裝已經武裝到牙齒,我們貿然出兵會很危險。堅持同意抗美援朝的彭德懷則表示:美國人已經打到家門口了,我們不能無動於衷,就算罈罈罐罐打爛了,就當解放戰爭勝利晚了幾年。如果我們不出兵,任由美國占領朝鮮,以後我們每年要在邊境線上布置兵力防止他對我們的侵略,這要花多少錢?經濟建設還搞不搞?這要多長時間呢,一年?十年?他要是不高興咬我們一口,戰爭還是要打起來的,所以我認為晚打不如早打。

彭德懷的意見得到了毛澤東和周恩來的支持,最終,中央下定決心做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重大決定。

不出兵援朝的結果會怎樣?毛澤東用「打的一拳開,免得百拳來」形象地詮釋了抗美援朝的必要性。

毛澤東對美國入侵朝鮮的認識,不僅僅是對威脅中國國家安全、經濟建設、軍事形勢等諸多因素的考量,更深的層次還具有中國近代歷史的重要因素,這從他用「打的一拳開,免得百拳來」這個精確的形象比喻,就能深深體會得到。

毛澤東一生博覽群書,對中國歷史的了解早已深入精髓。特別是中國百十年來遭受世界列強欺辱的近代歷史,一個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更是讓帶有民族氣節的毛澤東產生憤怒。正是因為在1840年鴉片戰爭中,清政府的軟弱,讓英國依靠著船堅利炮打開清王朝的國門,才引來無數貪得無厭的豺狼在華夏大地肆意竊取豪奪,將中華河山肢解的支離破碎,這段歷史對中華民族來說是百年之恥。以毛澤東的政治個性,絕不會讓這段歷史重演。這才說出了:「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在新中國建立之初,中國薄弱的的工業體系超過90%都是以輕紡織工業、食品工業等輕工業為主,這些所謂的工業也基本都是落後的手工業經營模式,體現近代工業革命的重工業規模不超過10%,占比極低。

如果美國占領朝鮮半島,他的軍事觸角半徑,直接威脅到中國整個東三省地區,不要說發展中國經濟,能有一個良好的安全環境都是奢望。這裡的重工業基地、廠礦企業、電力設施都將處於他的打擊範圍之內,中國怎麼辦,難道將這些重要設施全部搬進關內?這很不現實。

不出兵後患無窮,美國占領朝鮮半島後,毫無疑問會對我國領土安全、經濟發展和政權鞏固都會構成重大威脅,即便美國暫時不會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但是,中國每年都需要在中朝邊界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加以提防,這對中國來說非常被動。

就像周恩來總理所說:"對韓戰採取消極防禦是不行的,因為消極防禦也要花很多錢,很多工業無法按照計劃實施。鴨綠江1000多公里的防線,需要多少部隊駐守?而且年復一年,不知道美國人什麼時候會打進來,這樣中國怎麼才能安心地生產呢」?

中國與朝鮮陸地江河形成的邊界線長達1400多公里,海岸線更是長達18000多公里。美國代表的西方勢力在亞洲太平洋控制了韓國、日本、台灣,已經開始對新中國未來潛出遠洋形成了c形的封堵,如果占領整個朝鮮半島,中國將不再具備渤海灣、黃海、東海的毗鄰優勢,中國建立海軍的夢想或將變成泡影。

美國可以在任何一個港口、海灣和東北陸地與蔣介石聯合發動一次針對中國本土的侵略戰爭,這種危險並非不存在,「老貓枕鹹魚」絕不會只是為了安睡。

朝鮮一戰,中國國際地位驟增,西方社會不敢覬覦,東方陣營結納爆棚,國內發展形勢出現強勁勢頭。

從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到1953年7月23日韓戰停戰,中國軍隊歷經兩年零九個月的韓戰,先後組織發動了五次針對聯合國軍的大規模戰役,馳騁朝鮮三千里江山,用手中簡陋的軍事裝備,靠頑強的戰鬥意志和英勇的奉獻精神,戰勝了武裝到牙齒的聯合國軍,在三八線建起一條銅牆鐵壁的鋼鐵防線。

在這兩年多來,中國人民志願軍即打出了震驚世界的松骨峰、長津湖、臨津江、上甘嶺這些經典戰役,也經歷了可歌可泣的漢江阻擊戰、鐵原阻擊戰、華川阻擊戰的危機時刻,每一次的對戰,都表現出中華兒女不懼強敵的的英雄氣概,用中華民族的鐵血雄風向世界宣告了東方雄獅的回歸。

戰前與戰後,對於中國出兵的決定,存在的爭議一直都沒有沉默,毛澤東堅持的結果,從今天來看真是高瞻遠矚的偉大決定,正是偉人的堅持,才讓中國擁有了長治久安的發展環境,由此而形成的巨大「紅利」惠及中國數十年。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在《大外交》一書中是這樣評價中國出兵朝鮮的決定:「毛澤東有理由認為,如果他不在朝鮮阻擋美國,他或許將會在中國領土上和美國交戰;最起碼,他沒有得到理由去作出相反的結論」。這種連美國人自己都能看到的結果,我們還有什麼理由認為這一切都僅僅停留在推理的層面上。

英國牛津大學戰略學家羅伯特奧內爾博士在戰後是這樣評價中國的抗美援朝:「英勇的志願軍,可能在後人看來不可思議。中國從他們的勝利中一躍成為一個不能再被人輕視的世界大國。如果中國人沒有於1950年11月在清長戰場穩執牛耳,此後的世界歷史進程就一定不一樣」。

當中國志願軍在朝鮮戰場以取得殲滅聯合國軍36000多人的勝利戰果結束第二次戰役時,史達林已經對中國軍隊發揮出的戰力深深嘆服,他在第一時間履行了將蘇聯在中國大連港中長線歸還中國的協定,同時,加大了對中國軍事與經濟援助的力度與速度。

在中國實行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蘇聯對中國的援助達到了超過了歷史最高時期對外援助的總和。看似這是中蘇兩國親密的友好關係所致,實際更多的原因就是中國在韓戰中所表現出來的卓越能力而贏得了盟友最大的尊重。

戰爭結束的第二年,挪威這個北歐小國就與中國建立了正式外交關係。而在1954年4月日內瓦會議上,中國代表團的出現,引來世界各大媒體全程關注,特別是對中國代表團團長周恩來總理的外交風度給予了高度評價。

在這次會議上,英國外交大臣艾登對中國表現出極大的興趣而引起美國國務卿艾奇遜極大不滿,當艾奇遜在正式場合下拒絕與周恩來握手時,媒體驚呼:美國人的政治風度令人感到不是一般的糟糕。

在大會期間,英國作為美國鐵桿盟友,卻出現與中國接觸的頻率超過蘇聯這一奇特現象。早在1950年1月,英國就已經宣布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唯一合法政府,但並沒有建立正式外交關係,只保持在代辦級層面。這次艾登頻繁與中國接觸,完全是站在自身利益而考慮的結果。

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秉承了首相的指示,未來的香港問題通過朝鮮這一戰,英國清醒地認識到靠軍事訛詐完全不可能達到目的,只有與中國保持外交上的接觸,或許能夠有利可圖。正是基於這樣的想法,艾登在與中國接觸時,表現出極大的熱忱。他向周恩來總理提出中國派代表團出訪倫敦,共同商討兩國建交事宜,周恩來總理欣然表示同意。而美國對英國的這一做法十分惱怒,對英國政府開始施壓,艾奇遜勸告艾登:英國要有正確的判斷能力。

1955年,在韓戰結束的第二年,由29個亞非第三世界國家參加的萬隆會議上,中國成為大會的核心,與會國家紛紛向中國表示了虔誠的友好意向,對此周恩來總理以儒雅溫和的態度向他們表示歡迎,並闡明了中國政府的外交立場,受到國際社會廣泛讚譽。

1964年1月27日,歐洲西方大國法國與中國正式建交。奉行獨立外交政策的法國總統戴高樂,在國際社會中對中國言行一致的外交政策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信任,他認為與中國建立正式外交關係,是他做出的最正確的一個選擇。

通過抗擊美帝國主義的侵略戰爭,這一場「立國之戰」,讓中國不僅在國際社會贏得了尊重,在國內經濟發展和維護國家安全方面也是捷報頻傳。第一個五年計劃,經濟發展有了巨大飛躍,156個蘇聯援建項目上馬,中國重工業體系開始形成雛形,中國海軍、空軍新軍種相繼成立,並成績斐然,所有在中國的外國武裝全部撤回,主權全部回歸。

盤踞在台灣的蔣介石,對反攻大陸的決心已經感到日益渺茫,據守在中國沿海的各個島嶼相繼被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他對自己「光復大業」的信心已經完全喪失,在苟延殘喘之中每日擔心中共對台灣的進攻。

再來說說我們西邊的鄰國印度,在韓戰爆發之前,尼赫魯這個標榜不結盟運動的「第三世界領袖」印度總理,一度為避免戰爭進行過和平努力,戰爭爆發後,印度充當了戰爭調解人,希望能以自己的威望將這場戰爭終止,結果美國對這個調解人並沒有多大興趣,其在國際社會的話語權,在西方社會基本可以飄過不計。

戰爭的話語權最終要靠戰爭的最後結果來決定,中國在韓戰所取得的最後勝利,是血與肉的宣誓,是一個國家戰力的完全展現,他遠遠超過了用任何外交手段所帶來的停戰意義。中國的勝利讓曾經奔走調停的印度產生了畏懼心理,尼赫魯認為這對他第三世界領導者的地位產生了威脅。

在戰後開始不斷在中印邊界挑起事端,大量蠶食中國領土。毛澤東以先禮後兵的態度,規勸印度尊重中國領土主權,卻得到更瘋狂的武裝挑釁。忍無可忍的毛澤東在1962年對印度發起自衛還擊,只一戰就讓尼赫魯悶坐在辦公室幾天不敢見人,如果不是毛澤東多少給他留些顏面,送還了被我解放軍繳獲的大批武器裝備,相信他的政治生涯就此終結了。

有人說抗美援朝是一場我們必須要進行的戰爭,動因很簡單,就是為了「保證國家安全」這一重要目的,但是這場戰爭所涵蓋的各種方方面面的問題,只靠簡單的闡述,根本無法表達出這場偉大戰爭的重要意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18bb944f1c8ac0a3b6fe401309bd9cc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