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經常打的「屁股針」 ,為什麼消失了?

2023-12-28     正解局

原標題:小時候經常打的「屁股針」 ,為什麼消失了?

相信很多人去醫院看病,如果碰到「打針」還是「吃藥」,肯定首選是「吃藥」。

可能00後已經不會有這樣的印象,但是我們絕大部分國人對打針都有心理陰影。

因為,小時候打的「屁股針」,實在是太痛了!

「不聽話,就帶你去打針」也成了不少人兒時發自內心的恐懼。

不過,如果我們留心觀察,就會發現一個現象:

現在,醫院好像很少見到打「屁股針」了,這是為什麼呢?

這是「屁股針」標配針管的模樣

討論這個話題前,還是要先弄清楚,到底什麼是「屁股針」?

所謂「屁股針」只是個通俗說法,這其實是一種肌肉注射的方式,簡單地說,就是把藥物通過針頭直接注射到肌肉組織。

「屁股針」其實是一種肌肉注射的方式

除了肌肉注射,常見的還有靜脈注射、皮下注射、皮內注射等,適用於不同病症的治療,劑量也有所不同:

皮內注射:多為0.1ml,微劑量,大多用於過敏試驗。
皮下注射:1ml左右,低劑量、無刺激性藥物。
肌肉注射:通常1-10ml,中劑量,可注射刺激性藥物。
靜脈注射:>10ml,大劑量,可注射刺激性藥物,快速見效。

其中,「屁股針」就屬於肌肉注射,這種注射方式是為了避免藥物被肝臟代謝,讓藥物以較慢的速度逐漸發揮效用。

由於這種注射方式是針頭直接刺入皮膚,為了儘量減少患者的疼痛,像胳膊上的三角肌,還有屁股上厚實的脂肪層,就成了肌肉注射「優選區域」。

打過「屁股針」的朋友看到這裡,是不是有股酸爽的感覺了?

有人要問了,既然肌肉注射選的就是「皮糙肉厚」的部位,可打針為何還是那麼疼呢?

我相信有這個疑問的,基本上是三四十歲以上的朋友。

所以,回答這個問題,不能脫離當年的客觀醫療環境。

和如今常見的一次性的3ml細針管不同,上世紀80年代,無論是城市醫院還是鄉鎮醫院,注射用的幾乎都是5ml或更大的玻璃針管。

老式玻璃針管和針頭都是反覆使用,用一個金屬盒蒸煮反覆消毒

這種老式針管最大特點是,針管和針頭反覆使用……

有人可能要嚷了,啥?針頭反覆使用?

沒錯,這就是當年很多醫院的現實情況。

別擔心,重複用歸重複用,正規醫院每次注射前,都會對針頭進行蒸煮消毒,講究點的還會配個「針頭消毒器」。

玻璃針管時代,針頭也比現在的針頭粗很多,紮上去自然會很疼

那為啥針頭會重複使用?

一方面自然是當年醫療經費不足,加上一次性針管尚未普及;另一方面是去醫院看病的人,十有八九最後都是靠打針來治療。

和如今不同,當年如果讓患者選擇打「屁股針」還是吃藥,估計不少人都是選前者。

沒辦法,在當時的環境下,生病後打「屁股針」相對見效更快,也更便捷。

畢竟,藥物服用一般會進行多次,需要堅持一段時間。

早年醫院很多人去醫院看病,由於怕耽誤上班,都會選擇打針

同時,每天吃藥也有時間規定,需要在進餐前或進餐後使用,可因為那時人們缺乏常識,常常會忘記按時服藥。

而且吃完一個階段的藥,只能去醫院配新藥,也很麻煩。

也是因為經濟的原因,那時人們的收入都不高,如果吃藥,時間長,花費也大。

可打「屁股針」就會便宜不少,一般兩三次注射後,病情就會有明顯好轉,相對划算很多。

說白了,當年醫療條件太簡陋,人們也沒啥錢,大針管「糙」針頭,成了無奈的選擇。

可能又有人要嚷了,啥叫「糙」針頭?

注射針頭雖說經過消毒之後可以重複使用,但時間久了,針頭難免會因為磨損出現肉眼難見的「小毛刺」。

多次使用後的「糙針頭」

可想而知,這樣的「糙」針頭扎進肉里,確實怪疼的。

與靜脈注射輸液療法相比,「屁股針」有自己的特點。

靜脈注射就包括我們熟悉的「打點滴」

靜脈注射的其中一種方式是通過粗大的針管將藥物注入血液,手法不熟的話,容易對血管造成損傷;而「屁股針」就是臀部肌肉注射,這部分區域沒有重要的血管和神經分布。

為了治病,只能委屈患者的屁股了。

更早些的時候,別說打針的針管了,連患者在醫院吊水,都是重複利用「鹽水玻璃瓶」。

有的醫院至今還是老式的玻璃瓶和一次性輸液器混著用

1987年,隨著衛生部下達關於推廣使用一次性塑料輸液器、輸血器及注射器的通知,一次性針管和輸液袋才逐漸開始普及。

讓很多打過「屁股針」的朋友記憶猶新的,還有護士打針前的一系列標準動作:

護士用酒精棉球擦拭下注射區域後,還會有個排除針管空氣的操作,隨即便像扎飛鏢那樣,手起針落。

為了避開屁股上厚厚的脂肪層,護士需要將針頭扎進肉里2-3cm……

如此一來,不僅造成的針頭傷口深,痛感更強烈,而且僅憑護士這一套注射前的「瞄準」動作,足以令人嚇得「魂飛魄散」,一聽見「打針」就腿軟。

實在要打針,患者最希望碰到有經驗的「老護士」。

實在要打針,患者就只能盼著碰到一個經驗豐富的「老護士」

因為那些在無數屁股上「千錘百鍊」的老護士可以做到扎針夠快,推藥夠緩,拔針夠迅速,讓患者感覺不到太多疼痛就完成了注射過程。

而要是撞上初出茅廬的小護士,不僅打針時沒輕沒重,可能連位置都沒找准,就一股腦將針扎進患者本就緊張的肌肉里……

不過,打「屁股針」最痛苦的記憶,還得是打「青黴素針」。

青黴素屬於初代抗生素,這款發明於二戰時期的藥物,曾經挽救了無數戰士的生命。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青黴素與紅黴素、鏈黴素和土黴素等被奉為治療各類感染和炎症的「神藥」。

解放後,青黴素針曾作為最主要的治療手段,風靡全國各大醫院。

青黴素曾經是風靡全世界的初代抗生素

早些年,很多人感冒發燒去醫院看病,十有八九就要打青黴素針。

只要是頭疼腦熱的患者,先來上一針,不一定藥到病除,但起碼可以起到緩解症狀的效果。

不過,青黴素中的鉀離子比其他藥物更容易造成疼痛,所以打了這種針的人,每次疼到得坐在醫院長椅上許久才能緩過來。

更「可怕」的是,打正式的青黴素針,還需要在打針前做皮試。

每次少則3天,多則5天,而且往往是上午一針晚上一針,讓人崩潰。

現在去醫院,我們似乎很少碰到打青黴素針的情況了,這又是為什麼呢?

隨著科學的進步,研究發現初代的抗生素往往有著較強的毒副作用。

比如俗稱的「四環素牙」,就是由於患者早年經常服用金黴素、土黴素等廣譜抗生素藥物,導致牙齒變黃,嚴重的還有牙齒髮育不全和缺損等情況。

青黴素相比於其他初代抗生素,毒副作用雖然最小,但細菌耐藥性問題卻比較嚴重。

根據國外一份醫療報告顯示,有超過一半的肺炎球菌菌株對青黴素不敏感,同時也對很多新型病菌缺乏療效。

這說明,如果患者經常使用青黴素藥物,體內病菌會漸漸產生耐藥性,再使用此類藥物就沒多大療效。

更重要的是,現實中不少人對青黴素過敏,注射後很容易導致過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對於治病救人的醫院來說,哪怕只有一個人因過敏而死亡,也是嚴重的醫療事故,醫院自然不願意發生這樣的意外情況。

因此,所有患者打青黴素針時,一定會進行皮試。

就是通過少量多次注射來觀察是否有過敏反應,以防萬一。

在國內打青黴素針,一定會事先進行皮試

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醫生和患者都更傾向於使用更安全、更便捷的治療方法。

加上臨床上可供選擇的毒副作用較少的抗生素越來越多,頭孢類抗生素就成為青黴素重要的替代藥物。

相比於青黴素只能注射,頭孢類藥物既可口服,也能通過靜脈注射發揮藥效。

而且現在到處都是藥店,只要有醫生處方,家門口藥店就能買到需要的藥品,自然比跑去醫院打針要方便。

「屁股針」逐漸減少,還有個難以啟齒的隱私問題。

想想看,即便是在醫院,可誰要在大眾場合脫下褲子,怎麼說都是一件無比尷尬的事。

所以,隨著口服藥物等更為先進的治療方法出現,患者能吃藥解決的事,當然沒必要再挨一針,更減去了某些人打「屁股針」的顧慮。

即便碰上需要打針的情況,現在的一次性針管有不同規格針頭可選,注射胳膊上的三角肌就足夠了,也不再需要打「屁股針」。

不過,現在打「屁股針」的情況少是少了,卻並非真正消失了。

如今,很多藥物既不能口服,也不適合於靜脈注射或其他途徑給藥,仍然只能通過肌肉注射,也就是打「屁股針」給藥。

比如脂溶性維生素A、維生素D2、維生素D3,以及黃體酮等油劑注射液,還有強的松龍、曲安奈德等混懸注射液,以及不能靜脈注射的一些水溶性注射液,都只能通過「屁股針」肌肉注射。

此外,類似抗結核的主要藥物,如鏈黴素,給藥也需要打「屁股針」,才能見效更快。

所以說,打「屁股針」不會完全消失。

「屁股針」少見了,是因為醫療衛生水平在提高,面對疾病,我們有了更多的對付手段。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182b999a4741596ce140daad9636c2c3.html